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温州传奇”叶文贵走了
3月13日凌晨5点,“温州模式”发展初期的代表性人物,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第一位首富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称:“叶文贵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他是1980年代‘温州第一人’。我认为,从中国改革史的坐标上能与温州相提并论的城市只有深圳。但不同的是,温州改革的成功源于不断喷涌而出的底层力量,叶文贵就是这股力量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一。”
第一经营大户1980年代初即坐拥千万元资产
1969年10月,19岁的叶文贵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发现关内和关外土特产差价很大。国家号召致富时,就顺便做起了生意,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
叶文贵回乡之后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几年后,叶文贵在那个万元户都很稀缺的年代就坐拥千万元资产,成为温州第一位首富。
“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是他给那个年代的温州留下的创业名言。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叶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加拿大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1987年,全国评选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浙江省占了6席,温州籍仅叶文贵一人。
叶文贵事迹引来国内外媒体采访。图为1987年3月,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史德安专程到苍南县金乡镇采访叶文贵。 《苍南人物》供图
追逐梦想光环下他选择谢客闭门造车
1988年,坐拥千万资产、风头正劲的叶文贵突然他停下手中全部生意,并拒绝所有人的拜访。
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想专心造车,而且造的是电动轿车。几年间,凭着叮叮铛铛的榔头和不算先进的机床,竟也掀开了他造车梦的一角,并成为中国民间造车第一人。
1991年,他的产品获得1990年度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3年,他研制出首辆混合动力小轿车样车,该车95%以上的配件都来自温州本地。这辆取名为“yf-1100”电动汽车,不但一次充电可以行驶100多公里,最高时速为每小时80公里,并且还是油电混合车。当时他共生产了12辆电动汽车,但由于社会接受度不高,以及技术缺乏成熟度,打算标价5万元一辆的“yf-1100”未售出一辆。
为了造车,叶文贵前后投入了1500余万元,耗尽家产。1995年,他不得不终止项目,他成为了一位太过超前的著名“失败者”。此后,包括地方政府、媒体等社会各方对他的热情渐渐消退,他开始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
知名财经作家、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是极少数在1995年后采访过叶文贵的人。
“我与叶文贵有过多次的采访接触,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那时他如日中天。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会面,还是1998年的最后一次。通过私人管道诚恳相约,因失败无脸见人而早已拒绝任何采访的叶文贵答应与我们见一面。当时已沦为落魄小老板的叶文贵,陪我们来到自己厂区的一角,残阳如血,他指着一堆锈迹斑斑的车壳说:‘只要再有2000万,我一定让我的电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起来!’他的眼里没有失意,而是依然放射出梦想燃烧的光芒。正是这种永不熄灭的光芒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温州商人乃至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虽历经风雨却愈挫愈勇,如不死鸟般永不言败。”胡宏伟告诉记者。
很多年后,叶文贵将一个红色的“yf-1100”电动汽车外壳捐赠给了浙商博物馆,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在温州金乡点燃的“中国农民的电动轿车梦”。
跌倒在造车路上的叶文贵向浙商博物馆捐出了他造的一个车壳子。杨晓轩摄
最后十年温州第一能人的沉默与倔强
叶文贵的造车梦破灭后,就很少再能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据说,他曾多次拒绝媒体的采访要求,将自己“藏”了起来,不再被公众所知。
开过六七个厂的叶文贵,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家包装厂。而厂里几乎所有的事物,老叶都交给了他的表弟薛成平,“厂里只剩下一台20多年前的老机器,也没几个工人,一年盈利也就几十万元。”薛成平说,相比以前,老叶最近几年赚的都是“小钱”。
曾经的“造车狂人”,如今在他的住处几乎找不到关于车的影子。但老叶的妻子陈星初说,他把造车的资料都存在两台电脑上了,平时还是会经常打开来看看。这两台电脑,妻子在丈夫过世后,就留在了身边。
郑绍付的女婿是做汽车导航生意的,叶文贵很喜欢找他吃饭、聊天,“或许对于他而言,关于汽车的想法,也只有我们才能懂一些了。”郑绍付说。事实上,叶文贵除了开过自己造的车外,基本上没有碰过其他汽车,他的家人开玩笑地说,因为他爱喝酒,所以,不敢再开车了。
