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身离家乡,心系南戏
核心提示:
温州网讯 为纪念温籍文化大家郑振铎,我市设立了郑振铎纪念馆,目前对内部陈列设置进行完善。郑振铎虽然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温州,但对源于温州的南戏却深有研究,论述多多,这也是温州作为他的出生地之外,与他的一大交集。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福建又是南戏的盛行地,南戏《福清歌》即流传在长乐一带,故他很早就关注南戏,成为继王国维之后最早研究南戏的学者之一。
首先肯定南戏发源温州
1932年,郑振铎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47章《戏文的进展》说:“最早的戏文,其产生地在温州。但其势力后来渐渐的遍及各处。在元的那个时期,似乎与后期的杂剧一样,也是以杭州为中心的。……但杭州之外,温州的发源地,仍是不时的产生出‘才人’来。《张协状元》的作者,自称‘东瓯’人;高则诚也是永嘉平阳(瑞安)人。为了戏文的曲腔,原是温州的本地的传统的东西,所以温州的戏文作者自然的要较他处为特多。”
这是继王国维之后,最早肯定温州是南戏发源地的学者,难能可贵。
但同时,他又认为南戏的“体例与组织”不是在温州产生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同书第40章《戏文的起来》说:“就传奇或戏文的体例或组织而细观之,实足令我们惊异不置,不由得我们不相信他们是由印度输入的。”
并提出五点理由:二者科、白、曲相同。称“印度戏曲的歌唱、说白及科段三个元素”和我国戏文之“科、白、曲”无异。主要角色相近。印度戏曲的男主角拏耶伽,相当南戏的生角;女主角拏依伽,相当于南戏的旦角;次要角色毗都娑伽,大抵装扮成“婆罗门”的样子,相当于南戏里好“插科打诨”的清客、帮闲、家僮之类,即丑或净。每出戏的开场形式相似。印度戏曲开场前班主或主持人那段“前文”的念白,与我国传奇或戏文中的“副末开场”相同。每出戏的下场形式也相同。印度戏曲称“尾诗”,中国南戏称“下场诗”。戏曲用语也相同。印度戏曲凡主角必用典雅语,下流人物则有“土白”,与我国南戏凡生旦必用典雅语、丑净则用土白完全相同。但这五点所谓“输入说”多为臆想与推测,难以成立,未被学界所承认,罕见有人引用。不过,如撇开渊流不说,单从相互影响看,其实不无道理,因为艺术是无国界的,各国艺术互相影响吸收是很正常的。
开戏文辑轶先河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卷《戏文的起来》《戏文的进展》《明初的戏曲作家们》等章节,逐一论列宋戏文《赵贞女》《王焕》《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5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琵琶记》,提示了29种元戏文残曲情况。这是对宋元戏文所作的最早叙录工作,直接启发了后来戏曲学家赵景深、钱南扬、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辑佚工作。
赵景深在《元明南戏考略》序言中坦言:“1932年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我们才知道宋元南戏的残文还有不少保留在各种曲谱和曲选里面。由于郑振铎这书的启示,我就在1934年9月间出版了《宋元戏文本事》,辑录了一些南戏的残文。”在郑振铎的启发下,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共辑残文37种。
同年,钱南扬的《宋元南戏百一录》亦于《燕京学报》专刊登载,所辑较赵著还多。1936年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于《燕京学报》登载,补辑了赵、钱二书未收的72种戏文及若干佚名戏文残曲。其集大成者,则是钱南扬于1956年出版的《宋元戏文辑轶》,共辑得南戏167本,其中有传本者15本,全佚者33本,有辑本者119本,使戏文佚曲及有关资料得以更完备的汇辑。
净丑二角来自唐代参军戏
郑振铎考南戏角色,涉及生、旦、净、末、丑五行,指出它们的来源均与印度戏曲有关。上引的《戏文的起来》对此均有所考证,而重点则考证净、丑二角的来源与沿革。
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专立《净与丑》一章予以详考。关于来源,他说:“在我们最早的雏形的滑稽戏里,原只有‘苍鹘’和‘参军’,在插科打诨着。这便也是‘净’和‘丑’的雏形。这原始的两个角色在后世的戏曲中,也成了根深蒂固的人物,打发不去,差不多没有一个戏曲无此种人物的。”可见,南戏的净、丑虽然受印度戏曲的影响,但真正的来源,还是我国唐代“参军戏”的“苍鹘”、“参军”二角,他们的职责是“插科打诨”,以博取观众的笑声。
关于沿革,他认为在初期的南戏里,净与丑的性质尚未定型,界限不清,因此二者往往混杂使用,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及其他初期戏文里的净丑都是如此。直到明初以后,净和丑的性质才渐渐地有了定型:凡是净,都是演番王、奸相、土豪等“草头王”之类的人物,如《双烈记》的方腊、《鸣凤记》的严嵩、《荆钗记》的孙汝权等。凡是丑,则是祇候、谋臣、媒婆、拐儿之类的帮闲,如《鸣凤记》的赵文华、《祝发记》的朱妈妈、《双烈记》的万俟卨、《长生殿》的高力士等。关于净与丑的关系,他称他们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的人物”,有如“鸟之双翼,缺其一便不能成为戏曲”。
最早坚持南戏早于元杂剧
郑振铎继王国维之后,最早坚持南戏早于元杂剧,决非来自元杂剧。他在《戏文的起来》里说:“(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至何时进步至此,则无可考。吾辈所知,但元季既有此南戏耳。然其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这种见解,较之一般人的‘传奇(戏文)源于杂剧’的意见,自然要高明得多。……我对于中国戏曲的起源,始终承认传奇决非由杂剧转变而来,如一般人所相信的。传奇的渊源,当反“古于元杂剧”。当戏文或传奇已流行于世时,真正的杂剧似尚未产生。”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周贻白、赵景深、叶德均等纷纷步其后尘。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说:“论戏剧则‘温州杂剧’实先元剧而形成。”赵景深《戏曲笔谈》说:“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的时期,严格说来,应该是宋代的戏文。”叶德均《戏曲小丛考》说:“中国最早出现的正式戏曲,是宋代产生于温州的南曲戏文。”
可是张庚、郭汉诚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在“南戏”与“北杂剧”编排上,却把“北杂剧”排在“南戏”之前。这一排列,正如胡雪冈、徐顺平合写《有关南戏与北杂剧形成几个问题的商讨》所指出“正反映了编者这样一种观点,即北杂剧的形成产生在时间上早于温州南戏,从而强调突出了北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可见,郑振铎一再强调王国维的“南戏早于元杂剧”的这一观点,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徐宏图/文南航/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