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63隔离病区的“生死”鏖战48天

温州网 2020-03-07 09:39:12

市六医63隔离病区换岗的医护人员合影,她们还要再在医院安排休养一段时间才能回家。 赵用 摄

  温州网讯 昨天,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63病区,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充盈着清冷的病房,“清零”后的终末消杀即将完成。

  在刚刚过去的48个日夜,这里是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这里收治了浙江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这里成功治愈了64名新冠肺炎患者,这里清晰地记录着100多名白衣战士携手逆行、义无反顾的生死征战。

  消杀后的病区很安静,透过窗户,仿佛仍能看到那一张张藏在口罩背后的脸庞,那是世间最美的容颜,无法消退的天使印记,在柔软的春风里,依然激荡着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1月17日

  第一位病人住进来了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他们选择了勇敢。

  1月17日,温州首例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拉响了浙江省第一声警报!

  清晨5点,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63病区负责人戴建义接到副院长叶英海的紧急电话:“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下午1点到院,马上筹备隔离病区,快!”

  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匆匆赶往医院。临时改造隔离病房,还有很多事等着他们:腾空病区,组建医疗小组,重新确认医护人员,制定周密的防护流程……

  病区内28名患者马上被分流,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把病区腾空。组建首批医疗组人员名单的通知马上发出,戴建义问病区住院医生赵丰权、苏小巧,主治医生蔡玉伟、洪爱玲:“你们愿意进隔离病房吗?”

  “愿意!”回答毫不犹豫。

  另一边,护士长邱彩英发出召集令,13名护士第一时间响应,她们来自全院各个病区,她们的名字是:王阿静、徐蒙蒙、李易宸、施晓珍、郑诗婷、翁陈怡、孙晶晶、胡芳芳、李娜、陈烨、朱怡梦、潘铭、蒋健。那一刻,她们对新冠病毒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它很危险、非常危险。那一刻,一声声“我愿意”里,是一颗颗滚烫无畏的心。

  中午11点50分,仅仅5个小时,病区全部清空消毒,19名医护人员全员到齐。下午5点40分,比预计时间晚了4个多小时,首例病人杨先生被送进63病区。

  戴建义的眉头,始终没有舒展。

  新冠肺炎,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传染性又那么强,这群年轻的战士将怎样迎接挑战。

  1月24日

  原来今天是大年三十

  1月24日,63病区开科的第8天,通过前期的反复磨合,病区的工作渐渐变得井然有序。

  上午9点5分,早班护士郑洁、王倩倩正在病房忙碌。“今天会有大批患者送到病区,我们赶紧准备。”对讲机中,传来护士长虞荷荷的声音。她们飞快地调整工作:一组负责患者护理,一组准备迎接新病人。

  20分钟后,当天第一名病人被120送到,郑洁、王倩倩负责接收。她们立刻帮病人安排好病床,采集个人信息,检测体温、血压、脉搏、询问病史——最后,通过对讲机将信息反馈给护士站的王阿静、徐蒙蒙记录。隔离病房内的所有纸笔等用品都不能带出隔离区。

  一个、二个、三个、四个……直到深夜10点,63病区接收了第10个病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连续工作4个小时,汗水就顺着头脸不停地淌,一张嘴就是咸味儿,大口呼吸成了特别奢侈的事,体能渐渐达到极限,头痛、心悸、胸闷一起袭来。

  在隔离病房里,护士的工作量比平时多两三倍。就连原本最为熟悉的抽血、打针都变得异常艰难。“由于防护服过于笨重,我的动作变得很迟钝。”王阿静说,在层层防护之下,她的视觉、听觉、触觉都极不灵敏。

  尽管之前做了防雾处理,但她的护目镜上仍然都是水汽,要看清患者的血管非常吃力,三层手套令手指不再灵活,只能通过静脉走向去判断。

  一边是变得迟缓的行动,一边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紧迫。护士李易宸在结束首日工作后,忍不住感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这天过得好漫长,但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一天,温州的街上,冷清、寂寥。下夜班的医生护士结伴走向生活区,有人突然说,今天是大年三十啊!

