愿与它炽烈相拥——写在温州首届话剧节之际
核心提示:话剧,作为一种浓缩人生与社会现象的舶来艺术,在温州已流转百年。在这百年里,有过繁花似锦,有过黯淡无光,也有过属于温州话剧的璀璨印记。
温州网讯 自1914年,上海“民鸣社”来温巡演,拉开温州早期话剧舞台的序幕,话剧,作为一种浓缩人生与社会现象的舶来艺术,在温州已流转百年。在这百年里,有过繁花似锦,有过黯淡无光,也有过属于温州话剧的璀璨印记。
而今,话剧的热度正在我们周边不断地升温、发酵——
“我坚信我寻找的方向,是月光可以抚慰到的天堂……”10月12日下午,温州市图书馆四楼的经典剧本朗读会上,读书话剧社副社长方蓉身着一袭黑裙,双手交握胸前,似夜幕环抱月亮,柔情倾诉。为庆祝温州话剧百年而举办的温州首届话剧节就此拉开序幕。
此次话剧节为期三个月,由市文广新局主办,市图书馆、温州大剧院、市文化馆承办。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也污染不了……”
——《恋爱的犀牛》
在方蓉看来,话剧节是纪念温图读书话剧社成立5周年最好的礼物。
这个以读书为载体,用话剧演绎经典文学的公益性社会团体,2009年12月1日诞生以来,已会聚300多位话剧发烧友。他们中有老师、医生、警察,还有企业职员等。剧社以青年人居多,也有少数退休老人。每年年初招募,年终会演,并以每月两三次的频率践行着——文学沙龙、表演培训、名著演绎、社员联谊会……目前,它是温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民间话剧社。
社团招收社员的要求是要有一口较为顺溜的普通话,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话剧的心。
“我们所有的演出都是纯公益的,不但没收入,还得‘倒贴’”。团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排练迟到,要上交罚金50元用于集体“打牙祭”。
剧社最让人骄傲的事都直白地写在方蓉欢欣的笑容里。这位长相甜美的年轻女孩是温图馆员,去年在岗位双向选择中如愿兼职当上社团总管,从活动策划、场地安排到演出宣传,一概包揽;偶尔也上台过把戏瘾。这几天,她为11月22日的精品剧目公演忙晕了——打了上千通电话、当了百余趟跑腿、陪了几十次彩排、落了十几顿饭……
但看得出来,方蓉很快乐!有这份纯爱与执著的人,在社团里比比皆是:赵文龙,平阳的一名银行职员,《妻妾成群》里的“老爷”,为了一两句台词,在车山车海的晚高峰杀出一条几近两小时的车路;祝茜茜,温州移动基站员工,《YES OR NO》的剧务,为给演员编织一顶黑毛线做的假发,多次熬夜到一点……
这是一群用八小时外的废寝忘食,在一条不那么世俗的道路上,安放了爱与快乐的普通人!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柔软》
“话剧对我们来说,纯粹是好玩,以前如此,以后更是如此。”市文化馆主持人杨媛媛,这个在2013年加入读书话剧社的90后业余“玩家”,近日出乎意料地拿下“新松计划”全省青年话剧演员大赛(简称青话大赛)三等奖,“这可是省专业等级的‘一哥一姐’比赛,我想都不敢想!”
本以为她的获奖感言会有一连串,没想到只有这么一句轻描淡写,她说,话剧真正带给她的是“理解”。
“好多次上台,我都会紧张暴躁然后泪奔,泪奔的理由很鸡毛,像眉毛没化好,衣服没整好……结果反倒是主角来安慰我这个配角,还帮着补妆,掏心窝子鼓励我,一个“女二”,至于么?但是他们,真的懂我。”
同样,因为话剧遇到理解的还有瓯网编辑伍广明,在2012年加入读书话剧社之后,就再也不吝啬自己的时间,推掉电影,推掉应酬,约起社团小伙伴,排练、玩耍、吃夜宵。
她和杨媛媛曾有约定,不管谁杀入青话决赛,落败的一方都要留下为其配戏、鼓气。
最终,“明媛”组合黑马逆袭,凭借自编自导自排的《拉链夫妻》一锤定音,双双拿下三等奖。
“话剧本身就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正能量,它是一种人格养成,良性互动。”
当然,温暖人心的不只有朋友,还有家人。第二外国语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庄涛是读书话剧社的首届成员,为了排练,经常披星戴月。庄涛的妻子却很支持,一个人包揽了家务和带娃,有时还兼做司机。
“没有她,我就会失去梦想!”话剧让庄涛明白,幸福就是如此!
