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deline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2018年温州“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温州样板”,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热议市人大代表巫逢洲:积极推进科技化农业
今年两会,他最关注的是乡村振兴工作。“温州因为土地贫瘠,可耕地与养殖环境不多,所以建议我市积极推进科技化农业,提高技术附加值。”他举了例子,“种红豆杉是传统基础农业,而提炼紫杉醇就是科技农业。养龙虾是传统养殖业,但攻克某个养殖难关后,我们就可以卖模式、技术、专利,创造更高价值。”
另外,他还建议,农业要想强,农民要想富就离不开资本的参与,希望温州能够开放民间投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投贷结合模式。“温州要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要加强创新,创新大多就是打破常规,希望政府加强监督与跟踪服务,减少行政干涉市场行为。”
热议市政协委员王小波:要积极引导乡贤反哺家乡
市政协委员王小波多年聚焦农村工作,今年她的提案也是有关乡村振兴。“要打好乡贤回归这张牌,以乡贤为纽带,积极引导乡贤反哺家乡,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王小波说,乐清大荆镇下山头村的聚优品田园综合体案例中,项目带动700多户农户致富,村里85%的村民已成为公司的股东,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4000元以上。“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接下去政府应搭建平台,并在用地保障、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乡贤和温商将资金和项目带回到农村,带领老乡共同致富。”
热议市政协委员吴晓红:让乡村能留得住人才
市政协委员吴晓红表示,“不仅仅局限于乡贤或温商,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也要鼓励回归到基层,留在基层。”目前,农业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政府应该出台扶植政策,提高农业技术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乡村能留得住人才,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热议市政协委员雷朝阳:借政策“春风”建设新农村
温州是浙江省内少数民族集聚大市,尤其在平阳、文成、苍南、泰顺等地,大概有37万少数民族同胞。我是畲族人,这次也带着我们少数民族的呼声过来。首先要表达的是感谢!感谢党长期以来对我们畲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与支持,这些年,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畲乡发展的新局面。
同时我也留意到,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人耳目一新,省委、市委相继出台落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我们正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春风”,对此我也有两点思考: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的精准扶贫?怎么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好,留住乡愁记忆?接下来,我个人将会把参会提案提交到大会,用心履职、主动作为,我们畲族群众正信心满怀、共同奋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新政温州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六千六万”行动来了!
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8-2022)》,于2018年3月23日正式出台,明确温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个十百千万”5个方面。
“个”,就是突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这个重点;
“十”,就是推进农业农村十大领域改革;
“百”,就是高标准打造100条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带;
“千”,就是推动千亿社会资本下乡;
“万”,就是五年时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
此次《意见》细化了“个十百千万”的实施路线图,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重点,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为抓手,全力推动“三农”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高效生态开放的新农业,培育高素质有组织的新农民,建设高颜值和美的新农村。
《意见》明确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广大农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充分彰显、基层治理和谐有序、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解读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开展“六千六万”行动
我市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产业、环境、乡风、治理、增收、民生”六个关键词展开“施工图”。
产业
千亿社会资本下乡 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质
放眼温州,到2022年,全市吸引1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投向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休闲旅游品质工程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
“共享农房”或将成为一种新时尚——我市将开展“共享农房”试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市民承租具有合法权源的闲置农房,用于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全市盘活闲置农房10000幢以上。
环境
千个景区村庄创建 万亩美丽田园建设
根据《意见》,我市将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市计划建成美丽乡村样板村100个、A级景区村1000个,其中西部休闲产业带建成3A级以上景区村个数70个以上。同时将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串点、连线、成片,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100条,力争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全市计划建成美丽田园20万亩以上,省级“最美田园”10个。
乡风
千家文化礼堂引领 万个家庭新风示范
《意见》提出,将开展千家文化礼堂提升行动,高标准建成文化礼堂2200个,并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农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
将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培育。此外,全市还将推行乡风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创建农村星级文明户5万户、文明村镇2500个。
治理
千个村庄善治 万个网格治理
全市将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联动体系,开展无案件、无诉讼、无信访“三无”村创建,计划创建善治示范村1000个。
在平安乡村建设方面,全市将深化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推进全科网格管理,夯实基层网格1万个。此外,我市还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增收
千村经济消薄防滑 万元农民收入新增
