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温州,家底盘点系列报道之三

温州古墓探秘:你扫墓时看到的椅子坟 竟已流行千年

来源:温州网作者:2016-05-19 09:53:00
核心提示:砖室墓、砖石墓南宋时再次兴起,独具特色的椅子坟在此期发展成形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查看评论

  编者按:文化温州,家底盘点。日前,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即日起,温州网联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根据《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题丛书》对温州部分文化家底进行盘点,推出系列温州文化报道,一起来为家乡的文化点个赞。

  上期报道:温州古墓探秘:那毫不起眼的石头 或许就是一座古迹

  温州网讯(梁岩华/编撰)上一期,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到东汉六朝时期温州古墓葬面貌的粗略勾勒,我们不难发现温州独特的墓葬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东瓯国及先秦时期,石棚墓、土墩墓等墓葬形制、独特的器物群组合,无不显示出东瓯族群的鲜明个性。

  如果说战国晚期开始到西汉初期,于越贵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东瓯终于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话,那么,东瓯族群的内迁又使故国瞬间荒芜,漫长岁月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此后的两三百年里,温州极少有墓葬发现,经济文化几成一片空白。此后,伴随着山民渐出及外来人口的迁入,才渐现生机。

  东汉晚期多地发现的砖室墓及瓯窑青瓷随葬品的出现让人仿佛听到了经济文化追赶的跫音,但其文化面貌已与祖国各地趋同,此前的独特文化传统悄然消逝于民族融合的滚滚洪流中。

  三国孙吴政权对山越的征伐,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温州市区、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地墓群的大量发现及优美的青瓷随葬品的出土便是此期最好的注脚。

  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封建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此后,温州的墓葬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隋唐五代时期墓葬

  以单葬为主,合葬墓少见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然而,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温州因地形闭塞、偏处一隅,城市地位相对下降,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而显得滞后。

  加之唐代推行以礼入法,墓葬等级制度森严,砖室墓通常限于高级别官吏享用,普通士庶只能使用土洞墓或土坑墓。温州前期盛行的砖室墓似乎突然间消失了,土坑墓占据主流地位。

  温州发现的隋唐、五代时期墓葬相比前期明显减少,正式发表的材料屈指可数。目前发现墓葬的地点以市区周边最为集中,各县市均有发现。墓葬以单葬为主,土圹狭长,合葬墓少见。

  概貌

  2007年上半年,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位于市郊双屿镇的西向污水处理厂区进行了考古勘探。本次勘探共清理了各时期墓葬15座。其中,M30为一座唐代土坑墓,位于湾儿山南坡。墓坑为南北向,方向350度,长2.56米,宽1.84米。墓坑内残存的棺钉竖立,清晰呈现双棺并排的迹象。

随葬器物

  瓷质随葬品大致呈“一”字形排列于北端,有缸、盘口盘、碗、钵、盘、虎子等陶瓷器约20件,另出有1把铁剪及若干“开元通宝”铜钱。铁剪及大部分铜钱出土于双棺间的空隙处。该墓为我市发现的首例夫妻同穴合葬墓。虎子、剪刀等随葬品体现出男女性别及分工差异。

锈蚀的铁剪及铜铁

  四房山五代墓

  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镇重石村四房山。1986年6月,当地农民取土时发现,温州、乐清文物部门随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三座墓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长2.4—2.8米,宽约1米,深0.6—1米不等。四周墓壁为较硬的风化石层,墓内充填五花土;墓底有一层较薄的木炭,人骨及棺木已朽。

  其中一座墓中发现若干长0.1米的方锥形棺钉。三座墓共出土罐、碗、盘、盏、执壶、盘口壶等瓷器23件,箕形陶砚1方,素面“亚”字形铜镜、发笄、带饰板各1件(套), “开元通宝”铜钱54枚。

四房山遗址

  宋元时期墓葬

  有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石椁墓及砖石混筑墓

  宋元时期是温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唐末五代时期为躲避战乱,周边地区大量移民进入,促进了温州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为宋代温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宋时,永嘉学者辈出,科甲鼎盛,永嘉学派形成。两宋时期,温州文科进士多达1300多人,仅南宋就有1191人,位列全国第二,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

  商品经济的繁荣引发了社会风尚的转变,形成奢侈之风。温州习俗素以“好淫祀”著称。入宋以后,阴宅风水术更加盛行,卜地择日蔚然成风,一旦择地不得势必导致停葬。典型者如永嘉茗岙的陈衢墓。据《陈氏宗谱》载,陈衢死后因“未获吉卜”而停柩二十余年,最终其幼子懻以私财购得佳兆,始得以安葬。

