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探路智慧城市!“新城建”让生活更美好

探路智慧城市!“新城建”让生活更美好

温州网 2023-07-14 09:05:54

翟宝辉一行调研温州未来社区

翟宝辉(左二)一行调研温州大数据中心局

温州网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研中心副主任翟宝辉一行来温调研我市“新城建”工作。调研组对温州“新城建”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整体规划、发展思路和出新出彩的初步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

作为全国第二批“新城建”试点城市,近年来,温州以“新城建”擘画数字城市底图,在省内首创施工图二三维(BIM)联合审查,启动“中国(温州)数安港”项目,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同时从城市安全、社区建设、市政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小切口”入手,在夯实城市信息模型(CIM)数字底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城建”实践范围与应用场景,打造了一批实战实效应用、形成了一批“硬核”改革成果,让温州的智慧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一网统管”

让城市治理更“智慧”

数字化时代,海量的数据汇聚成城市管理的“血管”,支撑着数字化城市平稳运行。温州积极建设的“一网统管”平台,围绕城市治理侧、服务侧等重点领域,开发了城市桥梁风控“桥医生”系统、温州市“放心征迁”应用等一批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应用项目,展现出城市建设的精度、温度以及高效能治理的温州范例。

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瓯海率先迈出创新一步。为便于城市治理“更聪明”,瓯海在空间、数据上进行大融合,整合区级18个相关部门,打造集矛盾纠纷调处、城市社会治理、风险监测研判、重大应急管理、一体协调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心,群众涉及社会治理的问题,均能一站解决。

“瓯海的一天”,就是由此产生的瓯海社会治理新名词。在“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上,“瓯海的一天”平台创新了“每日指挥长”制度,由瓯海区28位四套班子领导,每人24小时轮流担任指挥长。“数字驾驶舱”每天的数据不但有上级下派和镇街上传的各种信息,还包涵了所有“物联感知”数据,轮值指挥长在此第一时间进行指挥处置。

为向基层实战赋能,提升精准治理能力,“瓯海的一天”利用免费的高德地图,与网格图集合成“作战一张图”,瓯海将68类城市资源共22793个点位“落图”。如此每个网格发生的事件在后台直接派单,处置完毕后自动通过基层“141”平台反馈,形成闭环。如果延迟或者没有处理,系统都会及时提醒。

在指挥长结束一天轮值后,中心会形成轮值日报,通过手机端推送给区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主要领导可直接在手机端作出批示,批示结果会推送至区督考系统。

“‘瓯海的一天’平台还有重要的监督功能,对查阅到的所有应办件都可以进行自动评比,分为优质、劣质、逾期件。”瓯海区社会治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干得怎么样,平台可点击查阅各项数据,也会对各镇街、各部门自动进行赋分,以细化考核推动城市各项治理更聪明,更智慧。

“智慧排水”

解决市民雨天出行“堵点”

地下排水系统管理的“精度”和地上防汛应急指挥的“准度”体现着城市建设与民生福祉提升的水平。为解决排水设施存在信息查阅不全面、运行调度不及时、站厂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温州集成排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基础数据和监测数据,打造了“智慧排水”平台。

温州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苏豪介绍,我市“智慧排水”的一大亮点是打通了政企数据壁垒,可调取温州市气象局雨情信息、水利局水情信息、公安局监控信息、应急管理局积水信息,做到多个部门防汛数据在一个平台共享共用。

“智慧排水”大屏上,记者看到一组组排水管网的数据正在实时传输,排水泵站的运行状况一旦有异常,还会及时报警。据悉,该平台运用GIS技术绘制成目前基本覆盖市区、长达8000公里且能查阅任意一段基础数据的排水管线“活地图”。

市区265台污水管网水位仪、28根电子水尺、67座泵站监控视频等物联感知设备“潜伏”在主管网,管网转口衔接点、泵站等“重要岗位”全天候“放哨”,实时监控全市排水体系的“健康”,相关数据也会接入“智慧排水”平台。另外,平台通过模型模拟与数据分析,将温州市区100个街区网格按照“高、中、低、无”4个等级建立积水风险预测专题图,为指挥人员提供未来1~3小时预警辅助。

过去因信息源单一滞后,城市防汛应急抢险效率不高,依托“智慧排水”信息感知、归集、预测功能,雨前布防,雨中监测预警和事件处置,可实现全周期的闭环内涝管理和城市防汛防台“精准施策”。

苏豪说:“以前工作人员到了现场还得心急火燎地寻找积水点,现在各区域的降雨、路面积水、河道水位等实时信息一目了然,积水隐患发现得快,平台第一时间会派发给就近的抢险队员去处置。”

“智慧排水”平台还推出移动端“掌上管家”APP,工作人员仅用一部手机就能在户外开展业务派单、接件、处置等流程。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掌上管家”,能将“智慧排水”所归集的城市道路积水信息推送至“百度地图”,再依托“百度地图”提示雨天规避积水,导航最佳路线,有效提升市民出行的安全性。

“古系列”保护

助古建老宅“重生”

如今,“文化新基建”已成为国家级战略,我市“新城建”也将触角延伸至文化遗产。

温州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古码头、古桥、古亭楼、古树名木等“古系列”保护,传统力量管不了,管不好怎么办?“古系列保护·云端守卫”应用,以数字化改革驱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改革。应用首次相对完整地摸清了温州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家底,将全市26类18512处古系列资源纳入数字化保护网,并通过构建古迹全览、安全监管、保护落实、活化利用四大场景,形成文化遗产智慧监管闭环。

据悉,该应用集成包括“瓯越记忆”历史人文知识服务应用、温州数字博物馆应用、泰顺古廊桥保护、乐清古牌楼保护等14个“古系列”相关应用场景。通过AI分析、物联感知等10多项技术多维监测,可对文物古迹重要点位的火情、洪涝、盗窃、虫害等隐患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预测古迹在未来极端天气下的风险。由此应用可实现保护对象状态实时监测、风险识别智能预警、应急处置任务派发、开发利用决策辅助等多跨业务协同。

谈及数智化技术支持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设计集团大数据院地图所所长沈郑伟说:“我们不但要保护古系列资源,还要丰富活化形式,盘活它真正的价值。”其核心子应用——龙湾区“古宅新生”应用就是鲜活的实践。

龙湾古建贞义书院就布设明火、沉降、倾斜、震动、用电等智能监测设备,对古宅的火情、坍塌、电路等隐患全天候监测预警。目前,该应用已接收并处理16项安全预警,实现古宅安全事故“零发生”。

基于首创的古宅价值分析模型,“古宅新生”应用可对古宅稀缺性、文化性、艺术性、区位性、周边环境、开发难度、可利用空间等核心指数分析,有效挖掘高价值的古宅资源并开发利用。

据统计,结合亲子教育、非遗传承等各类文化服务需求,龙湾古建已入驻15个文产企业,举办文化学堂、文博展览、非遗体验等主题活动290余场。通过以“用”促“保”,龙湾目前已活化开发21座闲置的古建民宅。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智能排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温州创新扩展“CIM+应用”场景  探路智慧城市!“新城建”让生活更美好

记者 陈怡/文 李立/摄 实习生 孙凯莉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