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瓯疆情:温拜一家亲 他乡亦故乡
温州网讯 在遥远的天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温州心手相牵,它便是温州对口援助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温州与拜城之间,横亘着4800余公里的山和水。从温州坐飞机到乌鲁木齐转阿克苏地区要8个半小时,再坐车到拜城还要2个小时,即便如此,一批又一批的温州援疆干部人才来到这里,在天山脚下尽情挥洒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才情,高质量书写对口援疆工作的新时代答卷。
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以来,我市先后派出三批144名干部人才赴疆工作,累计实施项目111个,计划总投资25.89亿元,安排援疆资金7.82亿元。一个个惠民生、强基础、促发展的援疆项目落地生根,不仅为拜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让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关键词:扶贫援疆
“输血”变“造血”助推脱贫攻坚
拜城是阿克苏地区远近闻名的种麦大县。瞅准这一发展优势,今年6月,温州市援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在大桥乡开建一个生态水磨面粉厂。
走进面粉厂,一幢高为6层的主体建筑初见规模。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一期投资500万元,创新“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150万元援疆资金入股公司,村集体以50万元土地出让入股,探索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一期工程占地约76亩,全面投产后,可为200多人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二期工程马上也要启动了,届时将打造一个全新的休闲体验区,给游客们讲述‘面粉’的故事。”大桥乡党委书记程建文说。
指挥部项目产业组组长刘闯告诉记者,这个生态水磨面粉厂生产的面粉取名为“瓯疆情”,寓意温州与拜城结下的深厚情谊。今年年底投产后,拜城面粉将会销到全国各地。
这不过是指挥部推进扶贫协作的一次新尝试。今年以来,指挥部全力实施“助力脱贫攻坚211行动计划”,成立以指挥长为组长、副指挥长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员动员,全面推进。6月22日,在指挥部的牵头下,来自新疆的多个温州商会代表齐聚拜城,参加在疆温商助力拜城产业就业扶贫对接会,共商拜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大计。会上,在疆温州商会分别与指挥部签订了就业扶贫意向书,为拜城定向提供就业援助专岗1000多个,发力助推拜城2个深度贫困乡、12个深度贫困村脱贫。
从指挥部到深度贫困乡黑英山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吉普车在戈壁滩中奔驰,大部分的道路是石油勘探时铺起的临时路面。“从指挥部到深度贫困乡或村几乎都要几个小时以上,一两百公里算近的了。”一路上,指挥部副指挥长黄成骞向记者介绍当地的一些情况。黑英山乡临近天山乌孙古道天山南入口,每年都有各地驴友来穿越这条古道,指挥部援建的乌孙民宿项目就是充分利用位置优势,给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记者来到乡政府时,正好赶上乡里的玉开都维村天堂湖宿旅游合作社举行分红发放仪式,合作社成员、民宿经营者、马队成员、合作社管理层都分到了奖金,总计13万余元。
指挥部项目产业组副组长潘陈云说,这个项目产生的效益最快也最明显。今年31岁的马队队长艾河塔木拿到的分红最多:“以前在家就是养羊,没有别的收入,没想到加入合作社能赚这么多钱,一个多月的时间赚了8000元。”
关键词:产业援疆
湿地旅游富了一方百姓
金秋十月,拜城县康其乡阿热勒村的康其湿地公园内游人如织,草原、栈桥、皮筏艇、7D电影院、拓展训练营、农家乐等美景美食和娱乐活动,成功“圈粉”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来游玩的人多不多,湿地门口停车场的经营者热艳古丽·吐拉甫最有发言权。自8月11日停车场开始营业以来,别说是喀什、库车等周边地区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光是停车费就收了10000多元。“以前我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穷得连亲戚都不愿意来做客。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要感谢大家的帮助。”
远处水草肥美,近处鱼群游弋。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眼前的康其湿地竟是茫茫戈壁中的一片“绿洲”。阿热勒村驻村“第一书记”惠建庄告诉记者,就在几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5000亩湿地仅仅被农民用来放牧牛羊。
今年5月,指挥部在阿热勒村考察时,提出一套集湿地保护、休闲娱乐、田园景观、乡村人文记忆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方案,得到当地政府认可。此后,指挥部提供援疆资金、拜城县政府部门安排专人、阿热勒村农民自发参与,共同投入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8月1日,集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湿地风景、农家乐、自驾游营地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康其湿地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不久前的“十一”黄金周,景区每天接待的游客量甚至暴涨到4000多人次。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调研对象、提出乡村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借而打造边疆农村新样板,这是指挥部通过产业援疆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除此之外,指挥部还积极搭建温拜产业对接平台,促进拜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备受关注的投资2400万元全新打造的温拜产业孵化园,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它是投入援疆资金最多的单体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2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商务洽谈、网络销售、创业帮扶、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新增就业岗位达1000个以上。
关键词:智力援疆
真诚带教释放发展内动力
不悔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这不只是援疆干部的对口支援情结,也是援疆人才的共同心声。
9月11日,拜城县商业街上分外热闹。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零距离的健康服务,新入疆的援疆医生专家团队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活动。此次活动共接诊200多人,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多份,免费发放500多元的常用药品,受到了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一组数据或许更能反映援疆人才的倾心付出:一年半来,援疆教师团队共完成课时数3000多个,开设公开讲座85次、公开课117节,举办各类县级教研活动38场次,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拜城实际相结合,助推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水平提升;援疆医疗团队帮助医院开展技术创新41项,开展科研项目2个,开展手术634台,协助购置移动诊疗车和帮助建立“一键式床旁结账系统”,积极推进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健全诊疗科目、扩大诊疗病种覆盖面,拜城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才是智力援疆的关键,在指挥部指挥长张洪看来,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援疆建设的重点工程。他们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温州援疆人才“一家亲雁阵工程”的意见》,为援疆工作打开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深入开展“传帮带”工作,以援疆人才工作室为平台,要求援疆教师、医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新入疆13位援疆人才共帮带徒弟27名,其中维吾尔族徒弟4名。此外,以“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放大帮带效应,通过工作室平台带动帮带学员72名;
开设“一家亲讲坛”,建立专家库和“一家亲讲坛”,结合受援地开展专业工作需求,定期对受援单位和对象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去年以来,12名援疆人才结合教研和科室讲课等活动,共举办了讲座、讲课98场(次),收听受益达3500多人次;
开展“送教(医)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向群众传播医学健康常识,让贫困群众享受常规医学检查,指导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去年以来,面向民族教师、民族群众共组织送教下乡15次、送医下乡和义诊活动12次,其中关爱自闭症儿童、省市援疆联动大型义诊、“超女来了”等精准义诊活动,受益群众达500多人。
正如今年7月刚结束对口支援回温的援疆医生李林锦所言,“拜城,天山脚下,戈壁绿洲,我待过最久的故乡外城市,它俨然成了另一个故乡”,也许于所有援疆干部人才而言,天山与瓯江,纵使相隔万里,又仿佛近在咫尺。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采访组记者王向愈缪眎眎王心周大正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