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试点受关注 教育界人士解读焦点问题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 王春霞 2015-03-16 09:55:39
核心提示:本月初,鹿城区教育局正式在选定的学校开展小初衔接试点工作。计划通过三年多时间,提炼小初衔接的经验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鹿城区教育局开展的小初衔接试点工作受到各方关注,昨天,鹿城区教育界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解读家长关心的焦点问题。

  鹿城区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调研中发现,从小学跨入初中后,相当部分学生成绩严重滑坡,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变成“听话生”,失去原有的活泼和个性。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小初衔接有问题。为此,本月初,鹿城区教育局正式在选定的学校开展小初衔接试点工作。计划通过三年多时间,提炼小初衔接的经验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刚开始,师生有“心距”

  去年下半年开始,鹿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走访调研部分学校发现,从小学升到初中时,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部分课程存在教学交叉的情况。

  鹿城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认为,小初衔接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学生由童年走向青年,由幼稚走向成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国外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危机期”。

  在情感过渡方面,新学期开始,初一新生刚告别小学,带着憧憬和好奇跨入中学,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往往认为教师威严有余、活泼不足、很难琢磨。面对初一的学生,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像初中生。师生的这种“心距”,反映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学配合不协调,甚至“冷场”。

  在学习方法方面,小学生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由老师安排学习的主要内容,以简单识记、机械操作等为主要学习目标。初中教学比较注重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阶段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初中的学生容易产生不适应。

  教师有责任巩固学生的心理期望,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情感过渡。而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改变学习方法是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每学年要作样本对照分析,改进方案

  调研中还发现,小学和初中部分课程的重合度较高,在教学资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小初衔接工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较为顺利地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鹿城区教育局选取辖区重合度高、教科研能力强的中小学组成试点共同体: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温州市南浦小学-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市实验中学;

  温州市黄龙一小、黄龙二小、黄龙三小-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根据鹿城区教育局相关文件,本轮小初衔接试点分五大板块:师生身心情感的衔接、学生学习行为的衔接、学生学科素养的衔接、教师教学行为的衔接和教育教学评价的衔接。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建立“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帮助小初阶段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鹿城区教育局要求,每个试点共同体每一学年要进行样本对照分析,并改进完善下一学年的衔接方案。

  小初衔接试点不是招生、升学的概念

  问:小初衔接和一些市民理解的相关辖区小学学生“一刀切”到辖区中学,是一样的概念吗?

  鹿城区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邵文立:本次的小初衔接试点工作是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行为,不是招生、升学的概念。选择的这部分试点学校,具备辖区重合度高这样的属性,这是进行小初衔接的基础条件,中学招生还是要遵循市教育局直属处相关文件精神。

  问:如果有学生在蒲鞋市小学就读,中学辖区是市实验中学,这对小初衔接试点工作会有什么影响?

  鹿城区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邵文立:小初衔接试点主要研究小初阶段如何更好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渡,研究试点对象为小初阶段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建立在整体样本的观察对比上,不会因为个别学生而产生较大偏差。

  问:以市广场路小学为例,除了总校,还有三所分校,小初衔接试点是只针对总校还是在所有分校都开展?

  市广场路小学校长杨素琴:广场路小学和实验中学多年来在教学上一直有交流、探讨。比如阅读交流,中学能掌握小学的教学进度,小学能及时了解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少走很多弯路;实验中学的管弦乐社团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会不定期给广场路小学的学生免费上课。虽然不是所有的校区都加入试点共同体,但是广场路小学把这种学习交流的模式贯穿到各个校区中,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教学中得到更好发展。

  问:试点共同体是指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记录直接从小学带到中学么?

  市教育教研院副院长杨向群:不能这样理解。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内容或课程偶有重合,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比如,在小学和初中的科学实验课做同一个实验。其实,小学要求的是实践,初中要求的是更深入地学习,老师促使学生从“捧着学”向“自主学”转化。通过对小初教学衔接的研究,可以避免教师由于过渡期的失误而对学生造成终身影响,使学生倒在起跑线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是试点的目的。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