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如果郑振铎也有“朋友圈”

如果郑振铎也有“朋友圈”

温州宣传 2023-02-24 10:53:06

  郑振铎,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他的作品《海燕》曾入选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但很多人或许不清楚,他出生在温州,喝着瓯江水长大,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近日,郑振铎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温州市鹿城区沧河巷郑振铎纪念馆举行。这是全国首个郑振铎研究会,饱含了温州人民对郑振铎先生的深切怀念。

青年时期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杰出组织者与领导者,堪称二十世纪“全才大师”。

  郑振铎的一生精力充沛、热情横溢,交友广泛。1958年,他意外遭遇空难,像流星般消逝,但他的影响力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是出生在温州的福建人”,郑振铎在一篇自白中写道。在瓯江畔长大,在温州城区接受教育。他的求学轨迹覆盖了至今温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学校。郑振铎在位于三官殿巷的永嘉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场路小学)读书,1911年考取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今温二中)。后来转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就读。1917年,他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离温求学。

就读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时与同学合影。右一郑振铎

  1919年,郑振铎在北京积极投身五四学生运动,编辑刊物、创办社团。1919年暑假,他回到温州,与姜琦、陈仲陶、周守良、马孟容等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他参与创办《救国讲演周刊》《新学报》,为温州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温州博物馆藏有《永嘉新学会会员录》,其中有“郑振铎,住永嘉沧河巷”的记录。

《新学报》第二号 温州市图书馆藏

《救国讲演周刊》第二期 温州市图书馆藏

  郑振铎离开温州后,曾经好几次写了散文和小诗,怀念温州好友和景物及自己的童年生活。家中来了温州旧友,郑振铎也会用温州话与之交谈。

  

  在现代中国文化界,郑振铎可谓是一位枢纽式的人物。有人说,这与他热情正直、精力弥满而富于组织力的性格亦相关联。他尊重贤望,也扶助新人,交友亦十分广阔,身边活跃着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

  @叶圣陶:“论交卅载如兄弟”

  郑振铎蒙难一周年之际,叶圣陶写下了《振铎老友周年祭》,诗中写道“论交卅载如兄弟,死别经年何日忘”。叶圣陶和郑振铎是事业道路上的挚友,三十年来交情甚笃。叶圣陶的第一本书是由郑振铎编辑出版的。两人共同参与创办了文学研究会,致力于新文学事业。

1949年的郑振铎(左)与叶圣陶 郑振铎嫡曾孙郑炜昊供图

  1922年,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创办《儿童世界》杂志,叶圣陶应邀开始童话创作,引起了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叶圣陶说过:“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

  叶圣陶的日记里记录了多处和郑振铎同赴饭局、开怀畅饮,席散之后,同路步月的惬意生活。郑振铎的五十岁生日、银婚纪念日,叶圣陶均到场祝贺。郑振铎还喜欢在家中组局。虽然住处狭小,但朋友们品尝郑老夫人做的佳肴,欣赏郑振铎新得的古物,欢笑满座。这样的“高端局”,可谓“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曾有许多文化名家赴宴。

  @冰心:“有振铎先生在,大家都感到很愉快”

  郑振铎蒙难20年后,冰心仍记得从巴金处听闻噩耗时的难过。冰心回忆,除了同学,郑振铎恐怕是她认识最早的文艺界朋友。那时,她还是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的一年级学生。1931年秋季,郑振铎到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后,他们真正地熟悉起来。郑振铎的交游十分广泛,常给新人冰心介绍朋友,比如说老舍先生。那几年,冰心身体不好,常常卧病,郑振铎就借书给她看。“振铎在中国旧小说的阅读方面,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有振铎先生在,大家都感到很愉快。”1935年,冰心再度赴美,郑振铎特意在上海为她饯行。那次席上,冰心初次尝到了郑振铎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也初次见到了闻名而未见面的茅盾。

  @丰子恺:郑振铎促成“子恺漫画”的诞生

  丰子恺正式发表的第一幅画叫《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当时尚没有漫画的提法。郑振铎一眼便被它所吸引,欢喜得不得了。“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图源网络

