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献策“产城融合” 政府推动公共资源向新区配置
加快推进建设的浙南产业集聚区。 江国荣/航拍
温州网讯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产业平台在全市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政府先行投入,按照“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要求,加快推进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温州经开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和小微园建设,以局部优化的环境和政策洼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今年的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依城促产。
4月19日,刊发《产城如何融合宜业怎样宜居》一文,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建议意见,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讨论。从官方微信后台留言的市民观点来看,大家都非常关注城市新城片区的协调发展,认为温州在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产城融合”,在具体举措上则各有侧重。
在这些建议和意见中,经过综合挑选、审查,最终评出参与奖15名,网友“紫金花”夺得价值500元的最佳建言奖,所有奖品由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友情赞助提供。
让产业工人“安居乐业”
网友“小叶”:温州在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首先要从规划和设计上更多考虑市民的感受,城市形态无论怎样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宜人宜居,要为人的安居乐业提供最大便利。还要尽快完善新区交通、医院、供水供电、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对“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打造出一批富有活力的社区单元,让市民能够在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实现就近就业、就近购物和就近休闲。
网友“恭喜发财”:政府要做好服务管理,抓紧抓好商业项目的引入,完善新城片区入驻企业及员工生活、居住、出行等配套服务工作。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产业工人“住有所居”。要转变政府的工作方法,结合“政府与民众共同缔造新城”的理念,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建议,了解新城企业、员工有什么需求,以此完善政府的政策、建设、管理、宣传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共同推动新城发展。
对新区“拓荒者”倾斜照顾
网友“紫金花”:建议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移民安置小区,同时完善生活配套,既让村民安居乐业,又为园区提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了园区工业的加快发展;针对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加大倾斜力度,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新市民”子女就读,免费开放绿地公园,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充分满足各类人群的就公共服务需求,增强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将职工公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纳入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新型社区。同时,将农贸市场、工业新区学校、医院、汽车总站、汽车交易市场等纳入规划建设,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
网友“奔跑吧,勇士”: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在学校、社区、宾馆酒店、商业、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提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尤其是教育,可以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快速提升新城区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新城道路、商业、房地产业配套日益高端化。
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
网友“Mr. Guo”:城市核心区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金融行业等高端要素行业,城郊接合部卫星镇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让这个片区的生活生产要素集中于该特色小镇,生活配套邻里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并融合于特色小镇建设中,使当地居民创业人才、生产人员能够生活生产相融合,如丽岙依托温州肯恩大学的教育资源建设肯恩小镇。另外,还要抓住特色找准定位,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市域网格化大都市。以TOD XOD等新发展理念运营城市,以环境再造精致建设来发展城市,以系统谋划精细管理来治理城市,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发展,宜居又宜业,打造东南沿海令人向往的生活品质之城。
产城融合要整合资源
网友“周吉”:只有钢筋水泥,那不叫城市。搬得进,留不下,症结在于缺“配套”,而最缺的是最有杠杆效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温州开发区都建了几十年了,新城变城也这么多年了,可新城一带的学校依旧寥寥,一条汤家桥路还成了“楚河汉界”,仅有的一点教育资源也被分割,也被“划江而治”。产城要融合,资源不整合,没有出路。
借鉴上海等地“加快组团式布局”政府要推动公共资源向新区配置
徐剑光(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温州近年来加快迈向“东海时代”,城市框架拉大,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浙南科技城等沿海产业带上的大平台成为温州未来产业拓展和升级的主战场。在“后开发区时代”,这些产业集聚区(基地)的规划建设也都吸取了第一轮开发区建设时不注重生活配套的教训,以“产城融合”理念整体规划实施。但一个新区开发成熟需要较长周期,特别是围垦区,所以先入住的企业、先导入的人口会有生活上的不便。
要实现温州东部新城片区的“产城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尤其是加快拓展温州东西向交通通道,尽快建成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伸线温州南白象至机场段、330国道(原77省道延伸线)龙湾至洞头疏港公路、温州大道东延、市域轨道S1线等交通项目;同时加密东西向公交班线,解决沿海区域就业人口的“通勤难”问题。
其次是要加快组团式布局。组团式城市布局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钟摆式”式的潮汐通勤人流。上海的副中心就规划有16个,而雄安新区也将采取组团式布局方案。目前,应结合沿海各片区产业项目发展时序、片区市政配套和房地产开发进度等,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一批“产城人”高度融合的产业组团、产业社区。例如浙南产业集群的金海湖周边,已经有碧桂园等房开入驻,随着小学、中学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要加快医院、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并尽快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繁荣商业、休闲等生活服务,在金海园区形成1至2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组团,分步骤实现“产城融合”。
最后则是要加强公共资源配置和城市管理。温州沿海区域是产业和创新高地,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要使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新区的地位相匹配。政府可以调动的公共资源,如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公交、信息网络等,要加快向新区配置,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政府还要加强对新片区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交通秩序的管理,对市政设施的养护等;要建设“智慧城市”,通过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方便群众享受各种城市服务,提高“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肖建永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