这几年,放下了汽车的梦想,叶文贵把心思都花在了研究建筑上。在他房间门口,摆放上一个未完工的模型,这是他牵头出资为乡里建造的祠堂模型。叶文贵的卧室里,随处可见关于建筑的书籍:床头是一本《古建清代木构造》,沙发上是《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茶几是《中国建筑史》。每本书上,都留有折角和做笔记的痕迹。
在妻子陈星初看来,只读到初中的丈夫天生就有自学成才的本事。“他要做一件事,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做,直到把这件事做到极致。”陈星初说,“以前造车的时候,他可以两天不睡觉研究造车;现在学建筑,他可以七天不出门,看这样的书。”
此外,叶文贵还喜欢上了自己做锡器,还特意找了个老师傅来教自己。
“即使他再忙,也会经常找我们三兄妹吃饭、聊天,碰到什么事情,他总先问我们怎么看。”女儿叶秀秀说,父亲留给他的,最大的财富可能不是金钱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要富有激情。”
如今,叶文贵的三个子女,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大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两个女儿也出国深造,如今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对于知识的尊重,叶文贵还努力地传递给乡里其他的孩子。“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把乡里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叫到家里来吃饭,问他们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好友张中达说,这样的习惯,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
叶文贵在做锡器。萧云集供图
回忆点滴他开着自己研发的电动车,带我跑了几圈
1983年,时任苍南县委书记的胡万里到任时,首先拜访了叶文贵。当时,叶文贵在省内名气很大。在胡万里看来,叶文贵是中国第一代农民企业家,也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作为小商品经济实验地的苍南想发展,离不开叶文贵这样的能人。
性格爽朗的叶文贵给胡万里留下深刻印象。在胡万里的提议下,个体私营业主叶文贵被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胡万里想通过叶文贵,带动发展乡村经济,振兴家庭工业。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举动,胡回忆说,这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此事很快被《人民日报》报道。
胡万里的记忆里,叶文贵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是他的电动汽车刚研发出来时。
当时,叶文贵亲自开车,带着胡万里跑了好几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胡万里替叶文贵高兴,他刚开始也觉得,电动汽车很有发展前途。但不久,叶文贵遇上瓶颈:他投入全部的积蓄,但资金依然跟不上,更要命的是技术难关,车子的动力问题始终无法完善解决。叶文贵心急如焚,从北京、上海等地邀请来不少专家。
看到叶文贵的窘境,胡万里劝他不要太着迷;专家也提出,暂时缓一缓。但这时的叶文贵,已经如同一辆全速前进的汽车,刹不住了:“我劝他转让专利,他舍不得,整个人已经对造车‘走火入魔’了。他平时就很倔,一旦下定决心,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胡万里说,叶文贵的失败堪称悲壮。
这些年,年过八旬的胡万里常常和叶文贵通电话。他觉得,失败并未让叶文贵消沉,叶文贵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他还是一直喝茅台酒,不喝别的。”他们最后一次通话,是今年春节前。胡万里问叶文贵身体怎么样,劝他少喝一点酒。叶文贵笑呵呵地说,你放心,我不会醉生梦死的。他还和胡万里开玩笑:“我喝酒的钱还是有的。”
回忆点滴聊完他的车,他带我去了海边喝酒
2008年7月20日,苍南摄影师萧云集联系到叶文贵,因为编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书,他要去拍几张叶的照片。
毕竟,在温州的改革开放史上,叶文贵肯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不要来拍我,没什么好拍的”,和以前一样,电话里,他还是拒绝了这样的要求。早在1984年,萧云集就拍过叶文贵。“他是个很低调的人,不愿意宣传,不大和外人接触,只是埋头做事”,萧云集回忆说。
不过,2008年的那次约访,最终通过朋友的帮忙得以成行。
萧云集赶到叶家的时候,叶文贵正在做一个锡器。他做的锡器,看起来很精致,惟妙惟肖。
“你在家做这个啊”,萧云集有些惊讶地问。谁也没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温州首富,竟在桌子前这样安静地做手艺活。他还花钱特意请来了民间老艺人到家里,教他做锡器。那时,他快60岁了。
后来聊到了汽车,叶文贵把萧云集带到一个仓库,里面还堆着废弃的车壳。“你坐到车壳里,我给你拍一张”,萧云集这样提出请求。
一开始,叶文贵答应了,不过,当他走向车壳的时候,突然转身说:“不拍了。”
“为什么要拍失败的,我也要成功的啊。”他这样说。
说完,叶文贵把萧云集带到了另一个房间,他打开一把生锈的大锁,然后推开满是尘土的铁门,里面竟放着一辆车。
“你看,这辆车就是能开的,我造成功的”,他站在车边说,听得出,口气里还是带着些自豪。萧云集按下了快门。
“我一定要把汽车弄好”,叶文贵这么说,“我这一代弄不好,也要让下一代继续去做。”正是这样执着的梦想,他把儿子送去了清学大学学习汽车制造。
追记叶文贵他留下的宝贵财富远超经济层面
叶文贵真的失败了吗?
