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构”和温州新闻
今年11月8日,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温州公布了第二届超构奖,9名新闻工作者获表彰。
赵超构,笔名林放,温州新闻界“泰斗级”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项。
在长达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挥动如椽之笔,为民立言、摇旗呐喊,留下400万字的万余篇新闻性杂文。“林放式”杂文更是被誉为“达到了中国报纸上艺术性短文、评论的新高峰”。
1980年6月,他在应《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之约而写的《望乡之情》中写道:我的乱读书、读杂书、跑书店的习惯和乐趣,还是在温州养成的…免于死读书,香花毒草都接触过,多少有点免疫力,经常地思考探索,不至于轻信一家之言。这对于我后来走上新闻工作的道路未始没有帮助……
9位新闻工作者获得第二届温州超构奖。
(一)
1910年,赵超构出生于温州文成县大峃镇。在温州求学的五年,是他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关键期,他和许多同学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唤起了强烈的爱国心。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学着走邹韬奋的路子,从南京《朝报》开始,走上了一条言论报国的道路。
赵超构故里的超构文化园
1944年,他的一组13万字的新闻通讯《延安一月》轰动一时。当年,34岁的赵超构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延安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参观、考察,而后站在《新民报》“国民的公证观点”,“忠实地介绍和自由的批评”立场上,仔细观察、体验,大胆议论,为读者带来了一个真实的边区,真实的延安,真实的毛泽东。这在当时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封锁,用事实驳斥了反动派对共产党和解放区的攻击与诬蔑。
该长篇新闻通讯,于7月30日、8月3日起分别在重庆、成都两地《新民报》陆续刊载,立即引起轰动性的新闻效应,在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11月,报刊连载一结束,编辑部马上结集出版。毛泽东读后说“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周恩来称之为“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
赵超构终其一生为历史证明,为真话进言,为进步着力,为民生呐喊的孜孜追求在《延安一月》一书中显露无遗。
(二)
赵超构,无疑是温州新闻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当我们拉长视角,放眼更长远的历史,温州新闻史上群星荟萃,他们闪耀的精神光芒,烛照着当下和未来。
与赵超构齐名的人物之一,民国时期新闻界巨子、中国新闻教育的领军人物马星野,是温州平阳人。作为中国政府派遣出国学新闻的第一人,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后,为我国引进从来没有的新闻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新闻事业管理理念,培养出大批的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一生中有近六十年从事新闻教育和实践,尝试建立新闻专业主义。1984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他“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章”。
温州还走出过汪汉溪、朱镜宙等知名报人。如汪汉溪任上海《新闻报》总经理期间,提出“新闻快速、纸张洁白;校对精良、编排醒目”的办报口号。在他的经营下《新闻报》成为全国企业化经营最成功的报纸之一。朱镜宙则先后主办《天钟报》,任《天声报》主笔,曾与著名报人张季鸾等人在上海创办《民信报》,并任新加坡《国民日报》总编辑。
以笔为枪,为民族生死而战;激浊扬清,为社会进步而歌。记录历史,推动发展,为民发声,光荣而特殊的使命,永久地镌刻在新闻事业的基因中。
(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温州新闻事业赓续前行,蓬勃发展。
1947年5月1日,《温州日报》前身《浙南周报》从瑞安小方山一座民舍出发,“一担编辑部,笔枪七八支”、600来份手刻油印小报,照亮了黑暗中人们探索前进的革命之路。
《浙南周报》及括苍版报头。
从小方山走来的一代又一代温州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年华、热情和智慧,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记者的伟大,在于参与历史。
为改革立言放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面临“姓资姓社”的重要历史关口,党的新闻工作者大胆发声、冲破禁锢;“温州模式”异军突起时,率先发声、引领思潮;金融改革发轫时,冷静发声、叩问前路。
为伟业凝心聚力。从历年全国两会到党的代表大会,从G20杭州峰会,到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每逢大事发重音。新征程上,新闻人继续深入乡村叩问,把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写入前行的脚印。
为历史铭记闪亮。“温州模式”标志性人物叶文贵、王均瑶、南存辉……典型人物李学生、兰小草……笔下有千钧之力,为温州大地矗立起精神丰碑。
为人民守望公平。以舆论监督担负起记者的社会责任,通过持续的调查追问,引发讨论和深思,为最终解决问题发端。
为发展凝聚精神。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抗台救灾的勠力同心,经济发展爬坡过坎,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在每一个重要时刻,新闻记者用笔墨凝聚精神、鼓舞前行。
和着发展的脉搏,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铁军”,始终召之能战,战之能胜。
1948年,游击战争时期《浙南周报》部分同志留影。
(四)
新闻与时代同行。
面对当下媒体发展环境的深刻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就是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从而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竞争力。说到底,是要更加适应群众,生产更多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拥抱“云”时代,温州从“融”而行。报纸、广电等传统主流媒体加速开启深度融合进程,向着新型主流媒体进发。整体性重构内容生产模式,健全多端分发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坚持用创新赢得发展的主动,全力推进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分众化互动、大众化表达。
新闻队伍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秉持人民情怀,用笔尖和镜头,追逐时代的光与热,追逐社会的真挚与温暖,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改变的是新闻传播方式,但新闻从未走远。每一个新闻人心中的那份滚烫的热爱、燃烧的理想,不曾改变。
来源:温州宣传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山姆会员超市将落地温州 外贸企业来温参展可申领补助
社会11-08
-
“赶集”,成为温州市民休闲新选择
社会11-08
-
群英党代表工作室揭牌启用
社会11-08
-
温州公共场所空调温度将实行远程遥控
社会11-08
-
本周晴多雨少 气温略有回升但早晚温差增大
社会11-08
-
龙港八大场馆集体开馆 全民点亮文化灯塔
社会11-08
-
南大毕业的IT男回乡 教农民直播网销农产品
社会11-08
-
郑光雨:让温州也出现像缙云烧饼这样的爆款
社会11-08
-
温州中小学生武术套路积分赛计划每季举办
科教文体11-08
-
一把刻刀展示温州历史印记 木雕《永嘉学派》让古圣先贤“齐聚”
社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