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塘河记忆:盲词

塘河记忆:盲词

温州网 2022-04-30 09:55:51

塘河是一条曲艺之河,民间曲艺,多姿多彩。塘河不仅孕育了南戏、昆曲,更有鼓词、莲花、花鼓、唱龙船儿、参龙、道情等大小曲种。小时候,常有“唱词先生”来村里唱鼓词。特别是谁家办喜事,就会来一拨又一拨的“唱词人”,他们大都是盲人,所以他们唱的也叫“盲词”。当时我们那一带,比较有名的有“瞙瞊龙”“唱词兴”等人。

他们背着一只棕色的挎包,里面装着牛筋琴,牙板,还有一面鼓,拄着一根木棒,边试探边挪动着脚步,成群结队穿过村里的小路,遇到人家办宴席,就坐在人家堂屋前,敲着牛筋琴,开始唱起来。他们唱的大都是应景的小调,有时也根据东家的情况现编现唱。那时候唱词拿的报酬少,一般给五元十元,还有几根烟。而盲艺人为了让主人家多给点钱,常是从中午唱到下午酒席散场。

有时客人来了兴致,还会让他们唱段三国演义,还有水浒,唱词人中间休息时还会做些个字谜给大家猜,或讲个笑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客人也会给他们几块钱,打个圆场,他们才背起挎包,动身离开。

他们是一群盲人,在黑暗的世界里,用传统的鼓词唱尽世间冷暖,悲欢离合;他们没法认字、识谱,但却能边弹边唱,奏响一曲原生态的民间曲艺。民间唱词艺人“瞙瞊龙”三岁时一场病,因医治条件不善,导致双目失明。身为盲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外出工作,为求生计,他13岁时开始学习鼓词,走街串巷去唱词。“文革”期间,讲述牛鬼蛇神、帝王将相故事的鼓词表演被禁止,他的鼓板也被弄断。于是他跑去人家里唱,只为有一顿饭的施舍。“就像那鸟儿一样,飞到这处人家那处人家,哪里有一点亮光,就要飞到哪里。”现在老人依然能说出不少曾经走过的塘河村落名字。

塘河蜿蜒流淌,循着那一缕余音,去寻一段如烟的往事,去找几缕往昔的足迹。一天我经过塘河的老桥,桥上坐着许多扇着扇儿、借河风乘凉的老人,白发苍苍的鼓词艺人敲着牛筋琴,就着一只鼓,且唱且演。暖暖的阳光斑驳洒在河岸边的大榕树上,榕树下的一弹一唱随着水波荡漾开来。

桥上被吸引而来的听众也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年轻一辈中爱听鼓词的人的数量大不如前。我曾经无数次在鼓词艺人的歌声中穿过老桥,却也从未驻足认真倾听。

没有人能阻止传统生活形式逐渐剥离成一块又一块的记忆碎片,没有人能将这一块又一块的碎片再拼成原本完好的拼图。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鼓词、莲花、花鼓……这些老曲老调虽仍在群众耳畔响起,但这些起源于民间,保存着地方世俗风情与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鼓词声响起,家家户户、三三两两循声而去,或席地而坐、或搬来板凳、或驻足聆听,如此美好的画面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定是挥之不去,那种幸福如今的我们未能身临其境,却能想象勾勒,一次次地追忆起人家巷弄的故事、满城花灯的热闹、世俗坊间的传说。

来源:温州日报

陈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