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起,与温州人相约十年之久的市民文化节拉开序幕,创新推出的温州青年艺术周则注入全新元素,“不落幕的舞台”吸引越来越多市民的目光。

“新空间”里的诗情暖意

王丹容2022-05-15 23:10:00

  这一周,温州的文化味特别浓。 

  与文化相约,温州市民文化节,“不落幕的舞台”上,市民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因文化之名,温州青年艺术周,带着市民一起在家门口遇见“诗与远方”。

  聚焦文化振兴,市委书记刘小涛利用周末时间调研文化工作,走访察看《温州大典》研究编纂、墨池-东瓯王庙-县学前保护提升等多个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从市委专题调研到群众文艺活动,文化似乎成为本周最为厚重也最具人气的“话题”。市民文化节、温州美术馆、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平台与项目,具体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温州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载的期待,又有共通之处。它们是城市的文化空间。

  打造城市文化空间,并使之成为市民生活的“诗意空间”,始终是温州文化高地建设的题中之意。温州,袭东瓯根脉、蕴千年风华,厚重文化滋养日渐融于日常力量。举目可见的城市书房,在书香氤氲中拨慢时钟;塘河畔的博物馆,于静谧中探寻历史的回响……从“城市书房”到“家”,是一个转身的距离。就在城市的“转角处”,文化驿站、实体书店、民办美术馆等很多新的文化空间,悄无声息地嵌入在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以在日常中触摸文化、品读文化。

  城市,是市民安放“吾身”和“吾心”之容器。城市公共文化的供给,需要物理空间。温州的土地空间有限,“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不小考验。但,文化如水,当文化遇到空间这个容器,就可以如水一样浸润空间,并赋之以美——建筑、街区可因文化赋能而焕然一新。温州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探索,很多都是利用建筑、街区的微更新,让文化嵌入之中。随着“文化+”思维不断落地在街道、公园、社区,越来越多的“嵌入式”文化空间,像一粒粒种子悄然播撒、拔节生长成市民的心灵栖息地。

  文化,深入城市的肌理,则塑造着城市的调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生长方向,代表着城市文化塑造的方向。眼下,很多人关注温州美术馆的建造,打造“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是大家的期许。文化空间的建造,从来不只是“造”一个空间,而是对城市气质的塑造。它传承着城市的记忆与文脉,并呈现着城市最新的发展理念,所承载的不仅是“地标”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厚重而现代的文化生态。也因此,文化空间的建造,不仅是为城市锦上添花,而是自成风景。这种风景,可以生生不息地推动着城市生长,润物无声地引导着人与城市的联结,成就并塑造彼此的气质。

  当城市空间遇上文化,城里的人们则遇见一个更美的“家”。

  诗意,是对城市文化风景的感知;而暖意,更多的来自于参与塑造文化风景的一种互动。在城市文化空间里,市民不仅是欣赏者,更是文化艺术的表达者。

  “没有围墙的剧场,不落幕的舞台”,温州市民文化节十年如一日打造着以市民为主角的舞台。文化馆的“音乐讲演会”、南戏博物馆的“与戏剧玩在一起”……各种时尚的互动体验,让市民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逐渐变为参与者和分享者。因为互动、因为碰撞,更多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姿态走近市民,吸引更多年轻人将自己的创意和梦想安放于此。

  大大小小的公共文化空间,其关键在于其承载的内容、在于有生命力。赋予文化空间生命力的,正是生活栖居在这里的人们。公共文化空间,需要以高质量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供给,用其开放性、公共性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体验,让文化真正惠民,让人与文化空间互动,进而让人们在城市遇见诗意、感知暖意、享受惬意……

  让软实力打造“诗意空间”,这或许就是这座城市聚焦文化的背后深意。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