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监管的“温州样本”:数个全国“首创”
温州网讯 从“首创”到“加快改革”,再到“稳妥推进”,温州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升温。金改五年来,温州市以系统建设、基础建设的思路对此作出了积极而成功的探索:设立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等机构,首创开发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全国首创民间融资立法,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类别城市,温州扎紧金融风险篱笆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并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监管之路。
横向联动纵向联管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温州某交易中心违规开展“温原油”业务,市县两级监管部门联动,通过高管约谈、下发责令整改通知等方式,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目前该中心已全部退出“温原油”业务。这个案例,就是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通过横纵联动的监管方式,及时防范风险的发生,有效消除风险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全市共有15类2300多家地方金融市场主体。温州成立了由政法委、法院、公安、财政、国土、金融办(局)等20个部门组成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协调推进地方金融风险排查、处置和监管工作。目前该协调机制运行良好。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后,变一家承担为大家共担,效果大不一样。”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沈显克告诉记者,2016年通过部门联动、市县协同等方式,全市已开展了17次风险排查,覆盖小贷公司等12类近2000家市场主体。
与此同时,网格化管理是温州地方金融监管的一项创新举措。推行几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8月,温州率先在浙江省实行“市-县-镇(街)-村(社区)”的四级金融风险管控机制,该机制就是通过以网格为单元,把监管层级下沉,以此有效掌握、上报网格内金融市场主体设立、理财宣传、金融维稳等信息。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市11个县(市、区)均已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涉及网格人员约6500人。通过这样的“一张网”已掌握并处理了9起风险线索。
在利用网格化管理推动监管层级下沉的同时,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还依托遍布温州城乡的763所社区学校,开展金融风险防范的风险教育。
非现场监管系统破题民间金融信息化监管
传统的现场检查形式,监管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人工、时间去整理、汇总和分析信息数据,检查效率比较低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从而很难达到理想的监管目的。为此,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由面到点探索多样化的监管技术手段,并首创开发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
“非现场监管系统以自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基础类信息实时查询、月度运行报表统计、业务类数据分析、财务类数据分析、在线年度考核等。非现场监管系统试运行以来,相关民间金融组织的周报、旬报、月报等都已陆续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进行录入。其中的‘风险预警模块’就能及时地对利率超限、单笔额度超限等监控点提出预警。”沈显克介绍。在一期已实现对10类近900家平台企业接入的基础上,近期将启用非现场监管二期系统。
在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上,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今年也有多项创新手段。如在全国率先出台消费者后悔权制度,针对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可以有5天的冷静期。在投资冷静期内,若消费者提出书面申请,相关主体应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放弃认购的权利。近期,温州还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推出了监管“负面清单”,涉及主体经营管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募集资金管理等方面共27项管理措施,在全国率先试行地方金融市场主体监管预先承诺机制。
在金融风险的处置上,今年通过责令整改、移送案件线索等手段,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监管效果显现“温州样本”被复制推广
温州已经从局部金融风波的先发地区实现率先突围。最新的数据显示,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连续三年实现“双降”,回落到3%以下。
此外,《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为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自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温州市已在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了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和5家独立的备案中心,引进43家融资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正、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
截至2017年2月底,全市累计备案民间借贷40061笔,总金额455.54亿元,平均每笔金额113.61万元,平均年化利率为15.98%。
与此同时,温州的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温州已累计处置风险企业1600多家,相关受益企业5000多家,19701家企业纳入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同时,法院的金融借款合同案件数开始从高位下降。
温州的金融风险化解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要求宣传推广温州经验。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杨帆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