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温籍院士、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我对温州充满信心
温州网讯 在华大基因总部,深圳盐田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有一面巨大的“论文墙”,集结着温籍中科院院士杨焕明等华大基因科学家在世界顶尖科研期刊《自然》《科学》等发表的所有论文复印件。
这面“论文墙”气势恢宏,展现的学术成果比肩中国顶尖大学,生动述说着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科技创业家杨焕明,从“1%”到“全球第一”、从“大科学”到“大产业”的艰辛奋斗之路。
从1%开始发力
“大视野”盯住“大方向”
在华大基因,牛人辈出,宏文迭出,二十几岁就在《自然》《科学》上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科研人员,有好几位,而在国内,不少院士往往一辈子也只能发两篇。但这些牛人面对杨焕明时,常尊称:“杨祖宗”。
66岁的杨焕明是中国基因科学的开拓者和华大基因科学研究的领航人。1999年9月1日,第5次人类基因组测序战略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议题之一是,讨论是否接纳中国加入该计划。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几乎已被五个发达国家瓜分完毕。杨焕明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用流利的英语据理力争、激情答辩,终于争取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任务份额。
8天后,在杨焕明、汪建等4位对国际生命科学发展态势了如指掌的科学家的坚持下,华大基因在北京应运而生,开启了“1%计划”的准备工作。
资金不足,杨焕明拿出自己100多万元存款,一些同事也主动掏钱资助。
时间紧迫,杨焕明与同事们铆足劲,实验室里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不到半年,就递交了名震国际同行的测序结果:通过网络递交的一个测序片断,其误差率仅为百万分之六,创造了世界纪录;每天测序量达到200万对碱基,基因组测序能力被证明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且成本最低。
杨焕明说:“不要小看这1%,它代表着中国科学家在未来基因工程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上,已经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科研人员在测序过程中,不仅增加了设备,而且积累了技术。我们抓住了21世纪生物产业发展的机遇,为产业发展积聚了势能。”
“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汪建说。
从1%到100%
“大科学”带来“大产业”
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启动了另一个重磅项目——“炎黄一号”。为了测出第一个中国人(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杨焕明和团队一天一般只睡4个小时。当年10月,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
“论文墙”也见证了华大基因推动我国人类基因组测序上从“1%”到“100%”的大跨越。2008年11月,《自然》在封面刊登由杨焕明和团队完成的第一个中国人(亚洲人)基因图谱研究成果,标题为《Your Life in Your Hands》(你的生命在你手中)。
杨焕明解释:“就像是为35亿多亚洲人绘制了一份遗传‘地图’,通过‘地图’的导航可以追踪到基因突变位点,更准确地发现与人类主要疾病有关的疾病基因,从而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预测、预防和治疗。”
汪建说,这一科学发现从根本上影响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治疗方式,推动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巨大的新兴产业和市场。
2011年11月,华大基因又启动了3个百万计划:百万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百万人基因组计划、百万微生态基因组计划。“大科学”带来“大产业”,公开财报显示,2007年华大基因营收为4000万元;2008年就猛增到1.2亿元;2009年增至3.43亿元。
随着基因技术的通量越来越大,准确度越来越高,个人基因组成本不断下降,华大基因产业化道路越走越阔。2010年、2011年,营收飚升至10.37亿元、12.63亿元。2017年,实现营收20.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9%。
从1%到全球第一
“大格局”决定“大作为”
走进美丽深圳大鹏新区观音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个外观如同巨大梯田的建筑扑入眼帘。从一层上三层,依次会看到庞大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房、超级计算房以及冷冻资源房。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经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批复,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运营。
“1999年,华大基因诞生于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园时,只是一家寄居一隅的小民营机构。但他们代表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组建了国家基因库;非典肆虐时,研发并捐献出30万份检测试剂盒;现在信心满满地搭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平台,要做生物界的谷歌……”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格局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华大基因股份公司执行总裁尹烨透露,华大基因已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样本数约占全球1/4。截至2018年4月,华大基因已累计完成超过3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截至2017年末,检出了3.8万余例染色体异常胎儿。此外,华大基因一年的数据产生量就高达20PB,相当于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
华大基因的大数据,还引起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关注。他在著作《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中赞叹,华大基因的基因数据产出量将超过全美的总和,将其誉为中国崛起的代表。
目前,华大基因业务已覆盖全球55个国家,并在全球建立了数十个实验室,向全球输出、共享科学技术和临床基因检测方法等。
“华大要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在技术上获得一个全世界公认的地位。有了领先的科学技术,还要做一流的产业,通过科学到技术的无缝转化、普及应用,最终造福人类。”华大基因解说员在“论文墙”前如是说。
这,就是华大基因、杨焕明和他团队的创新发展模式。
对话杨焕明
记者:现在,华大基因与华为、腾讯被称为深圳“三宝”。当年,华大基因表明落户深圳意向后,深圳多少时间作出欢迎决定?
杨焕明:深圳市领导和华大基因很谈得来,他们一听说华大基因之前曾承担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他们当时就做出决定,一定要引进华大基因。
记者:听说华大基因与深圳有个约定,完成任务超过原定目标,市领导亲自下厨烧红烧肉奖励?
杨焕明:华大基因可以说在很多地方超越了自己的原定目标。时任市长许勤亲自下厨给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烧了锅他最拿手的红烧肉,这肉味道如何并不重要,但是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包容和温暖,还有她的政府职能,已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型为治理和服务相结合。
记者:您对家乡温州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杨焕明:企业是创新的主力,我觉得这句话对温州非常重要。温州引进企业和人才的政策与别的地方相比,不一定有明显的优势。这里有一个“雪球效应”,深圳引进人才,带来的不只是他们以前的工作成果和经验,还促进了相应科技体系的发展,也带来了创新的文化。温州和温州企业应尝试在文化和科研等方面作进一步提升。
但我觉得温州也有很强的优势,我们温州人很聪明,反应很快。并且,温州还有很多在外奋斗多年的温州人,温商遍及世界各地。还有,温商很重视他们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我对温州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温州日报
本版撰文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采访组
王若江金智宽
摄影/张晓隆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