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重温“温州模式” 还原一个真实的温州

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作者: 刘海丹 2015-05-12 07:12:32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今天,对温州来说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30年前的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标志着“温州模式”的横空出世。

  昨天,澎湃新闻在封面头条刊出《什么是“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一文,作为《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的开篇评论,并上线《“温州模式”是怎么横空出世的?》《温州创业创新的30个记忆》两文,提出了“‘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新观点,将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至“温州模式”。

  昨天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副社长胡宏伟了解到,“温州模式30年”是从去年7月澎湃新闻上线以来,非事件性的第一个大专题,前期总计派出6组一线记者来到温州,寻找现场最新鲜的感觉,最终呈现9篇报道,用近4万字的篇幅对“温州模式”进行回望和前瞻。今日还将陆续在首页头条位置刊出《“仇富”心理在温州为何没有市场?》《温州故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模范生》《“中国最能干的人”如何从“商人”转型“企业家”》《政府的角色:“放手”催生一个新世界》《“头发空心”的温州人能否插上“新经济翅膀”》,还有压轴之作——澎湃新闻对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两个半小时的独家专访,陈一新书记将在专访中系统而全面得解答外界对温州的所有质疑。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往往呈现粗鄙化现象,注重眼球经济,但实际上身为传媒应该以更专业、精英的形象,用富有建设性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胡宏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一次的专题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呼吁大家重温“温州模式”,浸透其中的含义,唯有这样才能推动今后温州乃至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而改革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副社长胡宏伟昨接受记者专访

  澎湃新闻为何策划“温州模式”30周年专题报道?在长期观察温州的学者眼中,如何评价温州的现状和未来?被誉为身兼“改革先锋”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模范生”双重身份的温州到底给出了什么启示?带着种种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副社长胡宏伟。

  如今的温州一直在被“黑”

  记:除了时间节点以外,为什么会想到做“温州模式30年”这样一个专题?

  胡: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温州是我记者生涯的第一个观察样本,从1986年至今的30年间,我来过温州32次,对温州有着深厚且执着的感情,在我眼里温州人是改革时代最可爱的人。而从宏观层面来说,温州对于中国的价值并不在于这里出产了多少老板,创造了多少GDP,而是温州为中国的改革摸索了路径、方法乃至方向。过去的30年,以及看得见的未来,我们都不应该淡忘温州模式。

  记:在几乎一片唱衰温州的声音中,您提出“温州不死”令不少人震撼,具体有什么含义呢?

  胡:现在很明显感觉到,几乎只有在出了坏事时,才会想到把温州抬出来进行批判,甚至很多时候是刻意污化温州和温州人。和当时的一片盛赞一样,这都是失真的,有太多误读和情绪化的宣泄,我们想做的就是梳理并还原一个真实的温州。所谓“温州不死”,就是温州人骨子里代代传承的基因和价值观,就是“温州模式”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温州在低谷期绝地反弹,再创高峰的关键所在。

  温州一直是个“是非”之地,功过荣辱跌宕沉浮

  记:对温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模式,您如何评价?

  胡:对温州的评价,其实并不能从单一区域来看,温州人是最特殊的一群人,温州资本走遍全国、走遍世界,到处落地开花。

  而今天的温州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有不少外界误读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不能回避的内因,大多是发展初期草根经济所携带的DNA短板终于暴露出来。缺少经济资本的历史积累,早期从商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温州曾有过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总体产业层次偏低,如今产业转型升级偏慢等问题。但并不需要为此过于焦虑并乱了阵脚,温州的优势是敢为天下先,但欠缺持久力和耐力,而人与产业的提升,最重要的成本就是时间,完全没必要将长期的发展目标通通压在一代人身上。

  记:作为一名长期观察者,如今的温州,和您当年撰写《温州悬念》时,有哪些不同?令您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胡:2001年我和吴晓波写《温州悬念》时,温州正处于硕果累累的收获期,那时候温州一些问题开始显现,但在巨大的光芒之下几乎被忽略。如今温州出现一些困难,一些缺点又被外界的有色眼镜无限放大。

  实际上,温州几乎一直是个是非之地,功过荣辱跌宕沉浮。外界对温州的评价,可以分阶段分颜色来形容。1985年以前,温州个体工商被誉为“蝗虫大军”,那时候是黑色的;1985年起,“温州模式”横空出世引起全国瞩目,1986年前往温州考察取经的副省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评论慢慢转为灰黑色。1992年开始进入“温州模式”的蜜月期,那时的温州在外人和自己眼中是一片红色,无论经济数据还是评价都无限风光;但2003年起温州被炒房、炒煤声包围,2011年又传出老板“跑路潮”,外界看温州又渐渐转灰转黑。

  温州的生产力和新老温商才是最大优势

  记:您认为,温州今后的发展契机和方向又在哪里?

  胡:现在几乎都在追求新经济,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浙江的经济依靠一个马云是绝对不够的,甚至十个八个也不行。当落实到人的衣食住行等最细微的生活细节时,就得回归到实体经济,而这就需要企业和人的再造升级,而众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企业就是温州的优势所在。

  温州未来该做的恰恰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做的事情。温州产业一直被打上“低、小、散”的标签,但只要提升工艺、改进技术水平,许多产品都可以是“小而美”,像“小微企业创业园”就非常好,为原本散乱的企业提供孵化的平台,把优质生产力聚集起来,只有这样未来的温州才能成为浙南地区经济发展唯一的都市化引领,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而老温商的自我学习改造,以及掌握着最新知识技术的“小鲜肉”开始逐步接班,就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因和优势。剩下的就是政府对人才制度的构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生态环境,用尊严和利润支持更多优秀人才。

  记:您认为温州模式最可贵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对于今后的温州乃至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胡:温州模式最可贵的精神内核,陈一新书记前年12月23日在中共温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做出了清晰的回答,提到的四个方面:本质是民本经济,精髓是市场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还有很重要但并未单列的一点,就是温州人,实际上是因为温州人是一切进步、前行的本源和动力源。

  对未来的中国改革来说,市场化依然是我们的价值取向,那么走得最快最远最成熟的“温州模式”就能够继续为我们提供经验和路径。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潘涌燚|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