未来五年,全市将深入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计划,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达10万元以上且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到2022年底,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总和比2016年翻一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村占比和超过500万元的村占比均比2017年翻一番;年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200个以上。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五年时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
民生
千里公路改造提升 万户农民异地搬迁
为有效破解高山远山群众生产生活不便的难题,帮助群众远离地质灾害点等“危险地”,温州将推进万户农民异地搬迁。
加快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危险区的生态搬迁;通过政府规划建设异地安置小区和自行购买商品房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实现异地搬迁8万人以上。
实施交通发展基础工程,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提升1500公里以上。
声音市委农办(农业局)主任(局长)张亨利:打响乡村振兴的温州品牌
“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是我市创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抓手。”这是温州基于对温州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客观分析,是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的破题之举、出彩一招。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将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成温州乡村振兴的最亮元素、最亮品牌。我们希望,若干年后当大家讨论温州乡村振兴时,目光会聚焦到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张亨利介绍,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将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中布局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重点实施生态大保护工程、休闲旅游品质工程、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美丽乡村升级工程、交通发展基础工程等。
张亨利表示,温州推进乡村振兴,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立足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探索出符合各地自身特点的振兴模式。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出一套新的制度框架体系,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温州要做的这篇乡村振兴文章,不能完全参照传统的工业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收入等数据去考量,而应该增加新的考量元素。”张亨利说,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市将同步启动乡村大数据支撑能力建设,动态收集各类乡村数据检验,跟踪乡村形态、乡村结构变化,跟踪监测各项政策实施达到的实际效果。
大家谈因地制宜走好温州乡村振兴道路
如何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温州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情况,畅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鹿城区
打造藤桥美丽戍浦田园综合体和金岙谷-驿头现代田园综合体等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藤桥岙底片12个村、山福32个村分别成立公司抱团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促进农民创业致富。加快藤桥镇、山福镇乡容镇貌的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建设一批文化名村,摒弃“千村一面”的做法,发展特色乡村民宿群。
龙湾区
把温州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力争全区“消灭经营性收入低于30万元的村,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试点。将海滨围垦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将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成”美丽田园“样板。选择永中、瑶溪大罗山和环山公路沿线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庄,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生态修复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龙湾模式。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瓯海区
发挥生态资源、区域位置、文化底蕴等优势,将泽雅镇打造成为“都市近郊休闲旅游名镇”。建设浙南花城项目,将丽岙打造成为浙南闽北最大的花木集散中心。对盘云谷、青灯山舍等精品民宿进行提升。谋划金瑞、森马瓯柑等10个集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建设。创新实行联合开发模式,农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模式,探索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发模式,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和美丽田园建设,让老旧村庄重新“复活”。
洞头区
突出海岛振兴主题,打造乡村振兴的海岛样板。完成33个花园村庄和3条精品线建设,让美丽乡村联网成片。力争用半年时间完成三年的绿化任务,为高水平建设海上花园增加更多绿色生态元素。弘扬“海洋放生”“七夕祈福”等传统文化,唤醒海岛回忆,为美丽乡村注魂。推进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建设,争取率先在全省实现海湾、海滩、海域生态化修复。建立海洋牧场保护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试点湾(滩)长制管理机制。
乐清市
发掘乐清西北部山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西部生态产业带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化改造,打造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乡村肌理相对完整,生存环境较为适宜的平原乡村通过中心村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基础设施配置,打造成农民的幸福家园。推进以铁皮斛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铁皮石斛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打造石斛产业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社区化管理,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
瑞安市
全力推进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根据区域特色谋划“寨寮湖水上慢城”、“湖岭慢享小镇”等一批项目。规划引领、产业提升、三百强龙、全域美村等十大乡村振兴行动载体,并制定配套项目清单和政策清单。围绕产业扶持、资金补助、要素支持等制定政策,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农口资源整合统筹。在项目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带动农民、村集体共同富裕。鼓励高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主等各类人才回乡创业,深挖林地、未利用地等潜力,积极探索点式供地、坡地村镇政策。
永嘉县
以“楠溪嘉品”为母品牌,壮大发展“碧莲早香柚”“东皋红柿”等永嘉传统特色农业品牌。加大农业招商选资力度,吸引在外“永商”回乡投资农业,加快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南陈温泉小镇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农旅融合”,打造、提升30个以上休闲采摘园,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5条、美丽乡村精品村16个、精品线14公里,实现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引导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县域内进行流转,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通,实现农民带权进城。
