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11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全是温州人!更惊叹的是……

这11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全是温州人!更惊叹的是……

2023-11-16 10:06:39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单纯在它的房价,它是由有形物与精神层面的东西所构成。当人们普遍认为温州仅仅是一座横溢着商业气息,市面繁华的城市,是一座江南水乡,有海岛,有秀水,有灵秀的雁荡山,有上百万的中小商人……而今天我们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几位大咖,他(她)们可全是温州人。

  01.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

  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2003年),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

  02.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

  谷超豪

  谷超豪(1926—2012),浙江温州人,数学家,1948年,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担任温州大学校长。2009年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3.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徐贤修

  徐贤修

  徐贤修(XuXianxiu)(1912—2002),浙江永嘉枫林镇人。1935年清华大学毕业,1946年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1948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198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曾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04.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

  陈光中

  陈光中,1930年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92年5月至1994年3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1年,被中国政法大学授予终身教授称号。

  05.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

  吴启迪

  吴启迪(1947年-),女,浙江永嘉人。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智能控制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同济大学校长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经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

  06.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善镇

  陆善镇

  陆善镇,男,193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教授、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07.清华大学(台湾)校长徐遐生

  徐遐生

  徐遐生,籍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天文学者,历任美国石溪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长讲座教授、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研院院士,美国专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2002年任清华大学(台)校长。

  0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

  郑晓静

  郑晓静,1958年5月生,女,汉族,浙江乐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2012年6月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党委书记。

  09.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缪天瑞

  缪天瑞

  缪天瑞(1908— 2009),浙江瑞安人。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192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是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专长音乐理论。著有《律学》,主编《中国音乐词典》等。

  10.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

  吴朝晖

  吴朝晖,男,汉族,1966年出生,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3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

  此外,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陈锦清,杭州大学校长薛艳庄,浙江医学院院长洪氏闾,都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1.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

  滕锦光(右)

  滕锦光,1964年3月出生,浙江温州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悉尼大学,结构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上,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结构工程讲座教授,中国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滕锦光主要从事士木工程复合材料结构和钢结构领域的研究,发表SCI期刊论文210余篇,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89年至1991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先后作为访问博士研究生和研究人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2017年受聘为浙大客座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学会首枚学会奖章等荣誉。

  惊叹!

  这所985高校

  竟有这么多温州名师

  除了温州“大学校长现象”外,温籍学者在一所知名大学“众星云集”的盛况也时有发生,如1917年前后,北京大学就有陈黻宸等十来位温州人任职或执教,被胡适戏称“北大有个温州学派”。

  有“华南第一学府”之誉的中山大学,也一度温籍名师云集。

  中山大学的前世今生

  中山大学,前身是孙中山第三次主政广东时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孙中山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及省立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创国立广东大学。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合并,成为一所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定名为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部属重点大学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老照片

  在中山大学官网,关于学校概况一栏中这样描述:“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

  在官网提及的30多位名家大师中,刘节、王起(王季思)、姜立夫、董每戡都是温州人,并长期在中山大学任教。中山大学各院系中,李笠、王季思曾担任过中文系主任,陈功甫、刘节担任过历史系主任,姜立夫担任过数学系主任,郭心崧担任过经济系主任,薛祀光担任过法学院院长,连珍担任过图书馆馆长并主持创办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

  我们特别整理十位在中山大学任教过的温籍学者,带你领略中山大学里的温籍名师风采。

  1.李笠:中文系主任、研究院语言文学部主任、教授

  李笠是最早任教于中山大学的温籍名师之一,曾在该校任教多年。

  李笠

  李笠(1894-1962),字雁晴,又名作孚,瑞安人,“瑞安十大才子”之一。15岁时,李笠依靠亲戚资助得以进入“瑞安私立中学堂”就学,1914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他便一边做家塾教师,一边刻苦自学。当时地方上还没有公共图书馆,李笠就选择一些藏书较多的家庭执教。苦读之余,李笠所著《墨辨止义辨》《国学用书概要》等论文,陆续刊载于《东方杂志》等著名刊物,得到章太炎等知名学者的赞赏,在学术界渐负盛名。

  1924年,他的著作《史记订补》由中华书局发行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史学界前辈权威杨树达先生高度评价该书,日本史学专家陇川资言也在他的《史记会注考证》中多处引用了该书的研究成果。1924年,由易培基、陈钟凡推荐,李笠出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中文系教授。当时,中文系正由大学问家顾颉刚先生主持工作。

  1925年,滇桂战事爆发,李笠避乱香港;暑假后,转任河南中州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28年转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1933年重返中山大学执教,兼任中文系主任及研究院语言文学部主任。抗战期间,李笠与中大同患难、共进退,辗转流离。1943年,日寇长驱侵入西南,中大无形解散,他几经颠沛流亡,返回故里,一度在龙泉浙江大学、温州英士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李笠复返中大,同时应友人之请,在上海暨南大学兼课,一月之内往返于沪穗之间二次。1947年,转应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之聘。次年,荣毅仁之父荣德生在无锡创办江南大学,以高薪礼聘李笠兼任江大教授并中文系主任。1952年,他赴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57年应复旦大学之请调往上海,直到病逝。

  李笠一生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近四十年来,所任教的课程极多,主要有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甲骨文、尚书、墨子、史记、诗经、楚辞、中国古代文学史、历代文选、国学概论等。李笠的普通话讲得并不好,还常常夹带温州方言,但是他的讲课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他还勤于著述,有《国学用书撰要》《中国目录学纲要》《校勘学》《古书疑义举例》《墨子间诂校补》等40余部著作。

