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员增效的试验田 温州民营经济重镇双屿蜕变之路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杨世朋 王荣 陈显英 2015-01-13 06:31:32
核心提示:双屿人以产业转型为龙头,联动推进城市转型、管理转型,打了一场减员增效的翻身仗
查看评论

  位于双屿的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崭露新姿。苏巧将摄

  温州网讯 这几天,鹿城区双屿街道岩门村的河道保洁员黄银和有个新发现,成群的花鲢鱼开始出现在河道里。他说,这样鱼游水中的场面,在岩门河已是多年未见了。

  黄银和的感慨,不止于此:2013年,岩门村还有一批无证照小作坊,另有5000多名新居民“扎堆”在这个城中村内。流经村子的岩门河,沿岸道路被违章棚屋挤占,河里、岸上垃圾成堆,村民掩鼻而过。

  如今,37家无证照棚户工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沿河一排绿树组成的景观带,还有供村民休憩的长椅。村里熙熙攘攘的新居民分流了2000多人,街巷弄堂变得整洁,小店老板时不时把门口的果壳烟头清扫干净。

  一都两园三城

  揭开产业升级面纱

  如今的双屿人有个共识:城市“脏乱差”的根源,在于产业“低小散”。认准这个病灶,双屿产业正走上从“低小散”向“高大上”、从原产地向原销地的转型之路。

  与岩门村不远的巨一鞋业生产车间内,一台引自意大利的激光打孔机,仅用20秒,就能自动在鞋料上打出382个孔,相当于6到7个工人的工作量,且精确度远超人工。

  “节省人工是一方面,我们的产品七成出口欧美,生产工艺必须跟国际同步。”巨一鞋业总裁潘建中表示,企业将继续引入顶尖自动化生产设备,未来三到五年,减员率预计可达70%。

  未来的双屿,会不会诞生更多的“岩门”和“巨一”?顺着双屿“一都两园三城”的产城融合新路径,我们能找到肯定的答案。

  “一都”是中国鞋都,这里将搭建起“机器换人”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无论是设备展示、个性化定制推广,还是人员培训、二次研发、政策引导,企业可享“一站式”服务。

  在“两园”之一的鹿城工业区时尚产业园,已经启动了代号“A378”的有机更新项目,将对园区378亩、50个单体建筑实施整体“退二进三”。去年底,该项目已与北京温州商会签约,计划高起点建设一个集时尚、电商、研发、文化、休闲、购物、贸易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打造全市有机更新的示范区、城市西部的时尚新地标。

  “三城”将组成双屿“三足鼎立”的商贸格局,其中由老厂房“退二进三”的温州国际鞋城和中国鞋都鞋革城,已于去年9月相继开业,国际轻工淘宝城一期、二期同步在建,目前已有230户淘宝商户签订入驻意向,预计今年上半年开业。

  联动推进三大转型

  拉开减员增效大幕

  2014年是双屿综合整治的开局之年,双屿人以产业转型为龙头,联动推进城市转型、管理转型,打了一场减员增效的翻身仗:

  ——无证照“清零”百日攻坚,对辖区3411家无证照场所采取整治倒逼综合举措,累计完成整治3138家,整治完成率92%;

  ——推进“三改一拆”,2014年拆除违章31.11万平方米,拆除旧房12.95万平方米;

  ——实施“五水共治”,辖区11条河道均已实施整治,8个片区10个项目截污纳管工程有序推进;

  ——优化新居民结构,截至去年底,双屿新居民人数累计减少12.7万,累计下降36.5%,辖区刑事治安、“两抢”、入室盗窃受理数、消防出警数同比分别下降8.05%、40.66%、37.87%和36%;

  ——2014年总计完成33家“机器换人”推广,投资额7168万元,通过示范引领,去年年度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1.6%、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

  ……

  “区域转型,并不能一蹴而就,开局之年,双屿最先收获的是信心和底气。”鹿城区委常委、双屿街道党工委书记邱向真如是说。

  曾经的双屿,定位为“城市西部交通枢纽”,金丽温高速、甬台温铁路、西进城口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由各自指挥部分区块做规划,把辖区变得“四分五裂”。

  如今的双屿,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产城联动的城市新区”,纳入市委“3+1”工作亮点格局。双屿的交通道路、市政设施、水利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已与中心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管理。

  曾经的双屿,工业园区规划“只对机器,不对员工”,园区内几乎没有相应的商住配套,致使沿街民房成为小卖部、小发廊、小餐饮的寄居地。

  如今的双屿,借“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有机更新之手,要把一个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以鞋业、物流业等产业为主,集居住、商业、会展、创意产业、城市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城区。

  曾因“低小散”为人诟病的双屿,从未像现在这样紧踏着时尚制造的潮流。国际轻工淘宝城董事长毛青云不无自豪地表示,以温州本土1万多家轻工产业集群为后盾,淘宝城今后将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服饰、箱包、鞋类等时尚潮流的发布,打造成温州“时尚之都”的潮流中心之一。

  曾因“脏乱差”而受人嫌弃的双屿,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大步迈开“都市新区”步伐。中央涂的村民郑玉淦看着滨江广场及安置房的一纸规划,满心期待地说:“中央涂会改建成品牌商场、高端写字楼,还有高档住宅,我们的安置房肯定会跟着沾光。”他说,看似“一文不值”的城中村,将成为价值连城的城市西部新地标。

  动作再快一些,档次更高一些,这是郑玉淦当下的愿望,一如人们对双屿综合整治的期冀。

  样本启示>>>

  探路区域转型

  双屿综合整治,看似一个区域的转型发展,实则是为温州一大片区域的转型发展先行探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多次强调,双屿的综合整治事关温州城市形象提升、事关温州城市产业转型、事关温州城市健康运行。

  双屿“探路”,始终围绕着产业层次这一区域转型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抓增量,找准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存量,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存量;促减量,在转型升级中善做减法,加快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产业。其综合整治的种种举措,都有一个指向——把双屿打造成中国鞋业的新高地、滨江沿岸的新景区、传统产业升级的新标杆、时尚产业的引领区、社会管理的新示范。

  如今的双屿,区域转型的架构已然成型。以产业转型探求发展之道,以城市转型重构空间之形,以管理转型凝聚内生之力,在“三驾马车”牵引下,双屿正驶向全省“减员增效、有机更新”的示范区。对当下的温州而言,需要更多像双屿这样的试验田,承担“四换三名”先行者的角色,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或将组成一个区域转型升级的新“温州模式”。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林振将|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