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这家企业办职校,算的是大账——4亿元投入培育“新星”
“我们投入4亿多元办瑞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年9月已经开学了。”1月16日下午,工商联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瑞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平的发言,引起在场民营企业家的好奇。
“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公司员工吗?生源又从哪里来?”省政协委员、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炳德问。“读书期间可以在瑞立集团实习,毕业后可以优先入职。”张晓平委员说,“计划三年招收2600余人,希望再过二三十年,这里能走出更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更多委员加入“群聊”。“办学校,我们是从整个产业链条上来考虑,算的是发展大账。”张晓平委员说,对民营企业来说,员工流失是一笔不小的隐性成本。借鉴德国的“二元制”教育,学生既是学员、也可以成为员工。“一千个学生,如果一年能走出300个优秀的产业工人,三年也能有个千人规模的队伍了。怎么看,都是企业‘赚’了!”
“这个尝试好!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定要分两条路线。”省政协委员、万里扬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吴月华说,民营企业对职业教育呼声这么高,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产业型人才。”
“毕业以后,这个学校给学生发什么证呢?”邹炳德委员十分感兴趣。“现在是中专。我们也在争取,在读三年职业中专的基础上,与更多大专院校合作,为这些学生构筑上升通道。”张晓平委员说。“这不是某个产业、某个区域的问题,刚刚我问您招生范围,就是因为身边有不少宁波的外贸型制造企业,也急需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产业技术人才。”邹炳德委员说,他也要去跟宁波的企业家探讨这类模式的可复制性。
“企业办职业学校反哺社会,对公共教育事业、对企业用人都是有帮助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省政协委员、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辽宁说。“企业的持续发展,靠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有志于企业发展的一群人、一群人才。”他认为,企业经营者不光需要关注员工的薪酬待遇,更需要关注员工对劳动价值的认可问题,通过创新激励机制,让创造价值的员工分享更多经营成果,也让更多懂企业、懂产业的“新星”从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市领导率队赴基层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要闻01-26
-
温州湾新区着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外地媒体看温州01-26
-
“疫”线走访:卖进口水果的防疫措施到位吗?
社会01-26
-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 温州小区“年味足”
社会01-26
-
温州发布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方案 一次性收费不得超3个月或60课时
科教文体01-26
-
温州时隔七年再次发现“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社会01-26
-
追求极致 这款近20岁“高龄产品”连年成销售冠军
社会01-26
-
一米高度看城市 鳌江“漂流瓶”温暖困境女童心
社会01-26
-
山区县如何借道超车 苍南探索“央地融合发展”
社会01-26
-
第14届温州体育年度奖揭晓 吴前王芝琳分获男女最佳运动员
科教文体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