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百大镇馆之宝”,八件出自温州,你见过吗?

“百大镇馆之宝”,八件出自温州,你见过吗?

温州三十六坊 2023-05-27 10:48:29

  这几天,你是不是也被这些身边的“顶级宝贝”惊艳到?

  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结果近日出炉,温州有8件“国宝”上榜。另有两件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也都与温州有着特殊的缘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入选文物的“含宋量”很高。“百大镇馆之宝”中,宋代文物一共26件,温州占了6件。

  温州是两宋文化遗存的富集之地。今年3月底,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为国内外罕见,成功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之景,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重要见证,也是温州“千年商港”的实证。

  这次上榜数量庞大的“镇馆之宝”,历史跨度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类型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有瓷器、漆器、彩塑、版画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宋代文物见证了温州宋韵文化的气象繁盛,也是温州宋韵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巧夺天工的漆器、瓷器、木雕,见证着温州这座“百工之乡”能工巧匠们的智慧。

  今天,小编就让这些“顶级宝贝”为我们洗洗眼,带你走近这些国宝背后的温州故事。

  瓯地藏珍

  除了六件宋代国宝之外,温州入选的其他两件国宝,分别是西周乳丁雷纹青铜铙和东晋瓯窑青瓷牛形灯。前者代表着三千年前东瓯地区与中原的密切往来和古老文明,后者则显示出古代瓯人善做瓷器,早在晋代瓯窑手工艺者技艺已然令人惊叹。

  

  西周乳丁雷纹青铜铙(瓯海区博物馆)

  这件青铜铙是瓯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高47厘米,两边像是两片合并的瓦片,通身布满云雷纹,表面有乳丁状突起,每边三排,每排三个,两面一共36个。

  2003年,瓯海仙岩穗丰村杨府山附近的农民在平整土坡时,发现一座西周土墩墓。现场出土总共83件(组)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青铜器有61件(组),除了青铜铙外,还有一鼎、一簋,以及数十件戈、矛、剑、镞等青铜兵器。可见这个西周土墩墓的葬俗,是完全按照中原的礼乐制度而来的。

  鼎、簋、铙,是周代高等级墓葬祭祀礼器配置。铙,又叫小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最初用在军中传播号令。使用的时候,应该是插入木柄后用手举着,拿槌子击打发出声音。所以古人说的铙歌,就是指军歌。后来被作为祭祀礼乐器使用。

  三千年前偏远的瓯越蛮荒之地,为什么会发现一个严格遵照中原礼乐制度的贵族墓?考古专家猜测,瓯海杨府山这个土墩墓的主人身份,可能是一个与中原诸侯有着密切往来地方方国的管理者,也可能是一个从中原逃往南方的一个尚武的贵族。

  

  东晋瓯窑青瓷牛形灯盏(浙江省博物馆)

  东晋瓯窑青瓷牛形灯是国家一级文物,曾是温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1971年作为珍贵文物上调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这件牛形灯釉色白中泛青,且有细密的冰裂纹,牛的口鼻耳目惟妙惟肖,特别是双眼和口鼻采用了褐色点彩装饰,更是栩栩如生,代表了六朝时期“瓯窑”的最高水平,是浙博馆藏古代瓷器中的精品。

  牛形灯小巧玲珑,口径18.9厘米、高13.4厘米,可以轻轻松松地托在成年人的手掌之上。分为承盘、灯柱和把手三个部分:承盘存贮灯油;灯柱可插灯芯;弧形的把手从灯柱顶端向上昂扬,又稳稳地连结在承盘边缘,使之兼具稳重与轻逸之美。灯柱顶端塑造了一个牛头,而牛头的两侧又塑造出牛的四肢。更有趣的是,从外形上看,这头牛前腿叉腰,后腿好像在站“马步”,作拟人直立姿态,颇有气势。

  1956年,瑞安丽岙白门乡王宅村(今属瓯海)的东晋泰和四年(369)墓中,出土一件牛形灯,一同出土的还有一面精美的重列式神兽纹铜镜,镜背边缘有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的铭文。由此可见,出土牛形灯的东晋墓墓主应该是位较富有的士大夫。

  从汉代到北宋,古称东瓯的温州地区瓷业发达,地方特色鲜明,被称作“瓯窑”。除了牛形灯外,温州还发现过东晋瓯窑虎形灯座、狮形烛台等。晋代诗人杜毓的《荈赋》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一说。

  宋韵瓯风

  其余六件皆为宋代温州国宝。南宋陈谦《永宁编》中写道:“温居涂泥斥卤,土薄艰艺,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工。不宜粟麦而粳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无愧“百工之乡”之誉,从瓯窑瓷器到漆器,从彩塑到版画,无一不展示着温州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

  独具异域风情的瓯窑瓷器,也重现了千年商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北宋莲瓣纹瓜棱形铭文铜权(瑞安市博物馆)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从先秦到明清的铜权中,铭文最多的一枚。现藏于瑞安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

