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以民族三基 筑中华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入侵,修建的庞大的防御工事,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也建起了一钢铁座长城,在危难时支撑前行,在低潮时指引方向,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包容、自信和自强。
中华长城,累的是包容的砖。神州大地最早的王朝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当时的“华夏”其实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随着代代的王朝更替,中国的版图、民族在不断变化,中华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演变、深刻。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民族在不断分合的过程中持续同化、优化民族特质,强化中华特殊的民族包容性。这个特点使中华不断进步也不断渴求进步,从来不拒斥任何一种对它的发展有利的异质文化,总是会“洋为中用”地将外来文化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致使中国成为坚强不屈、博纳众长、极具向心力凝聚力的世界顶级文明,使中国这座长城上的砖越累越厚,愈发坚实。
中华长城,立的是自信的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力量为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最基础的便是文化自信,其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崇德、修德的民族,一直着力于培育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的孝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民族价值理念,坚定了民族自信,引导着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碰撞也更加频繁,正是这份自信让中国在不断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文化的同时始终强调中国特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不会失去中国魂,正是这份自信让中华长城笔直屹立。
中华长城,承的是自强的魂。在中国历史上,面对压迫与残酷的统治,中华民族的自强反抗从未停歇,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到“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起义,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实现民族解放的中国共产党,字里行间深藏着多少英勇与顽强。抗战胜利后革命尚未成功,又是代代英杰舍小家为大家,茶不思饭不想只为中华富强,从两弹一星的艰苦卓绝,到火箭航母的自主创新;从建国初期的一贫如洗,到建党百年的全面脱贫;从封建殖民的凌辱压迫,到改革开放的勇争潮头,终于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蕴育了自强不息宝贵灵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支撑着。
长城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延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正义的象征。正是因为有包容、自信、自强的民族特性,中华民族心中的那座长城始终巍峨耸立,新中国将蓬勃发展、秉持正义、不畏强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不懈努力。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