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韩愈这首诗真是为江心屿写的吗?

韩愈这首诗真是为江心屿写的吗?

温州网 2022-09-01 09:02:00

《孤屿志》收录的 韩愈《题谢公游孤屿》

(清)方世举撰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阳山县贤令山的韩愈雕像

韩愈一生足迹。图源:唐宋文字编年地图

王十朋《宋王忠文全集》

温州网讯  江心屿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岛!

在许多有关江心屿的文章和书籍中,都认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这首《题谢公游孤屿》写的是江心屿。

明代王光蕴撰的《江心志》、清代释元奇编的《江心志》和陈舜咨编的《孤屿志》均收录了这首诗,且诗名都为《题谢公游孤屿》,题中有“谢公”,又有“孤屿”,似乎是膜拜谢灵运之作。

孤屿狭长,自古有“东西”之分,却未曾有“南北”之说。诗中的“屿南”“屿北”是指江心屿吗?这首诗真的是韩愈为温州江心屿而作?本期《孤屿志》,为你揭开谜底。

题谢公游孤屿

朝游孤屿南,暮嬉孤屿北。

所以孤屿鸟,尽与公相识。

《孤屿》描写的是“虢州三堂”园林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今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翻阅《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发现在《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组诗中,有一首题为《孤屿》的五言小诗。

孤屿

朝游孤屿南,暮嬉孤屿北。

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

细细比对《孤屿》和《题谢公游孤屿》,只有最后一句略有不同。前者是“与公尽相识”,后者为“尽与公相识”,应该可以确定,二者为同一首诗。

在《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中,有这么一段序:“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颇复增饰,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余与刘善,故亦同作。”

虢州三堂是唐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景点,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虢州三堂初建唐开元初年(713),近山傍水,亭台楼阁、渚岛湖溪一应俱全,几代文人都在此留下了佳作。

题中的刘给事就是刘伯刍。刘伯刍,字素芝,元和八年(813)出任虢州刺史。刘伯刍出任虢州刺史期间,把虢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修整了虢州三堂,增加了不少的风景。刘伯刍为这些风景作了21首诗,这组诗马上就在京师流传开来,许多文士争相和之。韩愈与刘伯刍是好朋友,便也作了诗,即《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韩愈诗中的“孤屿”应该是虢州三堂中的一处景观。刘伯刍早上在孤屿南面游玩,晚间在孤屿北面嬉戏,以至于孤屿上的鸟,都与刘公熟识。因此,韩愈的这首《孤屿》与温州江心屿没有关系。

在现有的资料中,最早把《孤屿》改名为《题谢公游孤屿》,并收入其中的文献应是明代王光蕴版的《江心志》。虽然无法明确究竟是何人误导,但至少在四百年以前,在温州已经有了误读,认为韩愈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心屿。导致清代的释元奇和陈舜咨在为江心屿编撰志书时,都将《题谢公游孤屿》这首诗收入其中。 

韩愈曾为温州刺史路应写过“神道碑”

韩愈满腹经纶,仕途却很曲折。贞元二年(786),18岁的韩愈到京师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了四次,才在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为了求官,又连续三次参加了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但都未中选。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受到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董晋赏识,出任汴州观察推官。董晋去世后,又依附于徐州刺史张建封门下。后到长安参加吏部铨选,于贞元十七年(801)秋末,被任命为国子四门博士,开始进入京师任职。

韩愈在宦海浮沉二十几年,屡遭贬谪,其中两次贬粤南下。一次是在贞元十九年(803)的冬天,韩愈写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得罪了当权派人物李实,被贬为阳山县令。另一次是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赴潮州途中创作出20多首诗,其中10余首与地点有关。有学者推测出他的赴潮路线:从长安启程,走西京至蓝田间驿道,复转蓝田、武关驿道;再向东南入邓州,南下过襄州;经荆州渡江,南下过岳、潭、衡、郴等州,然后越岭至韶州,最后由广州东行,抵达潮州。韩愈的这两次南下应该都没有经过温州。查阅韩愈的生平年表及温州的有关历史,都没有韩愈来过温州的记载。

但是,韩愈与温州并不是没有关联。韩愈有一篇《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纪念曾任温州刺史的路应,文中提到了路应在温州的功绩。

路应(748—811),字从众,唐贞元初年任温州刺史。路应抵达温州后,时常到各属县考察当地农田水利的情况。他发现当时的乐成(乐清)、横阳(平阳)两县水利荒废、河道淤积,极容易引发水灾。于是动员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堰,有效消除了水灾,使民众生命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路应在温州的任职时间不长,但他为温州所作的贡献,到清代还有人提起。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在诗集《船屯渔唱》中有诗云:

潮汐洪涛出海门,

石犀那复记潮痕。

界中堤岸权舆日,

重忆元和路使君。

王十朋崇韩学韩和韩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业界顶流,两宋的文人对他推崇备至,推韩、学韩之风在当时蔚然盛行。

温州南宋状元王十朋也是韩愈的迷弟,对韩愈的学习推崇,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经常在诗文中夸奖偶像韩愈,在他看来,韩愈的道德品行与文学修养都近乎完美。

次韵嘉叟读和韩诗

韩公生有唐,力欲拯颓挫。

文兴八代衰,学救诸子过。

佛老蔓中华,微公衽其左。

余事以诗鸣,语险鬼胆破。

答毛唐卿虞卿借昌黎集

韩子皇皇慕仁义,力排佛老回狂澜。

三百年来道益贵,太山北斗世仰观。

古代文人追星,除了把偶像写进自己的诗里,作文写诗也尽力模仿学习。王十朋不仅学韩诗,还和韩诗。在《王十朋全集》中有其 “和韩诗”一卷,共17题28首。他在诗中说:“未终三百篇,正坐短檠课。”注:“韩古律诗共三百余篇,初妄意欲尽和之,以方作举业,遂止。”若不是因为应举,他甚至想将韩愈的三百篇古律诗一一和上。

韩愈有一首给柳宗元的《答柳柳州食虾蟆》诗。柳柳州即柳宗元(773-819),“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当时的柳州百姓喜食蛇、蛤,柳宗元到任后也试着去吃。但他觉得口感怪异,于是写了一首《食虾蟆》,寄给好友韩愈。此时的韩愈,正在潮州任职,潮州也有一些在他看来是奇奇怪怪的海产。两位中原来的文豪,自然是吃不惯沿海地区的海鲜水产。收到柳宗元的来信后,韩愈写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虾蟆》寄回。

答柳柳州食虾蟆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

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在王十朋的家乡,乡民有吃蛙的喜好,但蛙类是守护庄稼的能手。王十朋便写了一首《和韩答柳柳州食虾蟆》,以此劝告众人善待动物、善待自然。

和韩答柳柳州食虾蟆

虫鱼千万族,一一异状貌。

飞潜同一性,巨细何必校。

彼微水中蛙,四足伛而疱。

自从蝌蚪初,生育在泥淖。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韩愈这首诗真是为江心屿写的吗?

记者 连佳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