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随笔】何理:从《八佰》中的白马到《都灵之马》

2020-09-25 10:23:40

  电影沙龙《都灵之马》结束,故事熄灯,影厅亮灯。久久我仍沉浸在风停之后的寂静中。这部电影差点被自己的呼噜声所埋葬。事后才有影迷告知,打了下,呼噜声不大,我满是歉疚脑补了断片的部分。但仍觉得的是好电影。遂 啰嗦几句。

  如果把它当作工业片看,这种片是肯定不会有票房的。但如果是当作艺术片看的话,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值得在大银幕上展现的好片。但,建议边喝咖啡边看最好。在这肉体跟思想严重脱节的2020年8月底,各种加班,赶超业绩的蹂躏,有时候身体的疲惫真不允许思想做任何的展开。

  回家睡个懒觉不香吗?或者还不如到《八佰》的影厅里遭受炮火轰鸣,蒸馏一些眼泪出来也得劲。拔个火罐都有祛湿的效果,而“都灵之马”能消除疲劳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二手玫瑰《伎俩》里开头唱的歌词:“大哥,你玩摇滚有啥用呀?”

  按功效看,这种电影只能算艺术的伎俩 (装逼),或是催眠了,但对于我这等喜欢螺蛳粉(小众)口味的观众来说就是一种心灵安慰。看到一些画面,感同身受。憋在心里的情绪揉成纸团丢进这种艺术片的“树洞”里消化罢了。

  情节简单,视角独特。一对父女,一匹绝食的马狂沙漫天的屋内屋外,六天时间 ,遭遇逃荒不得,井枯灯灭的过程。没有风景只有不断的黑白画面和屋外狂风呼啸。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没有出路。父女间也没有温情的相濡以沫。只有斑驳的墙壁上影子诉说着女儿给残疾父亲穿衣的日复一日。

  好像生活唯一的消遣就是吃完土豆后看着窗外的狂风大作和远处没有生机的树。唯一的生产工具就是那匹绝食不愿意行动的黑马。这匹马如此倔强,倔强的如同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命运。若无搭救,宁愿固执赴死。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电影《八佰》里挣脱缰绳(奴役)的白马,奔跑在苏州河畔,化作或唤起大家的民族自由和希望。只是,此马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过于一厢情愿。导演或者说观众无暇也不必深究“自由和希望”被奴役的根由。无非鬼子来犯奋起反抗。这让我联想到贾樟柯《天注定》里的拖车老马,想到安哲电影《雾中风景》中奄奄一息的雪地之马。后者象征更强劲!每一匹马都是一种必要的象征。而《都灵之马》中的马更像一种疲于奔命的“命运”。被辖制的视野,不断的被主人鞭挞。

  (《八佰》的马也许象征民族的自由希望)

  (《天注定》的马也许象征社会体制拖不动的僵化)

  (《雾中风景》的马也许象征孩子对现实抱有的爱心)

  那是一刻不得停歇的奔命。如同主人在家中的餐桌进食土豆一样,狼吞虎咽然后呆坐窗旁,日复一日。这何尝不是快餐时代大众的众生相。我不知尼采的哲学。只是只言片语的知道他说过“上帝死了”。后来百度百科才知道对尼采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宛若来买酒的光头佬的一番言论:

  (《都灵之马》中过来买酒的关头佬说了一番“小镇被风刮跑”了的巴拉巴拉的言论,然后走到门外面对疾风喝酒)

  尼采,尽管人们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好像这样看来,电影最后井枯灯灭土豆发芽之后女儿的生命意志也最终缴械的时候,跟那匹黑马一样也开始绝食了。也是一种生无可恋的宣告。或许人马同途,意志若不觉醒,别说绝食,奔跑(奋斗)也显得虚伪。

  作者:何理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