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千万人口城市 委员们表示温州该这样发力
温州网讯 2022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近日出炉。截至2022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967.9万人,居全省第二。按过去几年的人口增长态势,温州跻身全国“千万人口城市”近在咫尺。早在2020年9月,我市就印发了《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
不过,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放缓也是不争的事实,2022年温州市人口自然增长为“零增长”。接下来温州向“千万人口城市”冲刺,势必需要开辟一条城市人口增长的新路径。
“抢”人
到2025年要引入高校毕业生60万人
曾是我省第一人口大市的温州市,在2010年常住人口已突破900万人。过去10余年,温州市的常住人口保持稳步增长, 2022年,上升至967.9万人,当年新增人口3.4万人,新增人口在全省名列第四,占全省增量的9.2%,较2021年上升0.5个百分点。
细究温州市2022年新增人口的结构发现,新增的3.4万人主要是从国内外其他地方“迁徒”来温州的。国内外其他地方的人为何要来温州?显而易见的是,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民营经济发达,不仅有鞋服、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近几年又在全力推进新能源、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国内外英才到温州就业、创业和生活。
对于当前温州人口的净流入,并不是件易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之一的温州,在沪杭等大型城市的“虹吸”下,过去十多年曾一度出现人口持续净流出的情况。但是,近几年我市优化“零门槛”落户政策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与措施,招才引智,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去年出台的《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显示,到2025年我市要引入高校毕业生60万人。
“造”人
积极出台措施提升生育意愿
2022年,温州市人口自然增长“归零”,主要还是近三年我市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7.43‰降至2022年的6‰。
出生率的下降,意味着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下降。就此,我市出台一系列措施以提升生育意愿。如近日《温州市户籍人口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计划向一孩、二孩、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000元、2000元和3000元。
当然,不少年轻夫妇生了一孩后,再生二孩和三孩的意愿很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的幼儿托育难题突出,不仅幼儿托育成本高,而且“托育难”也日趋呈现。据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统计,目前我市有备案托育机构884家,总计托位数3.6万余个,难以满足当前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我市也想方设法解决,已连续三年将“新增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列入年度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今年就计划新增托位2900个,重塑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营造育儿友好环境。
其实,加强托育服务也是《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规划还计划通过落实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至2025年努力将总生育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回升至1.35。
同时,我市在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电子地图”,在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构建完善的育儿友好服务体系。
“留”人
完善设施和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引人不易,留人更难。
温州市要冲刺“千万人口城市”,也要全力做好“留”人这一关。只要一个城市宜居,那么从全国各地来创业、就业的人们也愿意将这个城市选为“第二故乡”。
这几年,我市通过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升温州城的宜居度。在人居环境建设上,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场硬仗,市域绿道全城铺设,城市面貌实现精彩蝶变;在公共服务配套上,重点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服务。
在打造宜居城市中,温州跟其他城市不同的一点是,近几年我市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全国首创的24小时城市书房已在我市遍地开花,也成为人们日常阅读与学习的好去处;同时,百姓公益健身房、文化礼堂、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阵地成为温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同时,我市借助大量的全国性活动,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2023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等,宣传温州文化底蕴,让全国人民了解不一样的温州。
当前,温州已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同时也正向着着力打造更具活力、更有内涵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形象而努力。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共青团温州市委员会副书记 郑翔
从三个方面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温来温就业
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来看,高校毕业生实际留温率还不高,一些毕业生在留温工作几年后,又会选择到上海、杭州等城市就业。近几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实施大学生留温就业“510”计划,高校毕业生留温率有所改善,留温来温就业人数正在逐步增加。
