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模:我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

温州网 2018-05-14 08:04:00
我们所探索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对国家来说是可持续、可复制的,对群众来说,是顺应他们意愿、改善他们生活的。

  人物名片

  陈定模,1939年出生于苍南钱库一户农民家庭。1955年参加工作,1980年任苍南县钱库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84年,苍南县龙港镇获批成立,陈定模成为第一任镇党委书记。此后五年间,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农村城市化的路径,在户籍制度、土地使用等领域大胆改革,将龙港从一个荒凉渔港打造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2008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等一起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农村人物”。经济学家于光远称他为“不花钱办大事的天才”。

  以下为陈定模口述内容

  我今年80岁,自己觉得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在龙港那几年实行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是成功的。我们所探索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对国家来说是可持续、可复制的,对群众来说,是顺应他们意愿、改善他们生活的。

  去龙港:

  完不成任务,就撤我的职

  1984年6月初,我扛着棉被,拎着一网兜盥洗用品坐船去龙港报到时,心里其实是没底的。当时的龙港,只是5个“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人口只有7000余人,农渔业产值不足400万元,县里也明确表示,没有经费支持。而那个时候的钱库,下辖9个乡、141个村,人口17万余人,是温州市十一大市场之一,一片繁荣。但是,我不后悔,因为话说出去了,就要守承诺,不能失信于民。

  这事得从那年3月讲起。当时,苍南县在龙港召开现场办公会,让周边的金乡、钱库、宜山三区干部为龙港建设出谋划策。我在会上提出,由三区各在龙港镇建一条街,发动本区先富起来的农民去投资落户。这个建议被县委领导当场拍板支持。回到钱库,我就成立“到龙港投资办公室”,叫人四处贴海报,写“某月某日陈定模要在钱库戏院作动员报告”。有些人不理解,觉得这样太傻了。我就跟他们说,“大树砍掉了,小树和下面的草能长得更快”。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农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变成城里人,当时一张白纸又有港口、交通优势的龙港,正是摸索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好机会。

  通过发动,最后钱库有900多户专业户、个体户报名要去龙港投资。我们兴冲冲去交资料,却被拒之门外:这么多人过来,户口怎么弄?学校、医院不够用……眼看就要不了了之,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打击。

  转机出现在当年5月底,县里开始撤区扩镇,传闻我要去县城建指挥部任职。当晚,我辗转反侧,思想斗争了很久,一头是个人仕途,一头是承诺与事业。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在6月3日,也就是县委常委会将宣布新任命的当天清晨,先后敲开书记、县长、副书记、组织部长等的门,“让我去龙港吧,不要县里一分钱,3年还你一个像样的镇”“我可以立个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撤我的职,开除我的党籍!”我的焦急和执拗打动了这些领导,当天,县委召开紧急的常委会议,改任我为龙港镇委书记。任命后第三天,我就移交好钱库区的工作,迫不及待奔赴龙港。

  建龙港:

  冲破禁区天地宽

  当时龙港镇党委的全部家当,是8个人和借来的3000元办公经费。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镇干部就“建设龙港靠什么”进行调查讨论。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白天下去调查,听群众的诉求,晚上开会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共识:龙港的主要问题是人气不旺,建设最需要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

  可是,人从哪里呢?现在很平常的人口流动,在那个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年代却是禁区。有人批评龙港这是“搞移民”、违反中央政策,我就问他们:改革就是去突破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规定,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还谈什么改革?我又找遍当时所有文件、报刊,终于从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中找到一句话: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下有了说服有关部门的依据。在县委支持下,1984年6月,我们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第二个问题是钱,县里是“吃饭”财政,没钱可投,靠慢慢积累,猴年马月也建不成龙港。我看书,了解到国外建设城市都是靠出让土地获得资金,参照他们的做法,龙港的土地不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又有人质疑:土地还能乱卖?这是要枪毙的高压线!我据理力争:改革开放了,不是要我们胆子大一些、敢闯敢试吗?真错了就再改过来。最后,我们提出“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并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按不同地段向投资落户者征收数额不等的“公共设施费”,设施费收过来后,除上缴县土地征用费一部分,其余都用于劳动力安置、土地补偿和龙港镇公共设施建设。