  后来郑振铎就托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用于新创办的《文学周报》做插图。编者代为定名曰:子恺漫画,这也是现代意义上“漫画”一词被使用。

  直至后来,郑振铎一力促成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的出版。1925年文学周报社出版的《子恺漫画》,收画60幅。丰子恺早期的代表作《买粽子》《花生米不满足》悉数收入。本书也为中国第一本漫画集。自此丰子恺的漫画渐为大众所知悉,他的画集也是不断涌现。

  

  去国离乡的那一年,郑振铎不到30岁。只身漂泊旅欧,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他创作了思乡的《海燕》。

  “它们果然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先生泛起的乡愁,吟咏出了传诵至今的散文。

  @夏鼐:“他的诚挚和直爽,是心灵的反映

  1922年,当夏鼐还是小学生时,他便因为读《儿童世界》而知道郑振铎的名字。

  但这两位温州走出的名家真正的相识是在工作之后。1947年3月18日,在南京鸡鸣寺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郑振铎来为他所编的中国历史图谱搜集资料。在此工作的夏鼐领着他参观考古组的古物标本。郑振铎对那些精美的古物,常常喜悦得赞不绝口,“好极了,美极了!”虽是初次交谈,夏鼐立即被他的热情和坦率所吸引了。“他的诚挚和直爽,是他的心灵的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几次从北京写信给夏鼐,催促他北上到考古研究所工作。他写信告诉夏鼐,“弟生平不惯做行政事,但今日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民族,也不能不努力地做些事。”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公务颇多,但对考古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1950年冬天,夏鼐在河南辉县做发掘工作时,收到了郑振铎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老想念着帐幕里的生活……”他还畅想带点年礼,和大家一同在考古发掘队,痛快地过个新年,可惜一时还走不开。遗憾的是,这个心愿最终也没有机会“如愿”了。

夏鼐 图源网络

  @夏承焘:“梦路还应绕永嘉

  1978年,在《减兰·题西谛学兄纪念册》一词中,夏承焘写道:“峥嵘头角,犹记儿时初放学。池塘飞霞,梦路还应绕永嘉。百编名世,十载京华携手地,杰阁秋晴,遥指层霄是去程。”

夏承焘题词 现存温州博物馆

  夏承焘和郑振铎是永嘉第一高等小学的同学。高觉敷也是他们的同学。据夏承焘回忆,儿时的他常拉郑振铎去池塘边捞蝌蚪,或是去坟堆里逮蟋蟀。

  诗中,夏承焘回忆了两人七八岁时在故乡温州的求学时光,共同师从黄小泉。晚年的他“犹记儿时初放学”,池塘飞霞都是温州人熟悉的地名。那句“梦路还应绕永嘉”,也成为讲述郑振铎与温州时最常引用的诗句。

  @黄小泉:真正的启蒙先生

  郑振铎在温州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黄小泉。郑振铎最爱听黄先生的国文课。他在《记黄小泉先生》一文中写道:“我永远不能忘记了黄小泉老师,他是那样的和蔼、忠厚、热心、善诱。受过他教诲的学生们没有一个能够忘记他……”

  黄小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没有疾言厉色的责备。他对破衣烂衫的郑振铎,从不轻视,相反格外爱护。

  黄小泉原是科举出身,却努力学习新式教育。国文本是难教的科目,他却教出了新意。高小毕业后,郑振铎预备考中学。他在一所庙宇里补习功课,教员便是黄小泉。在那时候,郑振铎的国文成绩进步飞快,他开始学习写作文,日渐养成爱读书的癖性。

  郑振铎在文中写道,“假如我对文章有什么一得之见的话,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真正的指导者。”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朋友圈”曾经闪耀了那个时代。

  2015年10月18日,郑振铎纪念馆正式开馆。郑振铎嫡孙郑源近年来也多次到访温州,这次研究会成立,郑源携妻儿到场祝贺。逢温州纪念近现代的文化盛事,郑源会和朱自清、丰子恺等名家后人一道受邀访温,延续父辈的情谊。

  郑振铎留给温州的故事,今天仍在续写……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郑振铎研究会提供

  资料综合《梦路还应绕永嘉——郑振铎与温州》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如果郑振铎也有“朋友圈”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