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齐力补短板 内蒙古自治区3万干部下乡常态化

.[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齐力补短板 内蒙古自治区3万干部下乡常态化

2017-03-15 20:12:00

  穷在深山有远亲,上下齐力挖穷根。说起下乡驻村干部,赵金贵总要竖起大拇指,“虽然我住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双龙泉村,却经常能见到乡里、旗里、市里和自治旗的下乡驻村干部。在这些‘远亲’的帮助下,村里面貌一天比一天好。我也通过蔬菜大棚项目,去年一举脱贫”。

  从2015年9月份起,内蒙古自治区抽调了3.2万名干部下乡驻村,重点督导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党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集中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发力。两年来,全区共向12个盟市派驻了督导组,各由一位厅局“一把手”带队,分赴全区所有旗县市区。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提出了干部下乡驻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自治区派驻盟市督导组全面了解掌握情况,精心指导推动工作,认真总结推广经验,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对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联合组成的工作推进组也明确了工作任务,确保全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下乡驻村干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深入基层一线,顶风沙、冒严寒,下得去、蹲得住。特别是各组组长,往返奔波于机关、盟市间,常务副组长和其他同志一直蹲在下面,不分节假日,长期加班加点。在距离呼和浩特市较远的地区,驻村干部一个月也难得回家一次。派驻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地督导组,由于地域广袤,村庄分散,累计行程达到10万公里。派驻乌海市督导组,累计走访督导了数十轮之多。督导组坚持把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基层实际相结合,确定了“督导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思路。派驻呼和浩特市督导组,提出了“一看、二问、三入户、四调查、五推进、六建档”的六步工作法。派驻呼伦贝尔市督导组,开展了“四看四清”调研走访活动。派驻赤峰市督导组提出了七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确定了“七个方面”的督导重点。对地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不躲不避,不讲情面,采取下发督导通知、挂牌督办等多种形式,积极促进问题的解决。两年来,各督导组累计下达各类书面督导通知、意见书3000余份,提出整改意见建议近1万条。

  开展工作两年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通路、通电、通水等十项民生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牧区产业充分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结合此次集中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很多村借势发展了乡村旅游、设施农牧业、庭院经济等产业,在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区通过开展“两委”换届、选派村第一书记、新建村办公活动场所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牌子立起来,红旗飘起来。工作中,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干部下乡驻村扶贫帮困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开展了20年。从1996年起,全区就组织145个厅局派出干部在自治区重点贫困地区乌兰察布市开展定点帮扶。从2005年至今,自治区106个厅局在兴安盟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从2015年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签订了责任状。38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8个贫困旗县,带动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领导分别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村,实行攻坚期内贫困旗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驻村工作队不脱贫不撤离、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机制。

  2017年首个工作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了脱贫攻坚推进会,进一步加强干部驻村工作力度,调整充实驻村帮扶力量。目前,全区共有驻村工作队7409个,驻村工作队总人数达39913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告诉记者,“下基层常态化,就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叶双莲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