  此期墓地受形势派学说影响,多选择山麓山环水抱之佳地。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石椁墓及砖石混筑墓,独具特色的椅子坟在此期发展成形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土坑墓主人皆为贫民,石椁墓及砖石混筑墓主人则多为官员,或平民中的富庶人士。

  此期随葬品总量反而不如前期墓葬丰富,通常出有瓷罐、韩瓶、铜钱、铜镜等,反映出社会丧葬习俗出现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丧葬仪式的气派和墓地外观的华丽,随葬品规格、数量似乎不再考究,退居次要地位。一些女性墓葬常会出银簪、金钗等金银饰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金银饰品在庶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交椅式坟

  薛良朋墓

全貌

  位于丽岙镇众山北麓,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现墓为1989年重修。墓坐东朝西,呈交椅式,由墓室和四级坟坛组成,外包砌垣墙,正前方辟门,门外南侧设有石亭。垣墙及各坛前立面均以块石斜向垒砌而成。

立马

  坟圈后部正中嵌神位碑,拜坛中央立有薛良朋生平事迹碑,两侧砌有踏垛通抵墓室顶部。坟坛甬道两侧夹列有文臣、武士、马、虎、羊等五对石像生。

  方椅式坟

  杨桥头山杨氏祖墓

全景

  位于平阳县凤巢乡,坐西朝东,因墓地坡度低缓,建墓时在墓地后部及两侧人工垒筑一环形土丘,后用鹅卵石垒砌驳坎。该墓在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破坏,加之年久失修,石构件遗失严重,但墓地轮廓清晰可辨。

石亭

  墓由两座并排组成,北首墓呈方椅式,规模较大,后部砌有石亭,为主墓;南首墓呈交椅式,为祔葬墓,当地习称奴才墓。二墓前有一方形凹地,四面围墙,该处原应设有坟院(墓祠),今已辟为耕地。墓地总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

  明代墓葬

  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构建普遍讲究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颁定《大明集礼》等多部礼法,严格要求人们遵守礼法约束,革除前朝丧葬习俗中的奢侈违礼之风,社会风气颇有改观。明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又转向奢侈。这种奢侈之风一直延续至清代乃至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墓地选择多沿袭前期之法,建在山脚余脉附近,依山傍水。墓室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构建普遍较为讲究。

  本期保存墓仪石刻的品官墓增多。以乐清高友玑家族墓保存最为完好,墓地规制宏伟,墓坊、望柱、石刻、龟趺碑亭、神位碑亭一应俱全,尤其是坟坛两侧的垣墙砌成两厢样式,当地习称神库、神厨,成为同期椅子坟的一种典型形式。此外,该墓装饰题材丰富,碑亭额枋及神库、神厨立面上浮雕双狮戏球、丹凤朝阳、犀牛望月、獬豸、石榴麻雀、喜鹤登梅、鹿衔灵芝、鲤鱼化龙以及秉烛、捧香侍女等多种图案,雕饰端庄大方,生动传神,有重要研究价值。

  交椅式坟

  程奕墓

概貌

  位于鹿城区临江镇岙底村龟山西麓,坐南朝北。茔域建筑包括神道坊、圣旨亭和墓前桥(又名义官桥),规制宏伟。

神道坊

  程奕( 1420—1490),字秉殷,别号梅庵,为北宋理学名家程颐后裔。明成化年间,灾害频发,朝廷“诏下有司,广蓄粮,以备不虞” 。明成化十六年(1480),程韬、程奕兄弟积极响应朝廷诏令,共捐粟1800斛,约合13.5万斤,救赈绍兴一带的难民。朝廷特敕建旌门和碑亭予以表彰。

义官桥

  方椅式坟

  莲花山陈氏家族墓

全景

  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莲花山,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保存较好的墓有三善公墓和陈檄墓。二墓东西相邻,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前立面

  三善公墓呈方椅式,前列四坛,气势宏大。墓室后部砌四柱三间仿木构石牌楼,柱间架额枋,双落翼式歇山顶,各间用花岗岩条石竖砌,正中嵌有墓志铭。自西向东,第一通为陈豹(乐善)墓志,李阶撰文,张璁书篆;第二通为陈玖(性善)墓志,王瓒撰文,朱谏书篆;第三通为陈龙(止善)墓志,高沔撰文,叶聪书篆。两侧垣墙立面砌成厢廊样式,竖砌条石,上压龙门枋,两坡顶,脊端起翘。

