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伊凡:伊凡今天离温 把他的大罗山“事业”交给了一批人
温州网7月4日讯(记者 张湉)近几年来的每周日,伊凡都会遵守他的约定——去大罗山捡拾垃圾。但上个周日,他失约了——因为他要收拾行囊,于7月4日,也就是今天,回他的家乡澳大利亚了。
伊凡,64岁,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外教,也是温州人心目中的“大罗山的环保卫士”“捡垃圾的洋雷锋”。
这次回家,他准备了两个大箱子,里面除了一些简单衣物,大多都是这座城市给予他的褒奖和回忆——一摞摞各式各样的证书、奖牌,以及学生、朋友亲手为他制作的纪念品。
年轻时,伊凡当过几年兵,硬汉一个。但眼前的伊凡却变得特别感性,即使是在跟一只朝夕相处的狗狗告别时,眼眶也湿润了。
令他欣慰的是,这六年来,捡垃圾的队伍不断在壮大,从他一个人,到一群人。即使离开,身后仍有许多人为他接力,以不同方式为这份环保事业奋斗着。
对话伊凡》》》
记者:这次离开,你最舍不得的是什么?
伊凡:作为一名老师,我舍不得这里的学生,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但最让我放不下的,还是大罗山的环保问题,“事业”仍未完成。
记者:如果没记错的话,曾经有报道称你要回家,后来怎么又回来了?
伊凡:是的,当时因为我妻子在英国遇到点麻烦需要我帮忙,我离开温州6个月。但那时我知道我还会回来,但这次不一样,应该不会再回来了。
记者:从2011年打算捡垃圾直到现在,发生了很多事,能跟我们分享下你的想法或是心情吗?
伊凡:实不相瞒,我第一眼看到这么美丽的大罗山却被垃圾破坏了,内心是有点“气愤”的。这股气没地方释放,于是我就决定自己去捡垃圾,捡多少算多少。这听起来并不是一个多明智的决定,但我自认为没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不像其他人可以治理空气、治理河道,我只是选择了我能做的并去做而已,渐渐的,成为了一种“使命感”。
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路上很多人会用奇怪的眼神盯着我看,也有人指着我“笑”,但随着媒体宣传,越来越多人知道我在做什么,后来在路上遇到我的人,更多是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不可否认的是,在2014年,突然变得很“红”的那段时间,我也有自我膨胀过。但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比较“幸运”而已,很快就调整心态,不忘初衷,继续做我该做的事。
记者:怎么理解你所谓的“幸运”?
伊凡:也许,我只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了一件比较对的事而已。
记者:你是否有想过,你的这种个人行为为何会成为一种“伊凡现象”?
伊凡:其实,我这种行为在国外并不少见。我在澳大利亚时也经常骑着单车,在山上边锻炼边捡路边看到的垃圾。
我想,一方面原因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吧!人们意识到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对待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自己也不应该落后。另外,专注、坚持很重要,它能让人看到你的决心,你的诚意。
记者:你走之后,大罗山的“事业”怎么办?
伊凡:这点我并不担心。现在,有很多志愿者在接着做这件事,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个叫作“净美”的志愿者组织给了我一份“承诺书”。
实际上,还有一名来自美国的外教一直跟我在做这个事,他叫乔治。我走后,他会接着干,我们特地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只要真心对待这件事的志愿者都可以加进来。目前群里已经有近30人。即使我回到澳大利亚,我也会时刻关注这个群,关注这件事的进度,仿佛不曾离开一样。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