文成县
提速“两山”转化,加快实现“三美”文成愿景。打造二源邱老汉蔬菜、平和九龙山茶园等农业示范基地,提升珊溪万亩杨梅综合开发园区、九龙山文成贡茶产业综合园区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谋划打造以二源等地为核心的高山台地风情田园综合体。提升天顶湖、仙人居等现有农庄和休闲观光基地,力争形成多个庄园经济样板。推进双凤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上市,扶持壮大文成高山蔬菜产业联盟、文成杨梅产业联盟等,推动企业品牌抱团发展。
平阳县
三年投资188.4亿元,精心推进36个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点项目,做大做强以平阳黄汤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努力创建“中国茶文化之乡”。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做好优质农产品进城活动,集中资源培育“拳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美丽乡村“月亮工程”、特色精品村、精品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并基本完成全县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实施光伏小康工程,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集体项目产生效益。
泰顺县
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利用好“桥、泉、湖、茶、石、鸟”等特色资源,把泰顺打造成浙南闽北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坚持“小县大城”“景城融合”的城镇化理念,加快“美丽县城”建设。坚持“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思路,加快“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步伐。推进“三个1.5万”生态搬迁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等精准扶贫措施。打造两个特色产业片,南部“廊氡”特色产业片重点打造廊桥文化、氡泉养生、田园乡村等,北部“乌飞”特色产业片重点打造康养休闲、运动体验、畲族风情等。
苍南县
全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苍农一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十村标杆、百村联创”行动为载体,整合涉农财政资金,三年内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100个以上。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168黄金海岸线综合保护与开发,打造浙南最美黄金海岸线,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以“两出两进”为抓手,让农民和农产品从农村走出来,让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倍增行动,坚持“输血”、“造血”与“止血”相结合,促进农村“三资”规范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典型网红屿北古村 打造温州特色田园综合体
独具特色的屿北古村。徐晓春 摄在刚刚结束的2018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上,永嘉屿北古村展位成了“网红”。
屿北古村之所以走红,源于“整村置换”的保护利用模式,以解决村民住房和创业就业增收问题,成为永嘉振兴乡村经济的一个典型。
2015年,在永嘉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永嘉籍温商、上海世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焱然开始投资屿北古村开发。永嘉走出了一条创新的古村开发路子:划出100亩土地建设安置房,古村整村置换,古宅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住进别墅式的安置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房子也按照统一设计,拆建或者做外立面改造,统一改造成明清时代风格。村里的古村部分、田地、山场,全部交由开发商统一开发。今后的收益,由开发商和村集体分成。
于是,屿北古村就呈现出了一个村落、三个区域的风貌:古村部分、由七八十年代房屋改造而成的“风貌协调区”、带有楠溪传统文化元素的安置房区。每个区域都将是新的“景区”。今后,流转的400多亩田地也将呈现出一片休闲农业的景象,村里的7000多亩山场也将打造成“风景山”。
市人大代表雷蕾以屿北古村为例发表自己看法,“田园综合体”是比较符合当前温州旅游现状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惠民措施,力争打造独具温州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以此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塑造品牌影响力。“将文化纳入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内容去建设,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人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内容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对标“模范生” 温州乡村也要“强富美”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衢州篇
衢州专门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合理划定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实现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同时坚持特色化和项目化相结合,做到持续发力。
按照衢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衢州将坚守生态优势,以更高的标准优化人居环境,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把“点上美”和“面上美”统一起来,把小“盆景”变为大“风景”,让每一个乡村都成为生态宜居的好地方,实现乡村的整体美、衢州的全域美。
衢州市还将大力拓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通过“运动休闲+康养度假+文化旅游”等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幸福产业发展的“衢州实践”“衢州样本”。
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舟山篇
即将出台的《舟山市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透露,舟山将按照国际化、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绿色化“五化”要求,努力创出一种“依托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经营美丽海岛、共享美好生活”的渔农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的“海上花园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舟山范本”和“海岛样板”。
曾经亮相央视《焦点访谈》的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完全是因为“无中生有”的美丽乡村而走红。
2009年之前,这里的农民还是以外出打工为生存之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艺术院校的教师发现这个独具海岛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地方,就把工作室落户这里,成为大学生采风基地。社区就琢磨着怎么吸引这些师生和游客,于是开始对民房和原有的明清老街进行改造,并且以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践基地、中国戏剧谷为载体,建设了集火车休闲车厢、渔人码头、休闲仿古老街等项目于一体的南洞旅游文化景观区,又引入文化产业,组建群岛美术馆和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新建社区还推进游泳池、污水处理站、移动公厕等配套设施,带动村民开展自主创业,创建农家乐餐饮、住宿一体化的模式。
结语Epilogue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