至少,叶文贵自己内心坦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2005年,他接受记者沈绍真采访时有过这样的自白:一个人只挣钱没意思,要做就要做点有意思的,这样做人才刺激、有味道。温州需要有原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若有可能,温州今后还应把电动轿车搞起来,它环保节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叶文贵,贵在何处?
在沈绍真看来,把握商机眼光独到、开发产品不断办厂固然是其难能可贵之处,不过叶文贵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越于经济层面,“那时正是温州姓资姓社争论最酣的时候,他所表现的勇气、胆识和政治眼光才是最为可贵的。凭着自己的政治远见,叶文贵对时政大局作出判断,并以自己的才华和创业实践,促进了那个乍暖还寒年代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叶文贵对他这一辈子很满足,他常对我说,人总要创业,总要为社会做奉献,这样才不至于虚度。”在叶文贵的老朋友、原苍南县金乡区党委书记金钦治眼里,叶文贵的一生是“创业创新的一生,又是无限奉献的一生。”不再研发电动汽车后,他剩下的原有厂房每年还能出租几十万元,用这些钱,叶文贵慢慢还完了曾经的欠债,并投身于捐助金乡中小学校舍、修建金乡叶氏宗祠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事业,日子充实快乐。
昨天下午5点多,获悉叶文贵去世的苍南县委书记黄荣定专程来到叶文贵家中,慰问其亲属,表达哀思。黄荣定说:“叶文贵先生是温州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更是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他的创业创新精神不仅是苍南的宝贵财富,在温州提升巩固浙江‘铁三角’地位的当下,也具有重要激励作用。”
评论“温州精神”的不灭火种
1986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为什么一个普通商人,会引起市委书记的关注并为其撰文?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似乎不足为奇,因为叶文贵和许许多多草根英雄一道,引领着一个时代,并在那个时代举起了一面改革、创新和勇往直前的大旗。他们率先成就了“温州模式”的雏形,并以此后的敢为人先,不断充实着这个模式的内涵。
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实践,正是有一批叶文贵式的改革先驱者,支撑起区域模式和区域精神,这是“温州人”这个特定群体的灵魂所在。将近40年过去后,当年的第一代创业者有些已渐行渐远,有些已步入垂暮之年,甚至作古,比如此前去世的王均瑶、余阿寿、南士木等等,他们都在温州改革开放历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他们,我们铭记于心。而他们的精神,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尊崇和弘扬。
归结这种精神,即“温州人精神”,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第一代创业者,正是培育了这些精神因子,并依附于自身得以发扬光大,最终成就了温州改革开放重要发祥地这一殊荣。
审视当下,当我们确立新的高点、锚定新的方向,这种精神支撑更加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辉煌篇章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总结、提炼和完善这种精神,以勇立潮头的姿态,以奋勇争先的担当,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以继往开来的胆略,续接和传承好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并作用于当前的各项工作。只有温州人不屈不挠的品格、敢想敢干的闯劲依旧,温州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积蓄的强大发展动能和独特的比较优势,才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得以释放。
叶文贵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一直留在我们心中,传扬下去。我们感谢叶文贵这样的先行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这,是永远不灭的火种!
纪录片叶文贵的造车狂想曲
结语Epilogue
创新难免有失败,但创新精神永远不死。
这就是叶文贵的可贵之处。
他的故事势必激励更多企业家投身于市场研发与创新,为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进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