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丝绸之路的拐点在哪?
2023年4月19日,在重庆大足区观赏“大足石刻”时,导游一段话引人思考。他说:“唐末之后北方石窟逐渐走向衰落之际,大足却挥锤凿石,创造了奇迹。大足石刻始建于唐,盛于两宋,南宋末年蒙古军攻入蜀中,大足未免于难,存者转徙,仕者退缩,州县官苛具而可,环千里荆榛,从此大足石刻亦由盛转衰。”似乎冥冥中有一种预感,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正是南方海丝之路逐渐兴盛之时。
此后多天笔者沉浸在从石窟及其他各种变化中,寻找南北丝绸之路演变与拐点的证据。读《中国通史》《佛陀的容颜》(李惠东著)等书,其“丝绸向西,佛陀向东”章节,详细介绍了丝绸路上石窟造像的演变。魏晋以来,千佛石窟广泛分布于丝绸之路,如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等著名艺术宝窟,形成丝绸石窟走廊。唐宋时期,千佛造型运用到塔上,俗称“千佛塔”。出土有“蚕母图”的温州国安寺千佛塔即其中之一。那么石窟的兴盛与古丝绸之路,以及温州古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大足宝顶卧佛 建于唐乾封年间(874-879) 王超俊供图
一、北方丝绸之路的兴起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气候除西周早期经历一个寒冷时期外,普遍比现在要温暖。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农业区,绝大部分为黄土所覆盖。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春秋以前黄河泛滥、决口等事故较少见。黄河流域中下游和河济(黄河和济水)之间植被丰富、森林茂盛,气候温暖而湿润,土质松软而肥沃,宜于耕种,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黄河流域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产丝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垄断着丝绸生产,从不让这一技艺流出,古代中国一直对丝织业有严格的控制,擅自外泄者甚至会处以极刑。中国出产的丝绸,是古罗马最昂贵的进口商品,民众虽然对丝绸制品如众星拱月,但不知其原料从何而来,甚至坚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为一探究竟,东罗马皇帝安排心腹,假扮成传教士、商人,从埃及出发,途经印度等地,进入我国西部,沿着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到达丝绸原产国,才弄清楚丝绸制品原产地在中国。在一番探索之下,罗马间谍又悄悄带着蚕桑踏上返程,罗马人从此开始自制丝绸。
河西走廊及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资料图片)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是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绸西去的“咽喉”,也是中国文明连接伊朗、印度等地文明的重要交通线。客商往来、经贸发展、宗教传播,丝绸路上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经济文化中心。石窟艺术,也因此诞生。
二、北丝绸之路变化与石窟开凿盛衰
唐代前期,位于河西走廊西头的敦煌,是丝绸之路商业枢纽和重要宗教中心,这一时期,莫高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朝圣之地。但到北宋景祐三年(1036)、南宋宝庆三年(1227),这里先后被西夏、蒙古政权所统治,尽管仍有新工程兴造和修葺,但随着丝绸之路重要性的递减,敦煌经济逐渐萧条,莫高窟日趋衰落。
从莫高窟往东,有始凿于十六国时期,大兴于北魏明元年太武帝时期的麦积山石窟。当年因孝文帝太和元年(477)西魏文帝宝炬皇后乙弗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埋葬而盛极一时。与此同时,山西境内的云冈石窟也在开凿。北魏皇始三年(398),皇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后,这里便成为鲜卑拓跋部的根据地,成了当时亚欧丝绸之路东端国际性大都会。
更东边的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后经晚唐、五代,至宋达到鼎盛,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的“安史之乱”,玄宗几经周折,仓皇“幸蜀”。僖宗驾幸成都,蜀中由于政局相对较稳,加之玄宗、僖宗两度入蜀避难。四川成为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北方中原已失去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条件,石窟艺术日渐衰落,步入黄昏。皇帝入川自然带来大量各类人口,四川佛教反有由低谷转向高峰之势。南宋末年,蒙古军队攻入蜀中,大足也未免于难,从此大足石刻由盛转衰。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王朝已无力调控(西)丝绸之路,到12世纪以后,走上丝绸之路的大多是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主,商人不再是主导。丝绸之路商贸的衰落,带来经济衰落,因此,石窟开凿的热度也随之减弱。
大足宝顶第14号 南宋 毗卢遮那佛 王超俊供图
三、北方丝绸之路是怎样南移的
西北石窟开凿衰落的同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已开始形成。自三国至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两宋以后,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上的地位逐渐被长江流域所代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代山东桑蚕织造流程图
从朝代更换原因(时局变迁的原因)来看,金代在破辽灭宋(人口迁移),女真人大量内迁,广占土地。这些人不娴于农桑,因而摘取桑枣后砍伐作为薪柴出售。这不仅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蚕桑事业发展,致使金代统治者因丝、绢来源匮乏而惊慌,而且还破坏了黄河流域的植被。从自然原因来看,是黄河改道所致。黄河流域结束了第二个安流时期,开始进入第二个河患阶段。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历史上有过六次改道,一千五百多次决口,环境受洪水冲刷改变程度可想而知。从人为作用来看,也是农垦的废置,造成表土破坏,覆沙飞扬。在这里还因开垦草地为农田,掀起下部浮沙,破坏草原植被。多种原因作用下,金代这里已变成一片瘠薄之地,很难进行生产活动,从而这一地区形成猖狂肆虐的大沙漠。南宋靖康之后,宋王朝苟且在淮水以南。海上逃亡成功突围的赵构在杭州临安登基,宋将张公裕、韩世忠、岳飞率领的宋军则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屡屡打败金兵,从此金兵不敢再轻易渡江骚扰南宋江山,宋皇朝从而偏安了一百五十多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彻底移到了江南之南。
四、北宋“蚕母”形象与温州作为拐点初现
隋唐以前北方蚕业比较发达,南方则重视土地利用与设施改造,经过其后较为长久时期的努力,它的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不断改善,再加上长江流域自然灾害较少,它的综合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到北宋,长江下游的蚕桑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有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浙江湖桑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精耕细作,并不断创新种养植办法,追上了时为蚕桑种养业最为发达的山东鲁桑。