  1月27日、1月29日……

  每一天都是胜利

  1月27日、1月29日、2月5日……每一天都过得如此艰难,每一天都充满希望,每一天都澎湃着昂扬的激情。没有一天,是平凡的。

  1月27日,63病区里的一张照片传遍朋友圈,人们含着热泪转发,带着心疼写下评论:“致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那一天有新病人转院过来,谢杭杭护士和同事们用最快的速度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装备。当午餐送到时,她们正准备进入隔离病房。“这些小孩不吃饭可不行!”程爱琼护士长赶紧叫住了谢杭杭,“赶紧过来吃两口。”“不要了,不要了。”谢杭杭无暇顾及。

  “这些孩子们真的非常勇敢敬业,没有一个人喊累,可这一进去,又要过好几个小时,不吃饭体力肯定吃不消。”但脱一次防护服需要近30分钟时间,他们不能耽搁,况且物资紧缺,他们绝不肯为了吃饭浪费一套防护装备。平时,为了不上厕所节省防护服,他们总是强忍着半天不喝一口水。于是程爱琼拉住谢杭杭,让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拿起快餐飞快地喂了几口。在病区门口,程爱琼同样叫住了陈峰医生,往他嘴里塞了块面包。“吃多少算多少,有一点打底也是好的。”

  喂饭的那一瞬间,被旁边的同事拍下,令无数市民热泪盈眶。

  1月29日,在厚厚的防护服下,黄求整详细了解病人的日常情况,仔细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直到渐渐雾气蒙上了护目镜……这是他进入隔离病区的第5天,日复一日的奔忙,他甚至无暇思念怀孕的妻子。

  每天结束工作回到生活区,跟妻子报个平安,说一说一天的经历,成了他最期盼的时刻。“今天几个病人好转了,明天估计几个病人可以出院了……”妻子耐心地听着。无数次,让丈夫回家的话在舌尖上滚动,可最终只汇成了一句:“要保护好自己!加油!我跟宝宝等你回家!”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鏖战。63病区的48天里,共有100多名来自全市各大医院的白衣战士脚步匆匆、却坚定地走进这里。

  洪爱玲接到紧急命令后,不舍地亲了亲熟睡中的孩子,悄悄地走出家门。

  “爸、妈,今年值班,不回家过年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苏小巧跟父母交代了声,就整理行李匆匆出门。她一直瞒着父母说自己在后方,直到一个月后,才不得不坦言:“爸妈,我是怕你们担心。”

  ……

  这个春天,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成为一缕阳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3月5日

  今天“清零”

  来自泰顺的陈先生夫妇,是63病区,也是整个市六医的最后两名患者。

  3月5日上午7点25分,经过专家组的研判,他们各项生化指标都符合出院标准。戴建义向陈先生夫妇宣布喜讯:“今天可以出院。”

  戴建义为他们感到高兴。自从2月7日夫妻俩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紧急送进市六医接受隔离治疗,已经27天了。在同一个病房里,他们互相加油,配合医生治疗,还比赛谁好得更快。病毒阻止不了爱的传递,这对年轻夫妇的心贴得更近了。

  看着陈先生夫妇相对欢笑,戴建义忍不住想起了第一位病人杨先生。

  1月17日晚,在只有一个病人的病区里,杨先生在病床上辗转,从得知自己染上新冠肺炎,他的心中一直笼罩着恐惧。

  护士李易宸借着抽血的时机,轻轻和他聊起家常,安慰他:“我们专门为你定制了详尽的治疗方案,你放宽心。”

  7天后,杨先生真的放宽了心,经省市专家会诊确认,他各项生化指标符合出院标准,可解除隔离出院。临出院前,杨先生认真地说:“谢谢!”

  3月5日下午1点50分,63病区的白衣战士们再次听到一声“谢谢”。陈先生说:“因为有了你们,所以疾病不可怕。”他说,从早上5点到深夜12点,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看不见他们的面容,但他们给予的温暖,点点滴滴都将永远记在心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我诚挚,护你周全。

  再见了,隔离病房。这一天,100多位白衣战士们,全体走出63病区。窗外,春暖花已开,阳光正灿烂。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庄越 汪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