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闷死病重母亲后投河 城市夹心层救助引发关注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 黄云峰 2015-05-19 07:25:51
核心提示:这期《代表在线》,让我们走近一群被称为城市“夹心层”的低保边缘户,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况?有关部门对他们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
查看评论
点击进入《代表在线

  温州网讯 上月,有媒体曝出一件憾事,今年3月19日,温州市区一名49岁女子将病重的母亲闷死;一个多月后,该女子在市区小南门河里被发现。她留给儿子一张纸条:妈妈在河里。

  我们不忍心再去揭开这起悲剧留下的伤疤,也不去揣测女儿为何闷死病重母亲,又为何投河自尽。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不是低保户的家庭,肯定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实际上,我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游离于低保户外的困难家庭。据悉,目前新版《温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草案)正在报批,其中对“低保边缘户”的申报做了新规定:审批按低保户申报程序进行。

  这期《代表在线》,让我们走近一群被称为城市“夹心层”的低保边缘户,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况?有关部门对他们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

  案例一

  “顶梁柱”因病倒下

  家庭陷入困境

  主人公:廖师傅

  困难原因:因疾病丢了工作

  夹心原因:病残级别未达标、家有劳动力

  廖师傅,现年42岁,之前做驾校教练,一个月数千元工资,一家三口过得还算不错。然而,去年他突发脑溢血中风,不得不放弃工作,家庭的“顶梁柱”就这样倒下。

  廖师傅生病后,他妻子只能在家照顾丈夫和还在上学的孩子,没了经济来源,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廖师傅的家庭状况引起社区关注,工作人员准备将这个家庭纳入低保户,可是有两个条件不符合:第一,廖师傅的病残等级为4级,按规定只有达到2级才能申请低保;第二,廖师傅的妻子被认为有完全劳动能力。

  案例二

  每月两千元退休工资

  让她无缘“低保”

  主人公:夏阿婆

  困难原因:疾病、两儿子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

  夹心原因:有退休工资

  夏阿婆,现年70多岁,丈夫多年前去世,目前她一个人租房子住。由于岁数较大和患有糖尿病综合症,她的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

  日前记者前去探望,敲门时,只听见夏阿婆在屋内低声回应,她下不了床,无法开门。社区工作人员说,夏阿婆有两个儿子,但是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根本无法顾及夏阿婆,而且他们还将家里唯一一套房产变卖,挥霍一空。目前,夏阿婆靠街坊邻居和一些亲戚救济,生活异常艰难。

  不过,夏阿婆每月有2000来元退休工资。但是,这退休金扣去房租和治疗疾病的医药费,所剩无几。

  也就因为有这份退休金,夏阿婆未能被纳入低保户。

  我市“低保边缘户”有7144户

  从社区了解到,廖师傅、夏阿婆都属于低保边缘人群,他们的家庭均为低保边缘户。

  所谓“低保边缘户”,就是游离于低保边缘的家庭,其家庭人均收入比低保户要求的人均收入稍高,享受不到低保户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

  根据我市的认定标准,“低保边缘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却达不到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这类家庭,也被大家俗称为“夹心层”。

  我市低保标准

  市区(鹿城、龙湾、瓯海)城镇低保标准为人均月收入705元,农村为515元

  乐清、洞头等县(市)的城镇低保标准为569元至705元之间,农村为420元至515元之间

  全市低保城镇平均标准为646.3元,农村平均标准为484.1元

  我市“低保边缘户”到底有多少?据市民政局最新数据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我市“低保边缘户”有7144户,1.9万多人。不过,该数据还没有包括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4个县(市)。

  低保近在咫尺,却因政策刚性标准变得遥不可及,这是“低保边缘户”的真实写照。鹿城区五马街道鼓楼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低保边缘户”家庭有20来户,他们没有最低收入的补差,没有资格享受廉租房,实际生活非常困难。记者走访发现,较多社区工作人员均有类似的反映。

  市民政局困难群众帮扶中心主任杨葛凡说,目前我市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只是在其身份固定后提供专项救助,比如物价补贴,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救助,不过这些救助与低保户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政府“救急难”救助可以帮上忙

  既然刚性政策救助有限,那么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是否还有其他途径?

  “还有一项‘救急难’工作可以帮上忙。”杨葛凡称,去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省级“救急难”试点城市,其中“救急难”救济对象就包括“低保边缘户”在内,救助内容包括特殊对象特殊困难、重大困难“救急难”等。

  据介绍,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的“救急难”工作均已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比如:龙湾制定了“救急难”实施办法,与财政部门对接,落实“救急难”资金;瓯海建立新型临时救助制度,开展社工转介服务等。另外,“救急难”资金也相当可观。比如,今年2月,我市首支“救急难”专项基金——龙湾滨海街道红色阳光救急难基金成立。成立当天,该基金就筹集资金93万元。该基金主要帮助遭遇突发事件、意外、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的困难群体。

  杨葛凡还说,“救急难”救助的特点是“先救助后审批”,这克服了审批时限的困境,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救助。得到“救急难”救助的“低保边缘户”具体数字目前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为数不少。

  技能救助比财力救助来得更实惠

  对于“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我市一社会救助团体负责人表示,尽管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救助措施,但对于“低保边缘户”而言,这只是帮助他们度过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不像低保户一样是长期救助的。他们和低保户一样面临着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系列困境。他们面临的尴尬是,由于得不到更有效救助,实际生活水平偏低,有些甚至低于城市低保对象。所以,“低保边缘户”除了政府层面的救助,更应该得到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救助,也就是社会层面的救助。

  温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温州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张红军认为,改善民生需求是普遍的,制度性的安排和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应该是普惠的、均衡的,在政府层面设立低保线是必要的,但如果政策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话,就要及时调整,政策调整同样适合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措施。在低保对象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低保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张红军还说,其实,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作用要大于救助本身,输血救助只是手段,实现困难家庭自我造血才是目的。对于那些低保边缘户来说,扶上一把,可能家庭生活就会有起色。所以,对“低保边缘户”救助,除了财力方面的救助,更应该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予以技能的救助,帮助他们学会一门手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边缘救助更是雪中送炭。

  预告

  对于“低保边缘户”,我们该如何予以帮助,社会救助该如何展开?今天,《代表在线》栏目将邀请鹿城区人大代表、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林文花,温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温州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张红军,市民政局困难群众帮扶中心主任杨葛凡,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周湖勇,就此事展开探讨。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潘涌燚|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