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如何让文学奖不负期待?

温州,如何让文学奖不负期待?

温州网 2023-05-08 08:28:00

  温州网讯 今年适逢林斤澜先生100周年诞辰。昨天,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揭晓。这一奖项,让林老在身后仍贡献于中国短篇小说发展,得以延续。

  与温州有关的文学奖,不在少数: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琦君散文奖、刘伯温诗歌奖、谢灵运诗歌(双年)奖,在温州创立,冠以温州籍或与温州渊源深厚的名人之名;以当地历史上文化地标命名的罗峰奖诞生在温州龙湾;金骆驼奖选择“寓言重镇”温州永久落户……这些文学奖落地温州,彰显一种文学基因的传承,佐证一座城市人文积淀的厚度。

  这些文学奖如何形成集聚,这些“文化IP”又是怎样被擦亮?如何让这些文学奖在全国文坛及读者中建立持久的声望?而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关乎温州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

  温州孕育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奖,要从林斤澜说起。

  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林斤澜,以短篇小说“十年十癔”系列和“矮凳桥风情”系列为代表作,曾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2007年获“北京作家终身成就奖”。

  林斤澜是个地道的温州人。他出生在温州鹿城区百里坊,爱吃温州猪脏粉,每次回乡都要去八字桥的大榕树下走走,常指着榕树对友人说:“那棵榕树,还好兮!”他不仅一辈子能讲一口地道的温州话,还是第一个用温州话写小说的作家。

  为致敬林斤澜、表彰当代汉语短篇小说的卓越成就,2012年6月,《人民文学》杂志社、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林斤澜短篇小说奖”。

  2018年12月,第四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诺奖”得主莫言赶到温州领取“林奖”,拿到奖杯时他流露感怀之情,坦言自己十分珍视这个以林老的名字命名的奖项。莫言还说,林斤澜先生的短篇小说语言独到、文学意义深刻,是中国文学中的灿烂瑰宝,为新一代的写作者起到了榜样作用。

  “林奖”设立的同一时间,刘基故里温州文成也已酝酿刘伯温诗歌奖多时。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后异致”,为文学史上“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2012年开始,文成县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合办中国刘伯温诗歌奖,迄今已举办五届,每一届除了征稿、评奖之外,同时邀请来自全国的知名诗人助力盛会,采风、主题论坛、颁奖典礼、朗诵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文旅融合,让伯温故里浙江文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水涨船高:2018年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2020年获评国家5A风景名胜区。

  2016年,“童年圣手”琦君的出生地温州瓯海与《十月》杂志携手,共同设立琦君散文奖,奖掖海内外优秀散文。该奖迄今已举办六届,成为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也以文学的方式,完成了琦君落叶归根的遗愿。

  此后,又有多个文学奖诞生或落户在温州:

  2016年,龙湾以当地历史上文化地标“罗峰书院”之名设立“罗峰奖”,结合奖项同步创办“突出现实元素为背景,注重个人体验和现实观察”的全国非虚构散文大赛。

  2019年,随着瓯海启动打造以中国寓言文学馆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文旅项目,中国寓言文学“金骆驼奖”宣布永久落户温州,寄望“寓言大市”能够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寓言的发展。

  2022年,以永嘉郡守、诗人谢灵运命名的谢灵运诗歌(双年)奖诞生,重点奖掖优秀山水诗作……

  伴随文学奖的设立,一个个温州文化IP也被擦亮。

  二

  拥有众多文学奖的温州,文学实力怎么样?

  莫言曾说:“我对温州作家是敬仰的,也是在暗中较劲的。”

  可见,温州作家群体的“厉害”。

  上世纪80年代,温州齐齐涌现一批活跃于海内外文坛的作家,程绍国、哲贵、马叙、东君佳作频出,获誉“五虎将”,从温州走出的张翎、陈河、钟求是、吴玄等同时间闪耀文坛,形成“文学的温州现象”。

  这种现象,引起国内文学界强烈关注。人们好奇,“数钱的手怎么也擅长写作呢”?

  事实上,文脉深厚的温州,一直是个盛产作家、文人的地方。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到“永嘉四灵”的徐照、翁卷、徐玑、赵师秀,再到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还有朴学大师孙怡让、词学宗师夏承焘……这些文杰才俊都是在瓯越水土上成就美名。所以,当代温州能够涌现一支数量与质量齐备的“文学温军”,并不稀奇。

  温州作家的作品,以“实、新、韵”而著称,是公认的特色鲜明。这又是为何?

