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湿地柑农老郑家门口的“辩论会”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2016-03-22 07:17:00
核心提示:西溪湿地已成杭州一张金名片,三垟湿地怎样成为温州“靓丽客厅” ,在瓯海三垟池底村,拆迁是村民最热话题。
查看评论

  温州市区三垟湿地五福源公园,游客乘坐仿古游船在塘河里游玩。王诚/摄

  昨天,池底村村民郑加四坐在家门口,讨论外迁的事。朱斌/摄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

两个“新区”的距离,且看温州“比追”步伐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②

  温州网讯 56岁的“柑农”郑加四习惯于每天午饭后,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休憩,有村民从家门前路过,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讲起闲谈。

  池底村坐落于瓯海三垟湿地南片,全村1300多口人,有何、郑两大姓,世代以种植瓯柑为生。即便现在,不少村民改了行当,但仍留守着自家的几亩柑地,并乐于以“柑农”自称。

  拆迁成为池底村众多村民茶余饭后话题

  昨天午后,郑加四一边抱着2岁大的孙子逗玩,一边和一名何姓村民谈论着拆迁的事。3月初,村里开了一次拆迁动员大会后,拆迁成为众多村民茶余饭后的最热话题。

  “要我说,越快拆越好!”郑加四欠了欠身,特地提高了嗓音。在他看来,三垟湿地这些年的建设虽说进度不快,但对村里带来的实惠有目共睹。“以前,三垟这一片到处是泥巴地,骑个自行车都会掉到沟里去。”郑加四顿了顿说,“现在到处建起了水泥路。”

  2011年10月,三垟湿地南仙堤通车。从大堤的一条岔路进去,便可直抵池底村,而沿途美景更是醉人:瓯柑树青翠欲滴,成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招摇,河道交织密布,偶有白鹭掠过河面。

  阿婆不太愿意搬,老郑消除她的顾虑

  但何姓村民反驳说,一搬迁,家里的小作坊就没法经营下去了。

  “家里有厂房,又搭了违章的,当然不愿拆啦,亏了嘛!”郑加四快人快语,让何姓村民一时无语。

  80岁高龄的玉兰阿婆和几名同伴路过,驻足听了一会儿,便加入到了这场“辩论”中来。“我年纪这么大,要是住到商品房,电梯不会用,买菜也不方便,可怎么好?”玉兰阿婆也不太愿意搬,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郑加四顾自笑道,“老年人心理可以理解,住惯了落地房,怕麻烦。不过住住商品房,过过城里人的生活,还能跟子女一起,多个照应,也是好事啊。”

  谈话间,围观的村民何广远插了一句:“听说安置房在三廊桥那里,交通比这里偏僻了,挺不划算的。”

  郑加四的妻子朱阿姨力挺丈夫,说现在道路四通八达,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从永嘉花坦嫁过来,以前回一趟娘家要转四趟船。现在开车这么方便,40多分钟就能到家了,当年想都不敢想。”

  与此同时,郑加四的邻居张阿姨也加入到了支持拆迁方。她说自己的儿子在市区一家医院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她就盼着能早日拆迁,在城区买套房子,这样就能省去很多奔波。

  老郑有他的念想:在湿地给瓯柑树留个位置

  这场辩论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大家讲得口干舌燥。朱阿姨转身从家里捧出一兜瓯柑,分给村民。郑加四年轻时在青岛从事无纺布生意,但家里的100多棵柑树多年来一棵不少。他说祖辈在这里种了几百年的瓯柑,不能在他这一辈断掉了。瓯柑是三垟人的命脉,今后三垟湿地的建设,也应该保留这一传统,给瓯柑树留一席之地。

  “对对对,还要把村里的家庭作坊给治理好。”在郑加四看来,要保护好湿地的生态环境,必须下狠心。另外,建设安置房的同时,配套也要跟上,“老百姓嘛,关心的菜场啊、学校啊、公交啊,这些都要让大家看得见,才放下心。”

  如今的郑加四,已经结束了在外奔波谋生的日子。除了带孙子,闲暇时就去钓鱼,或去三垟湿地五福源逛逛,“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这里都是烂田地,如今成了大公园。以后我们池底村也会大变样,只怕再回村里都不认识路了。”郑加四笑着说。

  此时,空中飘起了小雨。围观村民们逐渐散去,郑加四也抱着孙子进屋了。

  濡湿的空气,让人置身其中备感惬意。一叶扁舟,两只划桨,三四只白鹭,五六个客,七曲八折溪——三垟湿地令人流连的美景,在池底村民眼前,正徐徐展开。

  上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忠很感慨:

