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大拆”之后,如何建设更美家园

温州网 2017-01-16 06:50:00
宏观视野看长远,城中村改造是否规划合理?微观视角察民生,涉拆群众能否在过渡期住得舒心?
查看评论

  鹿城区横渎河西A18-1地块安居房建设已接近尾声。赵用摄

  开栏的话>>>

  长期以来,温州市各级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我市改革发展凝聚正能量。为传递更多政协“好声音”,即日起,温州市政协与《温州日报》合作推出“委员观察”栏目,聚焦中心工作,关注民生热点,搭建政协委员协商议政平台,记录政协履职故事,展现委员履职风采。敬请垂注!

  温州网讯 回望2016年,全市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整山河的魄力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城中村改造热潮,交出一张亮眼的“期中成绩单”——去年,全市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签约39857户,旧房拆除30723户。

  数字背后,酝酿着提升城市品质的新蓝图,承载着群众期盼多年的新居梦。

  宏观视野看长远,城中村改造是否规划合理?微观视角察民生,涉拆群众能否在过渡期住得舒心?近日,部分市政协委员深入鹿城、瓯海、龙湾征拆建设一线开展专题视察,视察“大拆大整”阶段性成效,为科学推进专项行动建言献策。

  从横渎看片区转型——

  新“城”还是新“村”,关键在于规划

  站在空旷而平整的鹿城区南汇街道横渎村拆迁现场,已完全看不见曾经旧村的影子。

  横渎村距离市政府不到500米。征拆之前,这里出租房多、违章多、低小散企业多,环境脏、乱、差,如同城市中心区的一块刺眼“疮疤”。去年9月20日,南汇街道横渎村拆迁进场施工,每天13台挖机势如破竹,仅仅用18天完成拆除21万多平方米旧村,创造出备受各界赞誉的“横渎速度”。

  如今,坐拥黄金区位的横渎如同一张静待作画的“白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南汇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地块将根据鹿城区总体规划,利用塘河水系和交通干道打造优质景观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做强配套设施,打造高档住宅、商业服务、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中心亮点区块。

  规划蓝图令人期待,如何为其中的细节“上色”,进一步提升规划品质?讨论中,货币化安置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推广货币化安置,将给规划品质提升、土地价值的利用预留更大空间。”市政协委员、温州设计集团市政设计院副院长方岚举了反面例子,“如果实物安置比重过高,有限的土地必须先满足大量安置房建设需要,挤压了配套设施和其他功能用地的空间,导致建成后城市品位不高、土地价值低,老百姓到手的房子价值也随之下降。”她表示,全面推行货币化安置,一方面能让房东直接拿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补偿金额,免去过渡安置的等待;另一方面使地块规划建设真正“放开手脚”,推动城市空间的修补和功能的修复,从而培育城市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据市住建部门统计,2016年全市货币安置补偿户数为7220户,货币化安置率20.7%。其中市区货币安置补偿户数为3926户,货币化安置率22.3%,相比2015年已有大幅度提高。

  方岚建议,推广货币化安置应从区级层面统筹实施举措,确保各区域平衡、公正、合理,得到更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从塘西看过渡安置——

  有了周转房,还需更多精神关怀

  收拾好整洁温馨的一室一厅,坐电梯到楼下的文娱活动室瞧瞧,搬张椅子坐在院子里跟邻居晒太阳、拉家常……四个月前,93岁的吴阿婆告别了塘西村脏乱潮湿的旧房,在临时周转房和同村的老人们开始了新生活。“住在这里比自己家老屋舒服多了,吃得香、睡得好,心情特别舒畅。”吴阿婆说。

  在城中村改造攻坚提速的态势下,老人的过渡安置是瓯海区梧田街道塘西村拆迁户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该街道通过租赁辖内新建厂房,改造为6层、126套的临时周转房,对村里70岁以上老人集中过渡安置,并组织人员照看、管理。

  推开房门,可以看到房间面积大约30多平方米,配备了卧室、厨房、卫生间,经过简单的装修;走出房门,楼道内外还有公用休闲室和活动室,供老人进行文体活动。据梧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周转房还将配备2名安保人员和3名专业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此外,街道每周组织志愿者在周转房开展理发、量血压、按摩等社区服务,每月会组织集体生日会,为当月生日的老人祝寿。

  “‘大拆大整’开拓的是温州未来发展空间与潜力,但对于旧村的老人们来说,眼下的过渡期才是他们最关切的未来。”市政协委员、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表示,面对“大拆大整”中最弱势的老人群体,政府安排过渡安置时,既要在住房条件上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和关照。

  她建议,应把老年人过渡安置工作纳入我市养老服务体系通盘考虑,探索集中过渡安置与居家养老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加强政府引导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大拆大整”为契机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从河滨看村民安置——

  拆了旧村,更需引导农民变市民

  去年底,随着瑶溪南片生活区E26地块六幢金色高楼建设完工,河滨村村民们陆续拿到新房钥匙,搬进新家。这一天,距离他们城中村旧房拆除相隔两年。

  速度如此之快有什么秘诀?答案是让安置房建设“跑”在拆迁工作前面。

  根据龙湾区统一规划,瑶溪街道对河滨村拆迁采取异地集中安置模式。在征地签约之前,街道先在已征收的其他地块启动安置房建设项目,既缩短了过渡周期、降低了过渡费用,也让“看得见”的新房成为村民安居愿望寄托,助力签约环节顺利推进。

  据了解,目前,市区已明确安置房建设项目42个,其中8个已开工建设,34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委员们对河滨村安置房建设速度纷纷“点赞”,但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成为大家关注的新问题。市政协委员、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永谦说:“推进‘大拆大整’,要做的不只是把旧村变成新城,更是一个将城中村的村民进行‘居民化’的过程。”他认为,管理机制过渡,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村民融入城市生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张永谦建议,旧村村民安置方案要站在全区层面通盘考虑,通过村民选择和随机分配结合方式,进一步扩大安置范围,合理调配安置区域。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快安置区域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让新居民体验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郑序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