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村:平阳盆地里的传奇
核心提示:尽管深藏于山谷腹地,但在这片46平方公里的苍茫土地上,她的传奇故事一如盆地里的雾霭生生不息,流传千年。
闹村山北垭口蒲潭垟。
东垟溪上的清代龙凤桥,平阳县文保单位。
龙凤古亭,平阳县文保单位。
温州网讯 闹村乡(现为平阳县水头镇闹村社区),是一个山长水远的村落,一个古老传统的山乡,一个平阳县地域最大的乡,尽管深藏于山谷腹地,但在这片46平方公里的苍茫土地上,她的传奇故事一如盆地里的雾霭生生不息,流传千年。
山村、闹市、雾乡
调查闹村山麓的土壤,考古人员曾发掘到西周时期的大量石器,有石镞、石矛、石锛和零星陶器碎片等人类活动遗迹,解读这来自3000多年前的原始密码,让人依稀遥感到这一方先民刀耕火种的艰辛,还有在烈烈长风中族群狩猎的悲壮。
至少在一千多年之前,闹村已然热闹了,故有其名。据清《乾隆平阳县志》,闹村西垟珙山之麓有始建于唐昭宗景福年间的报国寺,当时佛风泱泱,信众广集,佛号远播十里八乡。公元968年,吴越王钱俶携孙妃及五位王子驾临南雁,会晤在穹岭普照寺净修的高僧愿齐,途经闹村时随喜报国寺瞻仰礼佛,见禅舍简陋陈旧,遂诏令赐金予以修缮,并御笔匾额“报国禅寺”。经过修葺一新的古刹,山门、殿堂、轩房、藏经阁等一应齐全,蜚声浙南闽北。清代平阳人黄云岫游历报国寺诗云“僻壤拥山门,当时号闹村。钱王兴土木,金界焕郊原。梵呗晨昏咏,游踪往来喧。时移难保国,留得一祗园。”僻远的山村俨然“闹市”了。
无论秋冬,还是春季,当七八点钟的太阳朗照在南雁山脉的崇山峻岭之时,山岚褪了,千山醒了,林子活了。然而,在四围青山的怀抱中,闹村盆地上的轻雾仍然缭绕迷离,好聚难消,仿佛置身于弥天的白纱帐中,亦真亦幻,闹村为此被誉为“云雾之乡”,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儿的老人在茶余饭后讲古时,必备的谈资是一个“雾海救刘秀”的美丽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它被选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平阳卷》。
古亭、古道、古桥
宋末元初,在平阳吴山沿雁溪的卵石大路修筑之前,闹村龙凤亭、龙凤桥和凤岭古道是古人西进南雁的必经之路。龙凤亭位于龙山脚下,因为此处是钱王驻跸,愿齐弟子法澄建亭纪念。这一座华亭是闹村乡民精神家园里的一个图腾,人们世世代代守望着,现为平阳县文保单位。龙凤亭背山起楼,木构,面阔三间,两边回廊,中有神座,斗拱飞檐,碧瓦朱甍,鸱吻龙骧虎步,尽显啸傲山林的威严,颇有帝王之气。
清人刘眉锡有诗曰:“地驻钱王节,亭标龙凤名。江山留胜迹,风土倍生情。晓雨回栏润,苍烟古道平。客来游雁荡,先向此中行。”
龙凤亭前有龙凤桥,横跨在潺湲的东垟溪上,系九孔石梁桥,始建于清代,亦为平阳县文保单位。全长32米,宽1.8米,桥墩以五根花岗岩侧脚拱立,桥台以花岗岩叠砌,桥面以五块花岗岩并立横铺。端庄凝重的龙凤桥,历经数百年的风刀雨剑和无数次的洪水咆哮,依然坚不可摧,给宁静的村庄平添了流水人家的踏实感。
凤岭上有古道,东起闹村里岙,西至小施,长约二里许,一路蜿蜒而上。这一条坚实的卵石山道,在这深山老林里不知匍匐了一千年还是五百年。从岭脚拾级而上,漫观道旁的闲花野草,四处的松篁斗翠,令人心旷神怡。默读着脚下这一块一块龟裂的青石,我的耳际回响起当年乡民筑路时那“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乡民挑柴掮杉时那清脆的木杖点石声。
凤岭岭头有一亭,有些古旧,但不失豪放,俨然雄鹰展翅傲立山道之上。伫立凤岭头,看长岭如卧凤,逶迤山际,煞为静美。亭旁有碑,刻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岁次己亥春谷旦立”,还铭刻着密密麻麻的捐资人名录,某某百元,某某十元,某某一元,某某舍助大米一斗,某某番薯丝一簸箕……解读着这一方布满青苔的功德碑,一份敬意在这条古道上汩汩流淌。
香鱼、桂树、仙姑
清《瓯江逸志》记载:“香鱼,鳞细而不腥,熏制成干,色如黄金,久藏不坏,风味超胜,俗名香鱼干,清乾隆年间曾为贡品。惟雁山溪涧有之,他无有之。”民国《南雁荡山志》记载香鱼“春初生,月长一寸,至冬月,长盈尺,则趁潮漈生子,生子即赴水头大滩潮所至之处,生而辄槁”。闹村山北之垭口有大溪潭,潭内蒲草丛生,因名蒲潭。潭水幽深澄碧,盛产香鱼。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雁溪之水污染日重,百里鳌江已无觅香鱼芳踪,这雁溪上的绿波白条、闹村人引以为豪的珍馐美味,如今成为永远的遗憾。
在报国寺山门前,有两棵桂树,种植于清康熙年间,一株是丹桂,一株是金桂,枝繁叶茂,翠盖参天,挺立于闹村西垟。在每一个金秋时节,氤氲着幽幽的清香。三百年的流光至今,丹桂依旧按季飘香,金桂则已枯槁凋零,惟剩苍劲嶙峋的枝干默然守望着一旁的丹桂,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
南雁的一大景点是“仙姑洞”,相传为仙姑朱婵媛修行及升仙处,《南雁圣传仙姑宝卷》序曰:“盖闻南雁显迹,朱氏仙姑菩萨,生居瓯海北港之镇,住址闹村南垟之乡。”据清乾隆翰林院修撰钱琦所著《朱仙姑传记》及《瓯南朱氏通志》载:朱允罕,考讳璧,绍兴二年右科进士,司理道州。其女名婵媛,于崇宁五年(1106)十四龄,于南雁洞中辟谷二十年,言人祸福屡有验,一日羽化登仙。后其族裔即此洞装塑遗像而供奉之,乡人习称“仙姑洞”。
朱婵媛,这位从闹村出发、越过凤岭、潜心修行的冰雪女子,为南雁荡山凝聚了道骨仙风。在南垟瀑布之畔,如今有一座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的仙姑道观,为平阳县文保单位,晨钟暮鼓声中香火鼎盛。而作为朱仙姑传奇故事的发祥地,“欢迎到朱仙姑故里来做客”,就成为闹村人邀请山外的亲朋好友时自豪的招呼。潘孝平文/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