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年商港的近代化历程②:外轮进港 洋行洋货渗透温州城乡

千年商港的近代化历程②:外轮进港 洋行洋货渗透温州城乡

温州文史馆 2022-03-18 09:23:00

  康熙廿三年(1684),清政府诏开“海禁”,允许浙江等沿海从事渔业贸易等海上活动,并在浙江设“浙海关”,温州是其下辖的十五个关口之一。此后港口经济在顺治“海禁”萧条后得以复苏和发展。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温州被列入贸易港口,设置海关加以把控。当年他们为什么选择温州开埠?这给百姓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温州是怎样近代化的?解析千年温州商港,此为《千年商港的近代化历程》第二篇。

  外轮进港

  洋行洋货渗透温州城乡

  光绪三年(1877)四月一日,温州海关正式开埠运行。关址位于温州城北门(朔门)。港口制定管理章程,此后又在引水管理、航道测量、航线开辟、卫生检疫等方面作了规范,从而结束古老港口帆船加码道的状态,温州港城开始走向近代化发展。

  1877年瓯海关税务司公署(资料照片)

  英国怡和洋行的“康克斯特轮”是第一艘驶入温州港口的外国轮船,满载棉布等洋货从上海抵温,打响倾销商品第一枪。此后外轮频频载货进入温州港。次年四月,中国招商局永宁轮也自沪首航抵温。海上航运业日益兴盛,温州港陆续开通与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沿海港口,南通、镇江等长江沿岸港口,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航线等。

  洋轮停泊瓯江(资料照片)

  于是各地洋行纷纷来温设立机构,数量多达35家。其中英国13家,美国10家,日本9家,德国2家,法国1家,当时的温州城已是“瓯为海国,市半洋商”。知名的有美国美孚火油公司、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英瑞炼乳公司、太古白糖公司及日本的广贯堂、东洋堂等。

  位于城区县后巷的美孚石油公司(资料照片)

  随着轮船参与运输、洋行机构的设立,外国倾销温州的商品越来越多,从城区逐步向乡村、山区扩散。在进口洋货中,价值位列第一的是棉布(洋布),其次洋纱(棉纱)、洋油(煤油)、洋糖(白糖)、洋烟(卷烟)、洋火(火柴)以及洋钉、洋针等,渗透百姓生活。被打开大门的温州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本土剧作家洪炳文为此写下二十四首《新竹枝词》,摘录三首如下:

  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洋轮鼓浪来。

  沪上航通甬与瓯,椒江更复驶轮舟。双门早已开商埠,更见东门筑码头。

  汽笛呜呜晓色寒,寒烟一缕向空盘。永宁桥外莲桥畔,又有湖轮到瑞安。

  轮船往来频繁、内河外海俱相连通,温州港的经济腹地逐步扩大,物资运送也更加便捷,百姓充分体会到“邮路于今世界通”(芙蓉吟馆主人《新竹枝词》之三)的新气象。

  “鹅眼青蚨错杂行,利权从此判虚盈。无端番饼分三品。圆法何由适重轻”,这首《竹枝词》道出当时洋钱流通温州的状况,其中“番饼”指的就是洋钱,坊间也称为“银番钿”,有印洋、糙洋、光洋之分,这显然是海外贸易背景下出现的社会现象。不仅是钱币流通的改变,随着西风渐盛,人们的服饰开始西化、色彩变得多样、洋酒西餐受青睐;新式报章杂志广泛刊行,在传播文明、启迪民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女性开始接受新教育、迈出闺阁走向社会,甚至出洋留学;在卫生观念、新式礼仪等方面也被广泛接受——温州人的衣食住行及观念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作者:金丹霞 陈莉莉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