  有人认为,温州地理上的边缘性造就的“保守”与生存洗练的务实开放性格,形成温州人精神内涵的“两面”,也成就了温州作家别样的写作。

  地处东南一隅,远离中原,山水阻隔,让温州保留下自成一格的语言体系,而方言的思维增加了温州作家作品的地域气息和文化韵味。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说:“他们在自己的‘山缝’里生长,自成一体,语言也在自我封闭中成熟,温州作家的语言、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作家也就有了不同。”

  作为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温州“向外走”的现象突出,千锤百炼中磨砺出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更开阔了温州人的视野。温州作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觉,即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学、文化营养,形成不同风格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与财富积淀,为温州作家累积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也让他们没有了生计之忧,与诸多以写作安身立命的作家区别开来,作品更注重自我声音的表达。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温州作家群体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特殊风景,其实是历史与现实深度撞击、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呈现。

  近年来,温州文学声势不减,成名作家保持强盛创作势头,年轻作家也成长迅猛。王手、程绍国、哲贵、东君、马叙、池凌云、慕白等在核心文学刊物发表了诸多作品,温州作家屡获“鲁迅”“郁达夫”“汪曾祺”等各大权威文学奖项青睐。值得一提的是,由浙江省作协牵头出版的“浙江小说10家丛书”,整套丛书共10册,其中5册为温籍作家作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温州作家的努力和实绩。

  文学奖在温州聚集,源于名人名家的名气,当下温州强劲的文学实力则提供了底气。

  三

  如何让文学奖不负名人之名?

  文学奖的核心是文学。

  文学奖有着作为文学伯乐开拓文学新场域的作用。如2013年英国的布克奖颁给了年仅28岁的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她的获奖长篇《发光体》因此销量倍增。有人说,如果按照国内一些文学奖的标准,此书大概率是无法获奖的。

  放眼全国,许多文学奖项陷于争议漩涡。其实,文学奖从来无惧争议,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连托尔斯泰也没有得过“诺奖”,说明“诺奖”也有遗珠之憾。问题在于,现今国内一些文学奖项的评奖机制逐渐变质,出现“论资领奖”“按职领奖”,甚至私相授受、暗箱操作的状况,丧失了文学奖的本来意义。

  主办方要做的,是谨记时间是作品的试金石。我们的文学奖评选,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评奖机制,不妨借鉴郁达夫小说奖的“实名投票、评语公开”;还要宽阔视野,不限于体制内的推荐,不制约于身份社会的影响;此外,还应避免评奖标准千篇一律,丧失特色。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设立文学奖的目的——把真正反映时代、振奋人心,甚至是振聋发聩的文学作品带到读者面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准、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设立文学奖,擦亮名人IP,目的还在于带动地域发展。

  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设立后,融合“温州文学周”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扩大影响。此次,陈世旭、叶兆言、南翔、钟求是、冉正万等获奖作家与阎晶明、施战军、瞿弦和、刘庆邦、李红强等名家也将采风九山书会、东瓯王庙、墨池历史文化街区、仙岩及瓯海民间博物馆群等地,感受千年瓯风魅力。

  温州还有过许多有益尝试:邀请全国名家写温州,陈世旭、刘兆林、阿成、何立伟、裘山山、韩小蕙、张映勤等外地名家都曾与本土作家呼应,留下书写温州山水人文的华章;举办知名获奖作家与温州作家对话活动;举办看稿会,让名编辑来挖掘和推送温州作家……

  温州青年文学团体的能量也不容忽视。如市作协下属“坡度诗社”,坚持“一刊一节”,其“南方诗歌节”连续举办过九届,邀请过诗人舒婷等来温,打造了全国诗坛具有文化IP效应的地域文化节。

  眼下,瓯海还依托寓言文学资源优势,正打造集世界寓言文化展示、教育、游乐、度假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发项目。

  温州要继续把文学奖办好,坚持扩大影响、拓展阵地的做法,秉持对外交流原则,壮大温州文学方阵,使各种文学活动有声有色,持续擦亮并让温州文化IP发挥出集聚效应,促进温州文学和社会经济发展。

  让文学奖不负期待,构建“中国文学看温州”的新图景!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如何让文学奖不负期待?

  记者:程潇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