  1972年,这枚铜权在瑞安仙降新江垟坑村出土。当时,一位农民在田里挖出一个用青砖砌成的坑,其中有枚样子黑不溜秋,份量又非常重的铜权。

  从其身刻的铭文可确定,这是一枚北宋熙宁年间的铜权。铜权通高33厘米,重62.5公斤,刻有铭文168字。据铭文所载,这枚铜权铸造于熙宁十年(1077),重“壹佰斤”,实测重125斤。

  透过这枚铜权,可见中国古代度量衡变迁历史的“冰山一角”,也能够略见宋代温州经济的繁华画卷。

  这枚铜权的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古人称秤锤为砣或权,可以在秤杆上左右移动的秤锤叫游锤,用在等臂天平上的秤锤叫砝码。由这枚铜权可计算得出,宋代的每斤约为625克。从使用角度看,它应是一枚砝码。

  宋代温州经济繁荣,也就是熙宁十年这一年,温州商税全年收入达25391贯,超过已设市舶务的宁波(全年商税20220贯),比福建路的泉州城、广南东路的潮州都多。瑞安是温州重要商业中心,沿飞云江商埠众多,商船云集,贸易活动频繁;城内商肆林立、生意兴隆,一派繁盛景象。官府相继在沿海多地社里巡检司,管理对外贸易和税收。瑞安出土的这件北宋熙宁十年铜权,就是宋代当地经济繁荣的证明。

  

  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温州博物馆)

  这件执壶为北宋瓯窑青瓷精品,现藏于温州博物馆。

  1983年,温州西山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建筑工地上发现一件执壶。西山一带分布着唐宋时期瓯窑的代表性窑址群,曾出土大量瓷器。1995年,这件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执壶通高25.1厘米,胎质灰白,坚硬致密,由壶身、壶盖两部分组成。壶盖呈宝塔形,盖面绘褐彩纹。腹部纹饰特别,为褐彩蕨草纹。通体施淡灰绿色釉,匀净细腻、滋润光亮。

  执壶柄部模印缠枝花卉纹及“七何”二字。专家猜测,“七何”可能是制作这件执壶的工匠留下的,“七”应是他在家族中的排行。

  除了绚丽流畅的彩绘外,颇具古波斯金银器的造型特征也让这件执壶别具魅力。执壶的“异域风情”由何而来?它真的是瓯窑的杰作吗?

  从壶的胎质、釉色及彩绘特点看,应为北宋时期温州一带瓷窑所产。永嘉三江坦头五代至北宋窑址中,也出土过与该壶造型相似壶盖、壶口标本。专家猜测,北宋时期,温州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青瓷、漆器、丝绸和印刷品在海外贸易中占有较大比例。执壶的主人可能是来自中亚等国的商人,在温州定制了这款执壶。因此,它很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北宋套色版画《蚕母》(温州博物馆)

  温州博物馆这幅《蚕母》,是一件北宋元祐(至迟1093年)或稍早的套色版画,上有“蚕母”两字,被专家判定为现存最早反映蚕母形象的作品。

  蚕母作为艺术形象留传下来的为数不多。这幅《蚕母》局部残缺,但整体效果未受影响。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等图案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有直排“蚕母”二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晶莹内涵,容光照人。

  1994年,温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国安寺石塔内发现的破损严重的一批印本、释道画时,发现了这幅木刻套色版画《蚕母》。国安寺石塔位于龙湾区皇岙村五峰山麓,建于北宋元祐庚午至癸酉(1090-1093)间。《蚕母》藏于塔的第三层塔心方形石室内,同室内藏有北宋元祐辛未(1091年)碑记一方,由此可断定其为北宋元祐年间或稍早的印刷品。

  温州历来是桑蚕丝织业发达的地区。南朝刘宋年间,永嘉太守谢灵运在《种桑诗》中,描写了温州地区桑树如同一排排栅栏,从近郊一直延伸到旷远的田野的场景。同时期的《永嘉郡记》中称“永嘉有八辈蚕”,是世界上首次记载养蚕低温催青法,说明当时永嘉郡的养蚕技术相当先进。唐开元年间,温州丝绵已成为贡品。宋代温州的丝织和刺绣工艺都有很大发展,林景熙《州内河记》载:南宋嘉泰二年(1202),平阳县令汪季良浚州内河,“尔后茧丝相急,河渐壅不暇间。”漂丝时残留的茧丝使河流壅塞,足见平阳缫丝业之盛。宋时已有“机户”,是对机织作坊及家庭的专称,反映了当时温州丝绸业开始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发展。

  

  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浙江省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温州白象塔出土两尊北宋彩塑观音立像,体态优美、栩栩如生,是彩塑造像中的稀世珍宝,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们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市博物馆,是两馆的镇馆之宝。此次上榜的是浙江博物馆的这尊立像。

  白象塔原称白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第一次大修。上世纪60年代,因塔身倾斜严重、多处裂缝,无法加固维修,1965年2月,省市有关部门组成拆塔委员会,对白象塔进行逐层拆除。

  白象塔中共出土一千余件各类文物,数量之多、品质之精,在温州史无前例。其中出土的四十二身北宋彩塑造像,形态毕肖,敷彩描金,极具绚烂之美,展示了北宋温州匠人精湛高超的彩塑艺术。特别是两尊北宋彩塑观音立像,为白象塔出土众多彩塑中的精品。

