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要善于向“后”看
向前看,是一种习惯,靠的是胆量与勇气;向后看,则是一种智慧,靠的是自信与坚守。聪明的人一味向前,智慧的人,事事向后。弘一大师说过“向后看者,眼界宽”。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种睿智的表达直击问题要害,对各级领导干部无异于当头棒喝。一直以来,在“一切让位于发展”的前进曲中,不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被搁置、闲置,甚至抛弃。
如何理解“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由此可见,向后看是一种必然,善于向后看更是一种智慧。向后看才能更好地朝前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向后看,善于让传统文化成为国民教育第一课。好的教育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前不久,央视推出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国民教育要一以贯之,还要创新形式。从知开始,知还要行。知行合一。让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热爱者,践行者,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向后看,善于让民间智慧良性互动。各级领导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听得进不同声音。让民间的力量、民间的智慧参与其中。比如说,现在各地文化礼堂建起来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文化礼堂闲置、空壳的现象不少。如何做好建、管、用,让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主阵地,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还是一篇大文章。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引导鼓励一些退休的教师、医生等回乡,肯定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向后看,善于让传统文化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如果把文化定位为摆设,束之高阁,那文化就难于传承与发展,文化就没有生命力、鲜活度。现在很多地方城乡建筑千篇一律,雕塑、标志物设置,毫无艺术美感可言。让每一个建筑都会说话,都会讲出故事,文化才会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民俗传说,只要用心去挖掘,去发现,就会把公共空间有效地用起来,真正让文化与百姓生活与影随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她们可亲、可信、可用。我们只有在向后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不断提存和吸收,才能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唯有如此,我们前进的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舒适。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