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告别“各自为政” 一张图让其可管可控
图为外地地下管廊示意图(仅供参考)。
图为瓯江口新区一期市政综合管廊效果图
图为记者去年探访七都高压电力管廊施工现场。(资料图)
温州网讯 昨天,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年内完成,目前已进入中间成果阶段。这标志着温州地下管线建设将告别各自为政的状况,进入地下管线一张图管理模式。
为合理有序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避免因地下管线基础信息不明、各管线各自为政导致“拉链路”和安全隐患,我市去年已出台《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这次为首次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今后,现实生活中雨天积水,地下管网迷乱如麻,城市管道反复开挖等城市“顽疾”,有望得到根治。
一张图结束“拉链路”现象
温州地下管线主要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含路灯、交通信号)、通信、工业道路、军用及其他道路(隧、沟、涵、块)等,目前我市建成区范围已建成各类地下管线共8787公里,管线点568014个。
这些被称为“城市血脉”的地下管线,因为没有统一的部门和规划来指导建设,导致城市道路不断被开挖,成为“拉链路”。
“今天你想埋管,将路挖开;明天他要埋管,再将刚铺好的路挖开。”市规划局相关处室负责人称,近几年市中心城区陆续编制了道路网、给水、污水、排水防涝、电力、通信、燃气等市政专项规划,但由于各管道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管线建设或维护时争抢地下空间、互相干扰、彼此破坏的现象屡有发生,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据统计,2012~2014年,我市每年约发生8起燃气管道被挖断事故,2013年11月发生在市区马鞍池东路与大南路交叉口的一起事故,造成3人受伤。
“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是将过去各自为政的各类管线规划进行统一和整合,实行一张图统筹及规划,以有序合理地安排地下空间。今后,‘地下迷宫’将可视、可管、可控。”该负责人介绍称,此次规划的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和瓯北片。为避免市政管线铺设和道路建设不同步,《规划》提出,所有20米及以上道路,若专项规划里未布设管道,也需预留燃气、电力、通信、给水管位,纳入改造的现状道路不含以上一种或几种管,原则上应改造同步予以建设。对于40米以上道路,给水管一侧布置主管(按专项规划),另一侧布置配水管(便于消防)。此外,管道尽量不布置在车行道下,实在无法避开,应尽量布置在慢车道下,以降低维护难度。
4条地下管廊 正在建设中
《规划》同时将我市已编制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布局规划纳入其中。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市政公用隧道空间中,根据规划要求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市政公用管线集中敷设在一个构筑物内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被认为是解决“拉链路”问题,集约地下空间资源的新办法。但因造价较高,不宜大规模规划建设。据介绍,温州目前尚未有已建成的地下管廊,在建的地下管廊主要有4条:
(1)温州高新区文昌路(温州大道-机场路)段综合管廊
文昌路位于主城区东部,南北走向,正在建设的文昌路南起温州路,北至机场路,全长1公里、宽50米,地下综合管廊在道路的东侧,与文昌路同步施工。地下综合管廊高2.8米、宽6米。管廊内部空间有左右两个仓,分别是高压仓和低压仓,高压仓收纳高压、中压等供电线路,低压仓收纳通信、给水、有线电视等管线。目前综合管廊已基本完工。
(2)温州市中兴大道管廊工程(机场路-蒲江北路-瓯江路-商务边)
中兴大道管廊工程共分三期建设,总长约2.3公里。其中一期北起蒲江北路,南到温州大道,全长约938米,包括明挖段478米,其余内径3米的混凝土双顶管,埋设于道路东侧,该段工程于2015年年初动工,目前已基本完工。管廊里有弱电(包括移动、电信、联通)缆线、强电(高压线、居民用电线)缆线和自来水管;二期、三期为电力管廊,其中二期长约533米,均为明挖段;三期长约811米,除70米为明挖段外,其余均为顶管。目前二期、三期工程均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即将开建。
(3)七都高压电力管廊
七都现有4回220KV架空电力线路横跨七都岛,分别为220KV温州电厂-商务变双回输电线路、220KV温州电厂-蒲州变双回输电线路,是市区供电的大动脉,由于电力线路横穿规划地块影响地块的综合开发利用,故对七都岛220KV线路进行上改下改造。该电力管廊长约3.2公里,目前正在建设中。
(4)瓯江口新区一期市政综合管廊
瓯江口新区一期综合管廊共含5条,分别为环岛北路管廊、经十二路管廊、滨水北路管廊、跨海一路管廊及滨水南路管廊。其中环岛北路管廊、经十二路管廊、滨水北路管廊、跨海一路4条综合管廊合计长约8.621公里,已于2015年11月进场施工。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