  两尊北宋彩塑观音立像高60厘米,它们形制大体一致,保存完整,塑像神情静谧恬适,形体窈窕,衣装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散发返璞归真的美感。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彩塑以敦煌为代表,此后逐渐衰落。而白象塔的这批彩塑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彩塑的优秀发展脉络,也堪称北宋彩塑的巅峰之作。从它们身上,体现北宋时期温州彩塑艺术从天上步入人间、从宫廷走向市场,神像以民间妇女的姣好形象为泥塑原型,创造出更世俗化和美感的造像。从中也可看出当时温州彩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浙江省博物馆)

  在温州慧光塔发现的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和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是宋代漆器标志性器物,代表中国漆器最高水平,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历经千年,它的美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宋元时期,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漆器之类,独出永嘉……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其初精致之甚,奇彩异制,夺目光烜。” 

  1966年底至1967年初,附近农民在慧光塔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慧光塔又称仙岩塔,是圣寿禅寺(仙岩寺)的著名标志。仙岩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历代高僧辈出,宋真宗、宋神宗曾分别赐“圣寿禅寺”“昭德积庆禅院”额。

  文物部门整理发现,这批文物共69件,除3件为清康熙年间外,其余均属北宋庆历(1041)以前。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底部)

  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呈长方形,通体施紫色漆,堆漆描金,上镶嵌珍珠。函的四面中部工笔金绘人物画。舍利函底部有金书题记,显示其制作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十二月 ,由各施主舍钱造此函并在内供养品。

  这件舍利函堪称“宝函”,被发现时,内部装有金银瓶、银塔等金银器及鎏金银神王造像、金漆木雕天王像、北宋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等。

  宋代各地漆器中,只有温州漆器店铺敢冠以“温州”地方品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旧宋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内至少有三家以上温州漆器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就记有“温州漆器铺”,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记载杭州城里著名的漆铺有“彭家温州漆器铺”等品牌。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打开后

  漆器还是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外销商品,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温州漆盘”与我国的金银器、丝织品、锡器、青瓷器等商品广受真腊(今柬埔寨)人喜爱。到明代中期,温州漆器仍然享有盛名。

  著名鉴定大家王世襄曾撰文指出,“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发现的经函和舍利函,是宋代识文的实例……它不是用漆写起,而是用灰堆起……不是文质异色,而是花纹及地子一律是紫色。”

  

  南宋象钮冻石印(苍南县博物馆)

  苍南县博物馆这件南宋象钮冻石印,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1年出土于苍南县桥墩镇松山黄石夫妇墓。黄石,字圯老(1110-1175),南宋温州平阳松山(今苍南桥墩)人,绍兴八年(1130)进士。黄石曾出任主管教育的文官,深受著名词人、尚书左丞叶梦得器重。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去世,在众人争相建议乘机进取之时,黄石向高宗独陈八事,认为应按甲休兵、静观其变。此后果然如他所言,诸将都无功而返。黄石后官至朝散大夫,去世后南宋名相周必大曾为他撰写《朝散大夫直显謨阁黄公石墓志铭》。

  此印纵2.3厘米、横2.3厘米、高2.8厘米,为黄石私人印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展示宋代文官和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印面阴篆书“石”字,象作半卧状,昂首,长鼻拱起至右足,雕刻精细,造型生动,象腹靠印体处设一小孔,作系绳用。

  温州情缘

  除了这些温产文物外,此次入选“百大镇馆之宝”的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也与温州有着特殊的缘分。

  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砚滴长16.7厘米,高9.3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砚滴是我国文房用具之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但船形砚滴则仅见于龙泉青瓷。1956年秋,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赴龙泉县(当时隶属温州专区)调查、征集文物时,在上严儿一农民家发现了这件珍贵文物,即以重价征得。

  这件船形砚滴形制模仿瓯江篷船,中部及船尾有篷,船头与船尾各有一个戴箬笠、披蓑衣的船夫,两边船板镂空,船舱下部中空,可盛水,一端有一小孔,用来滴水。釉色淡青柔和,造型轻巧独特,是出土文物中龙泉青瓷的珍宝。

  相传瓯江篷船还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发明的,叶适写有一首《余泛舟不能具舫,创为隆篷加牖户焉》诗:虽然一桨匆匆去,也要身宽对好山。新拗篷窗高似屋,诸峰献状住中间。

  1971年冬,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来温调选中国文物出国展览展品,选中了这件稀世之品。1972年,温州博物馆选送砚滴参加中国文物出国展览,在西欧各国引起关注,展出的保险金达10万美金。从此,这件船形砚滴名扬海外。北京外文出版社曾将其摄制成彩色明信片,向世界发行。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则是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1347)七十九岁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历三年而成。此卷为画卷前段。包首题签:“画苑墨皇黄元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梅景书屋秘宝乙卯元旦吴湖帆题”。

  黄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世居平江常熟,幼时过继给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在画作题识中,至少有5处署名“平阳黄公望”。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百大镇馆之宝”,八件出自温州,你见过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