  外迁计划板上钉钉让村民有了盼头

  三垟湿地内共有9个村,其中数上垟村最大,有2800多人口。

  三垟湿地建公园,村子须外迁腾空的消息,村民早有耳闻。早些年,有人一见到陈建忠就问:咱们村子什么时候搬?但陈建忠没法说出个准数。

  算上今年,陈建忠担任三垟街道上垟村党支部书记已经9年了。在陈建忠看来,村子整体外迁的工作之所以让村民等了10来年,主要是其间生态园总体规划始终举棋不定。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今年3月2日,省政府终于正式批复了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我们村年底前全部腾空完毕。”陈建忠感慨说:外迁计划板上钉钉,也让村民们有了盼头。

  有了规划,就有了建设方向。陈建忠说,随着三垟街道管理体制的理顺,拆征工作的推进力度也有了保障,一直以来困扰生态园管委会的体制不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外迁村民的安置工作。

  未来,村民们极有可能被安置到三廊桥地块的安置房内。陈建忠建议,市委、市政府一定要在三廊桥地块注入足够优惠的安置政策,除了安置房之外,周边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也要同步跟上,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一个也不能少,“如果这些都办到了,谁还会不愿意搬呢?”

  瓯柑和菱角——三垟湿地的两大特产,陈建忠则认为,市委、市政府不仅要出台政策保护好这两张金名片,还要做好品牌提升的大文章。他坚信,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三五年之内,三垟湿地一定会变身成为温州的“城市绿色客厅”。

  说比较

   “西溪湿地是景区三垟湿地像农村”

  陈霓裳,33岁杭州市市级机关文印中心

  2005年,我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杭工作。那一年,杭州西溪湿地开园,我第一次去感受了下,觉得很美。后来,我成家后,又和丈夫、孩子去过几次,觉得建设得愈加漂亮。

  后来我听说,家乡温州在建设三垟湿地,而且两者差不多是同时间开发的。

  但一比较,差别实在太大:西溪湿地像一个精心打造后的景区,三垟湿地更像一个大农村。有一年回温州探亲,一家人借了亲戚的车开过去,到了五福源门口,就有一老人来收停车费。收费我觉得没什么关系,但这样的收费方式,感觉档次就差了很多,不够规范。

  那天到三垟时因为正是吃饭时间,门口有一排的农家乐,都在吆喝着招徕顾客,好像菜市场一样。还有门口有很多的电线,密密麻麻的,看着挺让人压抑的。在园区里,我想找个地方上厕所,半天没找到,问了一名穿着清洁服的工作人员,对方很不耐烦地指了几下,说“那里那里”。而我上次去西溪湿地,孩子水壶里的水凉了,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帮我拿到办公室加热水,特别亲切。

  此外,西溪湿地里分好几个功能区,有商业区,里面有西餐厅、农家乐等,还有慢生活街区,很有文艺范。这些在三垟湿地,都没有看到过。不过,我上次看到新闻,说温州有个规划已获批,将划分13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特色单元,形成9个旅游区。这是让人兴奋的消息。

  虽然我现在在杭州工作,但温州毕竟是我的家乡,希望将来的三垟湿地能赶上甚至超过西溪湿地。这样,我在杭州的同事面前提起时,也更有面子。

  生下来,我比她好看

  化了妆,她比我漂亮

  西溪湿地。来源网络

  温州市政协委员蔡钒这样形容两块湿地:

  对于温州三垟湿地,住在附近的蔡钒时常会去那一带走一走;对于杭州西溪湿地,她去过三回,并且做过深入了解。

  蔡钒是市政协委员,她这样形容两块湿地带来的感觉:“生下来,我比她好看。化了妆,她比我漂亮。”蔡钒说,相比较而言,温州三垟湿地环境好,面积大,是自然活水,水质清澈;而西溪湿地原本是鱼塘为主改造而成,水源不够,还得引用钱塘江水,水质不够清澈。但是,西溪湿地就是能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经过电影《非诚勿扰》的宣传,第一年就有了盈利。

  蔡钒还找了一些西溪湿地的建设背景:西溪湿地原本是各个搞淡水养殖的渔村,政府给政策,全部搬迁出来,杭州市对西溪的拆迁,也不像温州那样“一赔三”政策,而是给予每人50平方米的房屋,多出部分货币补偿。另外给村集体三产返回用地,村民优先安置在西溪湿地内就业,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这样一来,搬迁的村民不会一夜暴富,但生活有了稳妥的保障。

  西溪湿地一次开发到位,前期整理时保留原有民居风格,没有新建高楼,连原先民居的柴草间都保留,让游客有乡间宁静的感觉。如果没有了解西溪过去情况的人到这里,会误以为这里原本是城市边上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只是偶尔被发现而已,很难想到这里原本是各个村庄。

  “现在就看建设者怎么去设计展示三垟湿地的美了。”蔡钒对三垟湿地的设想是安静的、原生态的,融入一些瓯文化和当地的生活风情、民俗。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姜蕾蕾|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