  陈龙之子陈檄墓位于三善公墓东侧,规模较小,前列两坛,形制略同于三善公墓。牌楼明间正中嵌墓志铭一通,为李阶撰文,林禄书篆。两侧垣墙块石垒砌。

墓志铭

  莲花山陈氏家族墓规模宏大,做工较考究,现存四通墓志皆为当地名人撰文并书篆,对研究明代龙湾家族史及地方名人交往有一定的价值。

  部分明墓在墓室前还设有便房,内置泥俑或陶俑。1994年发掘的明项思尧夫妇墓在砖室前另筑小型空间,室内陈列有陶质男女侍俑以及盆、床、桌、椅等日用明器。

乐清峡门村赵氏家族墓前便房

  2012年8月清理的乐清市柳市镇峡门村赵氏家族墓,墓前普遍搭有砖匣,匣内摆放有侍俑、鼎、瓶、杯、勾栏等泥制明器,雕工较细,侍俑多头绾高髻,面部雕刻细腻传神。明器表面多敷施红彩。该种现象表明,墓前小室的设立并非个例。

  清代墓葬

  沿用明朝旧制,墓室砌筑趋向简陋

  清朝初期,墓室形制及外观沿用明朝旧制。之后,部分墓室砌筑已不如明墓考究,趋向简陋,出现单层墓壁,表面抹灰,墓室位置也抬升至与地面齐平。立面基本不见须弥座,用石柱或砖柱隔为数间,每间封砌石板或砖砌抹灰,与门内墓穴相通,俗称金屏门。

  此时,椅子坟的背部常常砌有三间神位照屏(少数有五间),内嵌墓碑,两侧装饰吉祥图案。虽然多数墓葬仍用块石建造,但地面建筑材料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新出现三合土、砖砌抹灰等。块石砌筑者也出现用青、黄两色相间砌筑的新颖样式。

  交椅式坟

  西湾山周氏墓

概貌

  位于鹿城区藤桥镇西湾山山麓,坐东朝西。两座墓并排而建,均作交椅式,南为周凤山墓,北为周廷扬墓。两墓外围砌更大的坟圈(垣墙),墓前列两坛,总占地面积280平方米。据碑记,周凤山,约卒于民国时期,诰授奉政大夫;其弟廷扬,1907年早世,诰授奉直大夫。墓地始建于1907年,1910年告竣。

墓地立面

  西湾山周氏墓为家族合葬墓,形制上有一定特色,规模宏大,做工考究,装饰题材丰富,手法多样。

  方椅式坟

  戴德斋家族墓

全貌

  位于瓯海区仙岩镇白云寺旁,坐东朝西,方椅式,由二级墓室和二级坟坛组成,外围砌挡墙和栏杆。上级墓室封土顶部用青砖铺设“人”字形波折纹。墓室前立面用青石柱隔为三间,青石板封闭,上阴刻楷书“清国学生德斋戴公暨元配郑氏孺人继配苏氏孺人墓”碑铭,柱身刻有楹联,两侧边另嵌青石花板,上浮雕松鹿及仙鹤梧桐图案。后部屏背下用四柱隔成三间,每间用青、黄两色方形块石(黄色为花岗岩石)斜向垒砌,上压长条青石。

墓室后壁雕刻

  顶部立砌青石花板,上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下级墓室地面、前立面做法同上级,前立面为六柱五间,石板上阴刻“鲍川乡西祠之光戴公暨元配翁孺人副室郑孺人之墓” 、 “中学毕业生万武戴君暨德配曹女士墓”碑铭。两侧增砌挡墙一层,前端立面嵌青石花板,上浮雕凤穿牡丹图案。上坟坛地面做法同墓室,两侧砌有祭台,前立面砌陡板石,条石压沿。下坟坛北、西、南三侧设青石护栏,南侧设出入口。

  据碑文分析,该墓为戴德斋与其二子(两代人)夫妻合葬墓,建造时间为清末民国时期。

墓室前壁铭文及雕刻

相关报道:

系列报道之一:温州古戏台大整合 看看你家乡有哪几个戏台上榜?

系列报道之二:温州古墓探秘:那毫不起眼的石头 或许就是一座古迹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