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生命相托 记温州战“疫”中的白衣战士
1月25日,市人民医院医生朱莺和女儿李思雅相拥告别,随同我市首批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陈翔摄
2月20日上午,温州举办医务人员换岗仪式,30名医务人员代表庄严宣誓,主动请战,奔赴一线,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陈翔摄
1月24日,温州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杨先生康复出院回家过年。赵用摄
谢谢你,口罩后面的温州医护人员。陈翔摄
3月5日,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最后2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至此该院4个病区实现病人清空。赵用摄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他们选择了勇敢。 ——题记
温州网讯 2020年3月16日,当时间的钟摆定格,战“疫”下的温州迎来阶段性胜利:全市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
2020,于艰难中开年。1月17日,温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阳性;1月29日,全市当日新增确诊病例58例,达到疫情发生以来最高值;2月17日,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04例……
极短的时间,温州被迫面临一场生死决战。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温州卫生健康战线迅速集结,全员投入,打响温州保卫战!
全市11家定点医院及33个发热门诊严阵以待,两批3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2616名医护人员投身一线,温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灯火通明,流调人员逆行深入隔离病房,120急救车满负荷运转……
这一刻的成果,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战疫情
和时间的赛跑
1月17日,农历小年,街头过年的气氛渐浓,一辆鸣笛的救护车风驰电掣般驶过。开车的急救医生陶学豪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他运送的,是温州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这一天,疫情的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温州。
与此同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平静。接到收治全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指令后,该院立刻启动紧急预案,17人救治先锋队率先组建,火速进入实战。
集中最优势医疗资源,全方位凝聚救治医护之力,温州卫生健康战线打响了战“疫”第一枪。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月22日,我市召集市疾控中心、省市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明晰战图目标。
聚万钧之力于一役,医疗战场硝烟四起。
一部湖北武汉来温人员24小时申报热线火速开通。
集中火力,继开辟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主战场”后,短短7天,温州版“火神山”医院横空出世。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2月6日,刚竣工不久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瓯江口院区投入使用,开始收治首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至此,全市定点收治医院11家、后备医院7家、床位总计2150张。
“硬核”举措层层加码——
这是一场和病毒的搏击。全市广大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愿以己所能护生命周全。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收样、筛查、检测、报告分析,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灯火夜夜未熄,实验人员争分夺秒为每一位病人的病因寻找“铁证”。
这是一场和危险的较量。市急救中心三支传染病转运队伍整装待发,急救人员24小时值守,专车专用安全转运每一位患者。
建立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无意识接触者、下一代接触人员全方位开展溯源排查……
战疫,刻不容缓!
赴荆楚
为了生命的逆行
“我知道前线很危险,而我最大的心愿是老妈能平平安安保护好自己。老爸心中冒出无数次想要将她留下的念头,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妈妈奔赴自己的岗位,完成使命……”15岁的女孩李思雅,用手写信的方式,向驰援武汉的医生母亲朱莺诉说着自己的心里话。
1月25日上午,来自我市省、市级医疗卫生系统呼吸科、感染科、院感科、重症医学等科室19名医护人员启程赴杭,与省里135名医护人员会师,一同出征武汉。
“零感染,打胜仗!”带着庄严的承诺,温州医疗界千挑万选的精锐部队,在庚子新年的第一天,完成了一次庄严的逆行。
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这群天使像战士一样,不惧生死?
“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关荣誉和得失,我要加入到这场备战中,时刻准备战斗……”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护士长郑秀云在《决心书》中这样写道。
“我报名!”“我参加!”“让我去!”……大“疫”当前,纷至沓来的请战书,彰显“战士”本色。
“这是信任,更是使命,必须去!”正月初一凌晨三点,根据国家卫健委指令,温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吴红梅只身从温州出发,辗转杭州,奔赴武汉开展防御工作。
至今,温州仍有35名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投身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病原核酸检测等工作。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这场为了生命的逆行,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陈身贤很是感慨: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钢铁超人,也有软弱的地方,我们有家庭,也牵挂家里的父母和孩子。
温州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温医大附一院副主任医师欧阳金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无畏孤行,有汉江百姓陪伴着我们!不惧独处,有瓯越脊梁支撑着我们!