针对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留温来温就业意愿的问题,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青年生活品质。探索青年社区、青年公寓建设,保障青年群体短期居住需求;挖掘青年最感兴趣的消费模式,整合品牌商家、商业中心,举办“青春生活季”等活动,培育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青年消费新业态。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岗位供给匹配性。聚焦温籍高校学生比较集中的专业,与企业招引的方向统筹考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针对高新技术、IT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要进一步挖掘就业岗位资源,通过专场招聘会,提升相关领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再次,进一步加大对在外温籍学生的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建立在外温籍学生“数据库”等措施,以及借助在外温籍学子联盟等组织,采取线上推送、线下宣讲等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对在外温籍高校毕业生展开回乡就业与创业的相应政策宣传,推动在外温籍毕业生回乡就业。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会常委 叶辑松
鼓励生育要做好这四方面保障
当前,全国各个城市在“抢人”的同时,也在出台不同的鼓励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自然增长放缓的现象。
深究我市人口自然增长“归零”的因素,主要是育龄妇女减少、新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下降等方面。那么,当前我市应该如何去鼓励生育?建议应从四方面做好保障,提升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
一是倡“婚”。倡导传统家庭婚育观念和简约婚礼,转变晚婚晚育理念,为单身青年当“月老”搭鹊桥,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避免因彩礼、婚礼、住房等问题而导致的“结不起婚”。探索对结婚对象予以购房补助、政府租赁房屋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为结婚青年提供过渡婚房。
二是促“生”。开通人口生育的产前检查、生产绿色通道,探索缴纳三年以上社保生育免费和生育保险;对在温出生的新生儿“零门槛”落户;落实宝妈“国家规定假期九十八天+生育奖励假”的待遇,探索男性护理假、育儿假制度,形成支持、鼓励家庭共同养育的良好氛围;对育儿家庭的住房提供进一步政策支持。
三是保“育”。提高托育服务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加大建设普惠性公立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力度,实行托幼一体化;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儿童托管中心”,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儿照护服务。
四是助“学”。加强优质学校布局,争取更多孩子就近就读,同时为二胎、三胎家庭提供就近就读优质学校的政策倾斜;在温州出生的孩子均应得到本地九年义务教育,尽可能地培养成新一代温州人,避免务工人员将孩子送回老家,使之成为留守儿童。
市政协委员、百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 陈琛煜
人才引进要全力发挥我市政策之力
过去五年,我市的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引育各类人才22.4万人,其中不少是高层次人才,包括全职院士和“鲲鹏人才”等。
作为一家企业研发部的经理,我认为,我市在招引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实用型”人才关注少、招引方式单一及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接下来,我市要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招引能力。
首先,要细化人才政策,突出精准性。我市在重视重点院校毕业生招引的同时,也要重视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包括大学生和蓝领。目前,我市将这两类人才压缩在人才分类名录的E、F类中,支持政策尚不够细化,建议对这两类人才进行更细致地分类,并设计出台更切合实际的针对性政策,以更符合温州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鼓励“引才引智”方式多元化。在鼓励企业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给予企业一定的人才评定自主权。当前,我市应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加强与顶尖人才开展智力合作,达到引“智”目的;同时,为避免蓝领人才的流失,出台蓝领人才政策时,应将部分评定自主权下放给企业,以便更多优秀蓝领人才享受到我市人才政策。
再次,要加强创新意识,多举措助力引才留才。针对高层次人才来温后可能存在高薪难的问题,我市可以探索建立人才成果分享模式,让高层次人才来温出成果后,也能分享到成果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要对这部分人才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或税收优惠等。另外,我市还应建立“明星企业推荐名录”,在招引人才中重点推荐,让高层次人才感受到温州企业发展有很大的空间与前景。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抢”人“造”人“留”人
冲刺千万人口城市,温州该这样发力
记者 郑俊杰 朱斌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利好消息!温州医保异地就医可直接刷码结算,不用垫资、报销了!
社会03-12
-
当植树节遇上人才日
社会03-12
-
图个明白|温州到底有多少绿?
社会03-12
-
老人网购踩过的“坑”!赶紧收藏转发给爸妈
社会03-12
-
@温州人:冷空气来了,温差大注意保暖
社会03-12
-
烟花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西安交大“少年班”准学员这样回答
社会03-12
-
瑞安成功救治一例罕见难治性血液病
社会03-12
-
笔意天真!温州少儿书法展开幕
温州03-12
-
你如果有拿手菜,就来温州这个厨艺大赛比比!
社会03-12
-
“踏青经济”火热,温州人玩得有多精致
社会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