木刻彩色版画《蚕母》(温州博物馆藏)
北宋以降,这种情况又发生变化,浙江成为著名的蚕桑生产地。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蚕桑新的种养植中心。其中温州一度成为蚕桑种养植重要的地方。温州博物馆藏有一张木刻彩色版画《蚕母》,1987年出土于龙湾国安寺石塔。据碑记推测,年代至晚不迟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这一发现反映了北宋年间温州蚕神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况,这件作品被公认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彩色版画之一,也是最早的“蚕母”形象作品,证明此时蚕桑业在南方或温州已蓬勃发展,也可以说是温州民众蚕神崇拜的典型例子。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温州是承接北方蚕桑种养业重要的地方。《隋书》卷三·一《地理》载“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鸡鸣布据载为旧时民间生产风俗,流行于浙江南部。相传有浣纱女,住蜃川(瓯江之滨),事母不嫁,以织布自给,常夜浣纱,天明成布。可见温州当年蚕桑业之成熟,和织造技术的发展。丝绸织造业也一直是温州的长项产业,是主要外销产品。
五、从陆上到海上,温州作为拐点有哪些贡献
南宋是温州历史上比其他朝代都要发达的时代,有不少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较早利用指南针航海等,以及高宗皇帝驻锡带来的“流量”。《宋高宗道场记》说温州的“龙翔兴庆禅院,我高宗皇帝宠锡之地”。高宗驻跸温州时间虽短,当看到温州港经济一片繁荣之际,感慨“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这是开辟海上舶务的诏令。有皇帝“带货”,温州自然受到关注。
北方及中原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吐蕃占据陇古,河西走廊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已被阻断,唐王朝虽通过漠北草原上的回纥,与西域地区仍保持间接商贸往来,但中外商业交通重点,已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
唐代西北地理概览(资料图片)
唐代后期,市舶收入在朝廷财政中已占重要地位。唐未黄巢攻占广州,唐右仆射于综说“南海市舶利不资,贼得益富,而国用屈”。更由于输出商品所交换的财富是奢侈品,主要为贵族官僚所掠夺和收藏,不能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交换过程,所以唐代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未能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朝廷先后于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进行管理。此时的温州虽未有成立舶务,但熙宁十年(1077)商税全年收入已超过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口岸明州(宁波),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南宋政府偏安一隅,财政负担十分沉重,高宗在温州驻跸近两个月,了解这个港城的经济情况。因而朝廷继在明州、临安之外,又在海船往来较多的温州设立负责外贸的二级市舶机构“市舶务”。到绍兴十九年(1149),市舶机构的收入由北宋的63万贯,增至200万贯,占国家年总收入的5%。
六、温州港主导商品从丝绸到瓷器之变
温州的瓷器生产始于东汉时期,境内有东汉中晚期的越窑窑址。在六朝瓷窑遗址中,瓯窑位于浙南一带。宋代浙南温州一带的瓷器生产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宋元之际及其以后的窑场计有数百处。
宋元时期海上航行的大都是中国商船,船里装载的也以瓷噐居多,沿线国家开始以陶瓷来代称中国。这是古罗马、古希腊人以seres(蚕与丝)来对中国的称呼,到以陶瓷(china)来指代中国的称谓变化。支撑海丝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也由原来的丝绸变为瓷器。
日本上冈恭补《支那古瓷器手引》曰“昔时盛产青瓷之窑是温州、泉州与安溪,其它亦有小规模之窑”,可见宋时温州青瓷曾大量销往日本。宋《萍洲可读》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噐,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人这么说: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青瓷开拓出来的。
国家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龙泉窑系的数量非常庞大,所占比例极高,说明龙泉青瓷是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推出的第一种全球化商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也表示:“根据相关研究,在14世纪元代后期到明初,在印度洋地区发现在中国瓷器中,龙泉窑占比80%以上,在同期的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龙泉窑的占比约为50%~60%,说明龙泉窑在出口瓷噐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港口重要与否的指标……”
温州港,就是那个天下龙泉青瓷的始发港。
综上所述,宋代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朝代,受尽掠夺、惊恐与屈辱,温州则是一个动荡年代的路标,是一个曲线形成的拐点,他给当政者提供了一个决策的平台,将被阻断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开辟出一条海上瓷器新“丝路”。
瓯江帆船(资料照片)
回望南北丝绸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通达八方的路,记录了丝绸、漆器、瓷器等物产与西方贸易的历史,带来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当今我们国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构成“一带一路”,开启了国际广泛合作的崭新篇章,续写着文明交融的佳话,验证着丝绸之路国家休戚与共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来源:温州宣传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我们走归喽!
媒体专栏10-14
-
参加“2023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嘉宾报到啦!快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社会10-14
-
到家了,他们心中的乡情再也藏不住
社会10-14
-
25个!温州公布首批最佳实践案例
要闻10-14
-
首批“二孩”小学生上学“满月记”:同在一所学校读书的兄弟姐妹
社会10-14
-
温州最美幼儿园出炉!有你家附近的吗?
社会10-14
-
2023年温州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要来了!这些空间何以美“出圈”?
社会10-14
-
专家提醒:久坐不动,要警惕这个“隐蔽杀手”
社会10-14
-
曹凌云新作《人生的川流》出版 “忘年交”中品读渠川的传奇人生
科教文体10-14
-
温州和合文化园今日正式开园
社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