2月14日,市委市政府出台“20条措施”,从加大联勤保障、激励支持、人文关怀、安全保障、组织协调“五方面”,落实援鄂医疗队及其家属保障;由温州市领导带队的5个慰问团专程走访援鄂医疗队家属,捎去慰问信、慰问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你们的孩子我们来照顾!一个暖心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温州医科大学开启,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疫情期间线上课业辅导。
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许多爱心人士也特地送来土特产和水果。
你去保护世界,我来保护你,涓涓暖流汇聚成战“疫”必胜的决心:“我们众志成城,新冠君,快让开!”
上一线
隔离不了的爱
“我是支部书记,我先带个头”。1月20日,温医大附一院隔离病房迎来该院第一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时,感染科主任陈永平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查房。
穿戴好防护用品“全副武装”后,瑞安市疾控中心消杀组成员郑剑、陈建博背着20公斤的消杀药箱直奔疫点,完成任务后已是深夜。
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一科科长孙宝昌,为了不浪费时间,工作时尽量不喝水,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12小时以上。
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林金平,在接连转运了11位发热病人后,累得坐在单位大厅的角落睡着了。
……
这些令人心疼的画面,却是战“疫”中最平常的一幕。每一名白衣战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相同的事——坚持和相信。
“支援前,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为此我也偷偷流了好几次泪……第一次去瓯江口,就被剪了头发,虽然不舍,但安全是第一位的……洗澡时,身上皮肤似乎被我搓破了……穿衣服照镜子时发现自己鼻梁压疮已经形成……感觉要感冒了,我很惶恐……”在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一名一线护士的战“疫”日记里,写满了平凡而伟大。
厚重的防护服,遮住了他们的脸庞;护目镜下,是一道道深深的勒痕。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一切为了生命而战!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看过隔离病房里那些医护人员的眼睛。
“医生叔叔阿姨,谢谢你们对我那么好,你们辛苦了,我会很快好起来的!”市六医隔离病房里,一名小患儿用画画的方式向医护人员致谢,稚嫩却郑重。
在隔离病房里,还有一场无声的战“疫”在进行着。从1月15日起,温州市疾控中心“流调”组18人,一次次深入隔离病房,与确诊患者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进入隔离病房必然存在风险,但这关系到市民生命安全的保障,此时我们不冲上去,谁冲?”铁骨铮铮的流调人员高四海,家中还有一个刚满月的孩子。
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20多名医务人员火线入党。
没有人生而无畏,只是他们选择了勇敢。
大救治
希望的摆渡
一切苦难终将成为过去,新生的力量从未停止。
1月31日夜,乐清市人民医院诞生了温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产下的婴儿。橙橙从一出生就住进了隔离病房的保温箱里。
14天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经各项检测,橙橙生命体征稳定,确定未感染新冠肺炎。
一声婴儿的啼哭,是漫漫黑夜中最美好的声音,给人以希望和坚强。
2月18日,温州新增确诊病例为零;
3月8日,全市所有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全部归零;
3月16日,全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清零。
来之不易的清零,是白衣战士对人民群众最长情的告白:你以生命相托,我必与你生死与共。
在确诊患者中,最小的仅2岁,最大的93岁。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科学救治、全力以赴成为医者共同的信念。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定点救治医院开启了与死神搏斗的大幕。
建立“医疗救治协调组+医疗专家组”“一确诊对象+一专家团队”“线下诊疗+网上会诊”等模式,全市一盘棋救治。
1月24日,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在市六医治愈出院。一时间,新希望传向全国。
面对重症救治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以及李校堃院士等团队,给予最强大的支持。
重症病例不断减少,出院病例一天天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不断显现。以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程锦国教授为组长的温州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指导组,集结了14位中医内科权威专家,对患者分期分型实施个性化中医治疗。
与时间赛跑的,还有科研攻关,这是另一个战场,也是战“疫”的制胜法宝——
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透露,老药新用——反应亭治疗新冠肺炎,初步显示有效。
温医大李校堃院士团队及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联合研发出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只需检测对象一滴血,10分钟就能快速测出是否有新冠肺炎抗体,从而确诊或排除检测对象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温州市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小组,就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申报了实验研究。
……
这是一群希望的“摆渡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撑起了温州,也撑起了人们抗疫的信念和迎接春天的希望。
“你可知逆行的代价,赤手空拳生命是筹码;你可知逆行的力量,藏起软肋浑身是铠甲……”苍南医生缪克己爱人所作的一曲《逆行》,响彻瓯越大地。
我们坚信,春暖花已开,一切美好必将纷至沓来。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孙余丹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