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闲看天关山 绿林深处桃花源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郭乐燕 黄丽丽 周海港 张陈晨 2015-03-31 10:01:30
核心提示:天关山古道不仅自身保存较好,更与古树、古廊桥、古村落、古民俗相映成趣,别有一番“五古”丰登之美感。
查看评论
天关山古道历史悠久,沿途有许多古树。 刘伟 摄
古道尽头是被誉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岭北村。刘伟 摄

  【古道简介】

  天关山古道,又称岭北古道,起于泰顺县罗阳镇白溪村交溪铺的天关山脚下,止于岭北村尾村。全长8.3公里,平均宽1.5米,南北走向,最高海拔967米。始建于唐朝,相传古时温州府千总,为感谢岭北村尾村民收养救助其子,遂拨专款修建此道,此后几个世纪里一直是岭北通至罗阳县城的交通要道,已有千年历史。

  【推荐路线】

  温州——温瑞大道——温州南枢纽——沈海高速往福州方向——分水关下高速——进入58省道——罗阳县城——白溪公路——白溪村交溪铺

  温州网讯 山城泰顺古道众多,且特色鲜明。若是请当地人推荐一条古道走一走,天关山古道一定不会被遗漏。这条千年古道不仅自身保存较好,更与古树、古廊桥、古村落、古民俗相映成趣,别有一番“五古”丰登之美感。

  古道与树,述说昔日繁华

  从县城罗阳镇出发,十几分钟的车程即可到达白溪村交溪铺的天关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幽谷清秀的竹林。清风徐来,竹叶随风起舞,如无数彩蝶纷飞林间。

  踏着石板路上的落叶沿山而上,古道旁的山涧蜿蜒开去,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悦耳的鸟鸣,吟唱的溪流,合着行人踏叶的沙沙声,仿佛让人听到了古道的前世今生。

  南北通城乡,天关山古道曾经是岭北山民进出罗阳县城的交通要道。据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就已有先人迁居此地,人们在古道上担粮运货、走亲访友、翻山越岭与外界维持生存的商贸往来。千百年来,厚实凝重的石板路,已被脚步打磨得光滑,如今,古道青石板路热络依旧,只是过往的行人少了些肩挑手扛的忙碌,换了份徒步林间的怡然。

  适逢春季,天关山上的高山杜鹃与山茶花次第绽放,古道两旁有千余棵名木古树,树龄均有数百年以上,苍劲古朴,极具原始森林风貌。据县林业局种苗站副站长吴时武介绍,道旁名贵树种多达百余种,有南岭栲、檵木、柳杉、马尾松、苦槠、木荷等。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每年都会引进数万株苗木,今年在古道边新栽红豆杉、枫香类名木5000余株。“我们这一代是很难看到苗木长成参天大树了,种树就是为了后人。”吴时武看着古道旁新栽的树苗说道。

  岭头庵为古道最高处,由此至岭北段,生长着省内唯一的一处千年檵木古树群,共76株。根据吴时武的指认,我们在岭亭下侧150米处发现集中生长着43株檵木,其中最大胸径120厘米,高8米,冠幅5米,最高树龄达1200年。这类树种树型独特,杆纹扭结,层叠地缠绕在树蔸上,状如鳞片的树叶布满枝条,优美奇特。

  天关山上古树参天、涧谷幽深、潭瀑多姿、四时异彩。2001年,泰顺县在原有罗阳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天关山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043公顷,森林覆盖率95.7%,山林间空气负离子浓度极高,现已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登山探险、森林科考的天然氧吧。

  老人与桥,守护最美村庄

  春日时节,老妪山间采茶正忙,黄发孩童嬉笑其间,鸡犬之声相闻,村内屋舍俨然,良田阡陌纵横。古道尽头的岭北村尾村,让人以为误入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

  沿着流经村庄的岭北溪,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齐整立于两岸,另有夹岸桃花数百株,桃红柳绿装点其间。早在2007年,村尾村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并获得温州市十大避暑胜地提名奖、浙江美丽乡村称号;2013年,村尾村凭借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被评为“浙江最美乡村“。随着荣誉而来,村内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眼看着村里最先办起农家乐、民宿的几户人家尝到了旅游的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现在村民也意识到了旅游是富民之路,对社区的各项工作都很支持。”岭北社区党委书记李永鹤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在省纪委等单位的帮助下,村尾村开始实施民房外立面改造工程,第一期工程初见成效,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竣工,届时,村尾村接待游客能力将大大增加。

  村口古树旁,朱红气派的同乐桥横跨岭北溪,廊桥的木梁上庄重地刻着“绳墨董直机司斧”。董直机的名字早有耳闻,他是泰顺唯一一位健在的能建造木拱廊桥的大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欣闻老人家住村尾村,在征得老人同意后,村里的老会计张乐平带着我们拜访了董老。

  董老头戴一顶压发帽,坐在家中长条板凳上等候我们。或许是常年精心木工技艺,老人依旧目光炯亮,面容光洁,若不是手抖得厉害,行走已经离不开拐杖,没有人会相信老人今年已是91高龄。

  “我一辈子造大屋、建祠堂寺庙,也主持建造了几座桥,但还是没有对哪个完全满意。”如今,老人的廊桥梦在徒弟身上得到了延续,他希望徒弟们能专注研习手艺,做出更多更优秀的木艺作品。遗憾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大多数木匠艺人都难以单靠木工手艺维持生计。董老思路清晰,关于廊桥的话题总让他情绪激动。临出门前,老人还不忘问村干部,村里新建的同庆桥的进展情况。

  董老的大儿子董传文告诉记者,即便老人腿脚不便,但只要天气允许,晚饭后,老人都会坐着轮椅,去村口看一眼心血凝结的作品——同乐桥。

  廊桥卧波,迎着落日余晖守护着村庄。古道尽头,别样风情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