“爱虽然会吃很多苦,但还是要爱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
庄涛的好友沈悦,也是读书话剧社元老,最近,他又多了份差事——“温州市高校剧社联盟”指导顾问。这个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根据地的大学生戏剧联盟集结了温州高校最蕴含潜力的话剧人才库:温大的农历剧社、医科大学的Feeling剧社、肯恩大学的逐梦剧社、科技职业学院的清语剧社、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show space剧社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心意话剧社……
“校园剧社热情四溢,就是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沈悦,在大学时代就是学校剧社的导演,而今任职瓯海中学语文老师的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瓯海中学话剧社指导老师。
“艺术是花钱的,但你又不能老讲钱!”为了节省经费,他用一把美工刀和一堆废泡沫,拼拼切切做出一艘模型船道具,还把硬纸板削成“剑”……手上贴满创口贴,脸上挂着“熊猫眼”。
2010年,这位学生口中的“胖哥”终于熬不住了。他想,剧社成立十周年时,就是功成身退之日。
2013年夏,在“满地煎熟荷包蛋”的天气里,十届社员又回到瓯海中学。他们一起吃盒饭,一起打地铺,一起准备十周年汇演……
演出落幕,大家抱头痛哭。真的要散了吗?
“继续做吧!”话剧,是沈悦要坚持一辈子的东西!
有这般痛的领悟的还有时光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昭龙,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他于2010年加入读书话剧社,是社员口中的“周导”。他的口头禅是“忙”——忙着给社团排戏,给学校上课,给公司拍电影。
2007年的一个傍晚,他坐在出租车里委屈地哭了。
“太累了!下了班往茶山校区赶,买了个煎饼,吃噎了。窗外又蒙蒙细雨,当时所有的伤感都来了……我怎么把自己弄得那么不堪!”
但到了教室,悲伤又不见了,“因为那里面装满了一颗颗对话剧火热的心。”
“大家都只知道我想要,我想要,可成熟的爱不是索要,而是给予。”
——《暗恋桃花源》
市文化馆四楼活动厅里,规定的排练时间已过去半小时,所有人都还在等《谢灵运》中宋武帝的扮演者——尤舜。
“手机打不通,一定在开会!”文化馆戏剧创作中心主任吴晓红特别体谅这位在双屿信用社工作的25岁小伙。坐在一旁的馆长谢智勇也在耐心等待。
人群中,听不到半句怨言。
距离彩排结束不到十分钟,尤舜出现了,只念了一句台词。这位朝七晚七的文艺青年,顶着上司的不满,硬要往话剧里钻。
“其实,比起演戏,我更喜欢看戏。好戏能把最丰富的心灵从各个角落搜罗过来,能把城市最深处的东西挖出来,和我们一起发出共鸣。比如《宝岛一村》,我没去过台湾,可我看完戏,觉得台湾就应该是这样的。”
尤舜是个小迷糊,回答的好多问题都是不记得、不清楚,但他最确定的是,这里有一支和读书话剧社同样热情高涨的坊间队伍——民星剧社。
民星剧社于今年6月28日成立,现已招募百余位话剧爱好者。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6岁。他们中有退伍文艺兵、大学生,还有不少读书话剧社的社员。
在剧社筹备初期,负责人吴晓红虚脱到扶着墙才能走路。但她很满足,因为“民星”筹集到一支由12位温州戏剧界专业人士组成的无报酬指导小组。其中有温州瓯剧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章世杰,温州老牌专业话剧演员王佳仪和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京巴小白》的创作者郑新华等。
吴晓红相信,这支强大的阵容能让“民星”变成破冰的河,鼓噪出创造力的潜流。“除了12月14日上演的温州首部大型史诗话剧《谢灵运》,明年1月我们还将陆续巡演原创话剧‘最美温州人系列’。”
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说:“一个真正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是应该每天都能有戏看的。”
的确,只有物质的人生依旧是贫瘠的,我们有时候对能摸到的东西太下工夫,却忽略了另一个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话剧,它有这个力量让我们重获精神上的馈赠。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给予最大的投入,哪怕处在世界的边缘,也能和你炽烈相拥!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