  1984年7月14日的《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编者注),在头版刊登了题为《龙港镇也来个对外开放》的报道,介绍龙港发动农民造城的做法。我们还组织了12支“宣传队”,带着规划图到平阳、苍南等地的区镇作宣传,介绍龙港的前景和优势。这股“龙港旋风”还刮到了瑞安、文成、泰顺,龙港成了“地图上找不到,群众都知道”的地方。龙港镇里,像过节一样热闹,镇政府的“进城办公室”每天挤满人,工作人员像门诊医生一样接待充满好奇的人们,镇会议室里悬挂的大幅规划图被粗糙的手指指指戳戳,以致不得不换了一张又一张。到了规定的“公共设施费”缴款截止日,人们排起长龙,争着把一捆捆人民币往柜台里塞。我们只得临时组织民兵到现场维持秩序,并决定把截止时间延长到次日凌晨。汇总一算,共收了近千万元。人们说,龙港镇一夜之间搬来了一个“建设银行”。

  禁区的冲破只是成功的一半,改革过程中,我始终身处风口浪尖,一边干工作,一边接受各种审查。有段时间,我坐办公室里,看到有人在门口探头却不进来办事,就知道外面又在传“陈定模被抓进去了”,于是下班骑着破自行车,特意在镇里转几圈……最让我欣慰的是,龙港的群众一直信任我支持我,曾有个老教师写了一首诗从门缝塞进我办公室:“祖国宏图建一功,丹心可鉴镜前红。于今四月阳春暖,休管东南西北风。”我没见过他,但每当碰到挫折,就会以这首诗鼓励自己。后来,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及不少专家学者先后来考察,充分肯定龙港的做法,使我更坚定了信心。1989年,我从龙港离任时,已经能理直气壮地说一声:我完成了“军令状”,我实践了对群众的承诺。

  为龙港:

   “80后”与一所民办高中

  不做龙港镇党委书记后,我去了县体改委,后来借调中国国情研究会,不久下海,先后在山西、河北、福建等地办商场、开发房地产,先后被广西北海、江苏东台等地聘为政府经济顾问、高级顾问,还在一些大学开过讲座。但是,不管去了哪里、在干什么,龙港的改革和发展始终被我放在心里,我也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它更好的明天去奔波、去呼吁。我常常跟别人讲,我这辈子是“卖”给龙港了,虽然有辛酸,但更多的是甜蜜。

  除了自发去北京、杭州为龙港一些事情“跑腿”外,我一直在考虑,怎么为这里的群众再做些事情。思来想去,还是教育。巨人中学是1996年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办的,初衷是让那些考不上公办高中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有个继续上学的地方。2004年,我住到学校,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里。我们现在有在校生1100多人,已经连续9年荣获苍南县“高考质量奖”。但我不满意,在我看来,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还处于中下水平。我们已经和北京那边的华樾教育集团谈妥,接下来托管给他们,由他们派校长团队过来,进行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目标是用3年时间让学校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升,6年内打造成温州市一流的民办高中。

  前段时间我过80岁生日,给自己写了一阙“满江红”:滚滚龙江,逐浪高,勇立潮头。破樊篱,力排众议,敢写春秋。三十年鞠躬尽瘁,半生情夫复何求。曾记否,昔日小村落,尽高楼。怀初心,兴国运,谋未来,壮志酬,“巨人”育栋梁,桃李竞绣。沧海横流见本色,浮生起落亦风流。虽耄耋,其实正青春,“八零”后。上阕回顾建设龙港的过程,下阕是勉励自己以“80后”之心去参与民办教育改革。

  回首这些年的经历,感悟很多,归成一句话:人民心中有杆秤,我们做党员干部的,最重要是不忘初心,不管定政策,还是办事情,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里。

  来源:温州日报

  陈定模 口述 潘秀慧 整理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