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矾藻挑矾路:挑矾古道挑矾谣 繁华无意谢尘嚣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沙默 蔡运近 2015-03-25 09:52:44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矾山至藻溪的挑矾古道三条溪段,深嵌在幽深景美的峡谷里,成为一条不可多得的户外旅行路线。 陈翔 摄

  温州网讯 顺着溪流,出了山口,是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铺设路面的是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散发着黝黑的亮光,小路一侧沟壑峡谷,一侧怪石兀立。行约一二里路,峡谷渐宽,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狭长的湖面。在山的横断处,傍着水际,建有一座路亭,亭前有高高的石拱桥,桥下建有码头。码头石级前停靠着一艘小船,船工坐在船头,抽着水烟候客。船舱上,不时掠过一两只白鹭,清风从远处传来水鸟的鸣叫声,顿时让人忘却了适才行路的艰险。

  ——摘自《温州古道》苍南篇·矾藻挑矾古道

  “仙人挨米土人坑,老鼠循路洞桥险,目屎如珠滴水岩,路关生坏算险口……”曾经,这悠长的《挑矾谣》在苍南矾山至藻溪的挑矾古道上余音袅袅,现如今行走在古道的三条溪段,流水依旧潺潺,但耳边只有风吹蒿草的“沙沙”声。

  苍南矾山因矾而兴,而挑矾古道,是明清时期乃至近代明矾外运的重要通道,当时矾石外运全靠人力肩挑,矾藻线全程约20多公里,挑矾工人们要花一天时间,肩挑100多斤的矾石运至藻溪码头,再走水路至各销售地。“上世纪50年代这条古道,每天都是人流不息的。”给我们当向导的矾山镇副镇长周贤俊说,现在或许只有脚下磨得发亮的石板和被挑工“楮脚”戳出的一个个凹坑,在诉说着那段历史。

  沿着石板路走了约1公里,就看到了《挑矾谣》中提到的洞桥,桥边是一座粗石垒成的路亭,像这样的亭子古道上有很多,但这座路亭边上,还建有几座小屋。周贤俊指着小屋边站着的章华钏说:“他就是这里的摆渡人。”“过去挑矾还要走水路吗?”“还是走陆路,但下游在上世纪60年代建了水库,把原先的道路淹没了,古道因此还改了道。”周贤俊说:“挑工们改走上山的新路,但一般的行路人会来这里坐船,现在从这里坐船去藻溪只要30多分钟。”

  章华钏已经在洞桥摆渡了20多年,他说,刚接手渡口时他还是30岁的小伙子。他的脸被晒得黑黑的,身材也有些发福,但步履依然矫健,我们想去看看他的渡船,“春季枯水,这几天想坐船还是走上几百米。”说着他已经走在前头,跟随着他,我们渐渐下坡,走在溪流边裸露的石滩上,两侧山壁露出的植物根系提醒我们,已经行走在水位线以下。

  “下游的水库叫吴家园水库,最高的蓄水位可以达到40多米。”周贤俊说,这让人不禁想象,这条峡谷在水库建成前是多么高而险峻。如今,峡谷中的空气很清新,不时有清风拂面,但人工的道路却消失了,多数时候我们走在如波浪状的土石堆上,周贤俊说,这些土石堆都是山体滑坡落下来的,当年被水淹没的古道,就被这厚厚的土石掩埋得更深了。不过,细心观察,依然还能发现几段土石堆中露出几段人工垒出的石阶,但这样“晒太阳”的日子并不多,再过几周,水库水位上升,这些昔日古道的风采,又会被水淹没了。

  渡船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艘铁皮的小船是由柴油机驱动的,章华钏说,客人随来随走,每人只收3元钱,但至少要集满5人以上才开船。虽然简陋,但这艘小船却由政府出资,可称之为“官渡”,章华钏一年也能拿到几万元的柴油补贴。“这里的人虽然属于矾山镇,但还是和藻溪联系多些,因此,还是有挺多人来坐渡船来回。”除了章华钏负责的“官渡”,还有不少私营的小船承担着两边的运输工作。正说着,就听见水面上传来“突突”的声音,一艘私人的小船从远处驶来,船上传来热闹的说笑声,还有人拿着手机对着几处山崖拍照,看来是这里游古道的游客。等小船停稳,几名游客鱼贯下船,章华钏走上前,从怀里掏出一叠名片随手分发,名片上写着“吴家园水库农家乐,本土鸡、水库鱼、特色农家菜”,他笑着说,平时摆渡的人少时,就经营农家乐作为“兼职”:“托古道的福,生意还算不错。”

  古道简介:挑矾古道,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矾山明矾外运的重要通道,起点始于矾山镇古路下村,终点至藻溪镇九堡村,全程约20公里,平均道宽1.6米。

  路线:温州市区——温瑞大道——沈海高速——观美桥墩出口——S232省道(向东行驶23公里)——古路下村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