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凭什么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凭什么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温州网 2023-03-29 08:35:53

  温州网讯 朔门古港遗址凭什么能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港遗址所蕴藏的四大独特价值是其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价值一

  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双重意义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重现宋元时期温州港繁华景象。温州古城位于江海交汇的瓯江下游港湾,城址1700年未变。宋杨蟠曾赞叹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生动勾勒出宋元时期温州港的宏阔场景,重现了“温州外滩”的繁华景象,凸显了温州古城港、城一体的规划特色,也使本次发掘兼具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的双重意义。

  价值二

  “海丝”重要节点城市关键物证

  古港遗址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南宋至明朝中期,龙泉瓷在外销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之前我国推出的第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温州凭借其发舶港口地位以及江海中转节点,成为龙泉瓷外销的主要集散地和起点港。本次发掘的码头遗迹群及海量瓷片堆积提供了关键物证。

  价值三

  填补了海丝申遗体系关键缺环

  古港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世界106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的江心屿双塔与古港隔江呼应;宋代温州大型造船场紧邻古港西边的郭公山麓;东首海坛山建有海神庙、杨府庙(地方海神)、平水王庙。朔门古港集齐各大要素,遗迹全、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堪称国内仅有、世界罕见,填补了海丝申遗体系港口类遗产的关键缺环,发挥典型样本的支撑性作用,在人类航海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

  价值四

  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内涵

  古港遗址承载着独特的海洋文化信息,蕴含着先贤们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内涵。多山滨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工商业经济,培育了温州的海洋意识和重商文化。受此熏染,古代温州在海丝方面涌现一批著名人物,如周去非、周达光、杨景衡等。特别是南宋以叶适(墓址在海坛山南麓)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突破传统农耕文明重本抑末思想的束缚,主张“义利并举”,通商惠工,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在思想领域的重大贡献,影响深远。

  遗址还原

  码头、沉船、栈道、龙泉窑……温州古港在宋元时期到底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古港遗址还原版本来了。

  1号沉船,保存有龙骨及6个舱段,底部发现大观通宝铜钱1枚。船舱为多层板,采用鱼鳞式搭接技术,并用铁钉加固。推测整船长度约20米。初步判断这是一艘南宋早期的福船。据沉船结构专家初步观察,该船与泉州湾宋船、华光礁1号、南海1号船形相似,但有独特之处。

  元代房址疑似元代浴所,布局独特,推测为更衣室和沐浴室成组搭配而成。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与海外商人生活习惯有关,该处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古港商贸区的文化内涵。

  木栈道遗迹,年代为北宋时期,南北向残存七组桩基,等距排列,总长度近20米。据元人碑记,古城北门外正对枕江亭,而接待官员或外国使节的候馆也就在亭旁。该木栈道从位置与工艺上看,应当是连接早年枕江亭的通道,由此亦可推测,栈道旁的干栏式建筑群很可能正是北宋以来的候馆所在。

  古港遗址大事记

  2021年 10月27日

  温州文保部门进场,开始勘探、发掘工作

  2022年 2月24日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千年商港、幸福温州”

  2022年 3月3日

  发现首座地下码头遗址

  2022年 4月23日

  省、市考古所召开中期成果汇报视频会议,认为该港口遗址国内罕见,意义重大

  2022年 5月18日

  省文物局组织省级专家现场评估,建议进行整体原址保护

  2022年 6月

  保护温州宋元码头写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

  2022年 7月9日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率国家遗产保护、水下考古、瓷器专家一行来温调研

  2022年 9月28日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重大发现

  2022年 11月4日至6日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把脉遗址发掘意义和价值

  2023年 2月27日

  朔门古港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最新成果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昨接受采访时说——

  瓮城外侧发掘已有完善成果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摘得中国考古“奥斯卡”,温州考古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昨天傍晚,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在北京的机场等候回温航班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候机的时候,刘团徽的电话微信频频响个不停,他一一回复,话语中透露着兴奋与欣喜。省内外的媒体记者都找他采访,因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在获得考古“奥斯卡”之后彻底“出圈”了。他说,作为温州考古队的一员,他成就感十足。

  刘团徽说,之所以马不停蹄赶回温州,因为后续还有许多与朔门古港遗址有关的工作需要推进,例如组织考古队员去各地考察学习,寻找对遗址建设和保护最有利的方案。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瓮城外侧的道路、排水系统以及房屋建筑基址已有了完善的发掘成果。

  上月下旬,刘团徽等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员接到一个重磅消息,他们将要前往北京参加一场国内考古界“天花板”级别的评选会,在评选会上要把他们的考古发掘做一场演讲汇报。于是,该所所长梁岩华以及刘团徽等人,开始着手整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临近汇报前的两周,梁岩华、刘团徽等人都忙到凌晨四五点。“汇报的PPT我们反复修改,准备了一个多月,在我电脑里就有17个版本。”刘团徽这样说。温都记者 金晖

  幕后故事

  千年“遗珠”是怎么发掘的

  持手锄、卷尺,穿梭于田间地头、工地墓穴,手上、衣服上往往沾满泥巴,这是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问世,让这个冷门职业进入人们的视野。昨天,记者走近寻找历史“遗珠”的考古工作者,了解千年码头发掘的幕后故事。

  一柄手锄挖出大量龙泉窑瓷片

  从一方土堆中爬上来,拍了拍手上的土灰,几个老茧若隐若现,黝黑的额头上有几道皱纹。他是90后,名叫陈蓬蓬,苍南人,温州市文物考古所助理馆员,是此次参与朔门古港遗址发掘的中坚力量。

  前年10月,朔门古港遗址被发现。陈蓬蓬作为考古队的一员,一头扎进了考古现场,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便是他日常办公和休憩的地方。简易棚里,有一张躺椅、一张桌子,一柄手锄、一堆作图工具。陈蓬蓬说:“我们的工具和工地工人们用的差不多,手锄用来挖泥土,采集瓷器碎片,其他工具还有皮尺、水平仪、画笔等。”

  一柄普通手锄可以挖出千年“遗珠”。前年10月,陈蓬蓬和其他考古队员就在遗址上挖出了“宝贝”——大量的龙泉窑瓷片。陈蓬蓬等人也开启了一年多的古港遗址发掘工作,现场发现的北宋斜坡式码头、南宋台阶式码头、宋代沉船、栈道、瓷片堆积等遗迹,都是他们的工作收获。

  一年逾300天在野外发掘

  “做考古工作有趣吗?”“有没有《盗墓笔记》里那种惊险的场面?”朋友们经常这样问陈蓬蓬。陈蓬蓬说,考古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曲折、惊险,而是枯燥、艰辛的。

  “几乎没有一天休息,周末也要在遗址工作,上一代考古人的烦恼是因工作忙碌疏忽了家庭,我们这代考古人的烦恼是找对象难。”陈蓬蓬说,入职以来,每年在野外发掘的时间超过300天。“还好几年前趁放假去相亲,女方也对考古感兴趣,聊天不觉得‘闷’,互相产生了好感。”陈蓬蓬说,女朋友非常体谅他忙碌的工作。

  陈蓬蓬说,走近时隔千年的遗址,触碰来自古代的瓷瓦玉簪,每一次触碰,都能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工作久了,他练就“一眼断土”的技能,可以通过泥土的颜色和质地分辨不同的遗迹。普通人看石头只是石头,考古工作者能通过石头,判断它所在的地方是否有历史考究价值。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朔门古港遗址凭什么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 叶锋  金晖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