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年黄菱,缘何扎根于此

千年黄菱,缘何扎根于此

温州宣传 2023-10-26 09:52:47

  “金秋十月菱角肥,正是一年丰收时”。阵阵秋风里,菱角接近尾市,菱农吆喝叫卖声也渐渐远去,留在坊间的是它与温州城的千年水路缘。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温州自然山水秀丽。2000多年前,菱角在此生根萌芽,并在南塘河、三溪河、梧田河和白象河等水域相继居留过,又跋山涉水到乐清、七都、灵昆、永强、瑞安和平阳等地下水体验过,如候鸟寻找栖息地一样。

  千年探寻后,它在“菱乡”独写一篇。

  “菱乡”即指三垟,“三垟黄菱甲等甲,茶山杨梅红辣辣”,这是对它品质的充分肯定。如今,三垟菱角种植面积达千亩,年产量预估有三四千公斤。

  三垟有何魔力,让菱千年扎根于此?

  图源:瓯海发布

  

  有水的地方未必有菱,但菱万万不能没水,依水而活,傍水而长。

  11平方公里的三垟湿地,跟杭州西溪湿地面积几乎等同。百岛耸峙,河网密布,垟飘水上。人们喜欢叫它“城市之肾”“温州绿肺”。水土洁净,富含营养物质,是菱得以千年承继的关键。

  湿地位于奇伟壮丽的大罗山西南山脚。东高西低的大罗山,清冽的山泉水,不断注入湿地128条水流中,与塘河各支流汇入的水相交汇,泥水肥沃,成就黄菱生长。

  1182年前,三垟是一片汪洋。唐朝时温州刺史韦庸发现此地水资源丰富,但不能为民所用,水灾和旱灾都很严重,于是率军民疏通河道,修坝治水,建堤屯水灌溉农田。在疏浚三垟时,河道中的淤泥被挖出筑成岛,河中就升起被誉为“水墩墩”的岛。从此岛、河纵横交错,各安其命,湿地雏形初具。经过代代努力,湿地逐渐形成了162个小岛和138条河流。

  时光流转,外面的先民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迁移过来,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在三垟,一直有“三垟有三宝,瓯柑、黄菱和水稻”的民谣。这背后,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位叫凤儿的仙女,因对人间美景向往,私自下凡到温州观看“拦街福”,不期遇上三垟一位冯姓帅小伙子,二人一见钟情。按照天规,人仙不能恋爱结婚,于是凤儿决定留在人间偷偷跟冯小伙子结婚。担心生计,凤儿又溜到天上,在宝库里偷了瓯柑、黄菱和水稻的种子。从此,“三宝”种在富饶的湿地上,年年丰收,造福百姓。

  想来也是,菱角的外壳坚硬如铁,杂质不侵,抵御人间污浊,保持清洁本心,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俗物。

  图源:三垟湿地

  

  明张璁《游五美园》说:“落日泛舟循桔浦,轻霞入路是桃源。”湿地是美的,水光潋滟,美如仙境。所有在它上面表现出来的美,都是与水的结合,与生态的结合。

  水是菱的灵魂,水质污染,菱角会枝茎腐烂直至死亡。1997年温州治水令发布,2001年温州市成立生态园管委会,湿地内的9个村被列入湿地保护范围。2008年温瑞塘河综合治理第二轮启动,三垟湿地被作为重点保护水域。

  2015年至2018年,三垟水迎来三年蝶变。湿地内9个村4000多户,实现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的房屋拆除,以及9000多亩土地的征用、1000多家企业搬迁。三垟湿地公园于2018年国庆开园,成为温州城区标志性的“绿心”,至今已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

  为巩固成果,当地将湿地范围88公里长的河道,合理规划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实施差异化常态保洁管理。对重点区域,引入新能源可视化保洁船、无人机巡查方式和GPS智能化管理,以现代化科技手段筑牢湿地水资源保护坚固防线。

  这一系列伤筋动骨刮骨疗法,效果显现。当下湿地中栖息着350多科1700多种动植物,其中鸟类有15目44科83属122种,2022年首次入选12家“浙江省观鸟胜地”名单,为温州唯一。

  水质还原,自然还原,湿地馈赠于人的生态方式被改变,生于其中的黄菱自然也生生不息。

  图源:三垟湿地

  

  含花复含实, 正待佳人来。

  菱,被中国古人食用已有7000多年历史。在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常有其身影。古籍《国语》中有“屈到嗜荠”的典故。荠就是菱角。

  水中哼唱的采菱曲,仿佛向世人铺开一幅幅美妙的江南画卷。随着经济文化繁荣,菱逐渐成为文化符号。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是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绘采菱的画面;清代诗人阮元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则描述了种菱的技巧。

  一颗小小的菱角,承载文人墨客的诗意雅兴,藏着人们对水乡的向往,也在诉说种菱、采菱的绵长历史……

  而今,菱角作为美食,鲜上餐桌。儿时的记忆与童年的味道,依稀想起。如何让这株千年水生植物重焕光彩?

  央视《远方的家》曾介绍过“菱乡”三垟,黄菱以主角之一出镜。于家,黄菱是钉在我们心中的那颗朱砂痣。

  图源:掌上瓯海

  如何实施“钉”法,让菱传承根系,庚续文脉?

  要有行动举措。1000余亩的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物化,湿地修复的不断加强……多管齐下!

  要讲专业种养。当前,湿地通过专业公司建造自然湿地生态风景区,建瓯柑文化园和菱角池,作为湿地主要特产予以流传。同时,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承担专业化、精细化培育、发展和承继。

  要探索与推广。菱角池旁的“榕树自然学堂”,向国内外生态专家发出授课邀请,对湿地深度研究与探索性学习,潜移默化中播下保护自然的“种子”。一场场“小小菱农”亲子采摘体验,齐聚各校学生、家长,赴一次沉浸式菱角之约。这是自然课堂,扬帆出水,采摘,烧煮,品尝,手工;这是科普课堂,诗意湿地,菱角的前世今生,生活习性,拂开面纱。

  昨日与今夕,在这里有了碰撞。

  图源:三垟湿地

  温州人遍布世界各地,菱角作为土特产寄托游子对家的思念。如今物流便捷,当天早上采摘的菱角,次日就可飞遍全国,邮寄乡思。咬一口,解乡愁。咬一口,是家的味道。闭上眼睛再咬一口,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河面,与走了千年水路的黄菱相遇。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千年黄菱,缘何扎根于此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