  2.伍叔傥:出版部主任、教授

  伍叔傥(1897-1966),名倜,字鹤笛,又名俶,瑞安仙降(今飞云)上河村人。伍叔傥少时聪慧,为“瑞安十大才子”之一。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是胡适的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等同学,深得蔡元培、黄侃嘉许。

  伍叔傥

  1920年,伍叔傥大学毕业后,曾出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台湾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

  1925年暑假后,伍叔傥进入国立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伍叔傥接替辞职的郁达夫,担任中山大学出版部主任。

  1927年1月,鲁迅应中山大学聘请出任教务长兼文学院长。伍叔傥在北京大学就与鲁迅认识,两人遂成了同事并有往来。鲁迅在当年1月24日的日记中记录:“午后廿乃光来。中大学生会代表李秀然来。徐文雅、潘考鉴来。骝先来。伍叔傥来。……”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曾说,恩师伍叔傥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他回忆,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与鲁迅同过事,他一向很敬佩鲁迅先生。他离开内地后,一度去日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

  伍叔傥集

  1930年夏天,伍叔傥在中山大学的职位是中国语文系教授、兼预科国文组主任和校长秘书。1931年下半年,伍叔傥转任中央大学教授,曾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 

  3.郭心崧:经济系主任、教授

  郭心崧(1898-1979),字仲岳,平阳县金乡镇(今属苍南)人。郭心崧是民国时期邮政总局任职最久的一任局长,任内出台第一部《中华民国邮政法》,并发公告将邮政人员身着绿色制服成为“应该遵守的准则”。

  郭心崧

  1911年,在宜山小学堂毕业后,郭心崧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1917年,郭心崧东渡日本留学。1922年,在中国留学生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回国后,郭心崧相继撰写了《中国经济状况与社会主义》、《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论》等著作,在当时有不小的影响,甚至到21世纪初仍有学者引述和提及他的文章。1928年,他与人合作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户田海市的著作《商业经济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最早介绍现代商业的著作之一。

  郭心崧曾任邮政总局局长

  1926年,郭心崧受聘任国立中山大学法科教授,并任经济系主任。他还同时兼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整理财政委员会委员,参与国民政府的财政决策。1928年,蒋介石筹建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从中山大学中抽调不少师资来充实中央大学的力量,郭心崧是被抽调的教授之一。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任命郭心崧为秘书长,后又被聘为法学院代理院长。

  1932年初,朱家骅任教育部部长,同年三月,郭心崧被任命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从此由教育界步入政坛。1934年5月,郭心崧出任邮政总局局长。郭心崧晚年在日本度过,曾任教于东京大学京。

  4.姜立夫:数学系主任、教授

  在中山大学,姜立夫是与陈寅恪并驾齐驱的一级教授。

  姜立夫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他一手创办了南开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数学系,并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为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他培育了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等著名数学名家,是吴大猷、杨振宁的大学数学老师。上世纪中叶,包括北大在内的七所中国知名大学数学系主任均出自其门下。

  姜立夫

  姜立夫(1890-1978),原名姜蒋佐,字立夫,平阳县宜山区(今龙港市麟头村)人。1911年,姜立夫作为第三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姜立夫又到哈佛大学研究深造,在导师库里奇(J.L.Coolidge)指导下,他以非欧几何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于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周恩来总理与姜立夫教授(五十年代初)

  1920年,姜立夫创办南开大学算学系(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1949年8月,姜立夫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邀请,到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并担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筹建中的中山大学,姜立夫一直在中山大学执教终生。

  5.陈功甫:史学系主任、教授

  陈功甫(1890—1942),原名陈懋,字功甫,平阳望里(今属苍南)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教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

  陈功甫与家人合影(1929年摄)

  1920年夏,陈功甫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主讲中国史学史;1924—1926年任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继续主讲中国史学史。1926年9月,陈功甫任中山大学教授,曾任史学系主任。温州市图书馆藏《中国史学述略》,署名平阳陈功甫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印行,便是他在大学时的授课讲义。

   1927年4月,史学大家顾颉刚也到中山大学任教,两人交谊深厚。在《顾颉刚日记》中写到:1927年5月8号星期日(四月初八)“到西园,赴宴。归,贯英来谈,孟真来谈……今晚同席:黎国昌,陈宗南,陈功甫,伍叔傥……” 1928年1月5号星期四(十二月十三)“……邀陈功甫到所看书。"

  1929年陈功甫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学生杂志》主编。1932年,他继任中山大学史学系教授兼广州市立二中校长,期间陆续出版了《中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等近代史著。陈功甫编著的《中国革命史》被收入“万有文库”,为新时代史地丛书之一,由蔡元培亲自校对。

  6.薛祀光:法学院院长、教授

  薛祀光(1900-1987),字声远,瑞安莘塍薛里人。

  薛祀光(左)

  1912年,薛祀光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里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与同学郑振铎、夏承焘等为该校一时之秀。薛祀光后公费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并于1928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回国后,薛祀光受聘为中山大学法律系教授。1931年9月中山大学法科改称法学院,薛祀光出任首任院长。

  薛祀光集

  抗战胜利后,薛祀光被聘为国际法庭顾问,在审判日本战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中山大学学生参与“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当局逮捕了28名地下共产党员和师生。薛祀光运用其法律界的声望和中山大学教授会会长的名义,迫使当局释放进步人士,为此被列入黑名单。他毅然离开中山大学,后被上海暨南大学聘为法律系教授,1948年出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薛祀光历任厦门大学法律系教授、厦大副教务长、教学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等职。

  7.刘节:历史系主任、教授

  中大历史学系是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都曾在此任教。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陈寅恪、岑仲勉、刘节、梁方仲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是当时读史学生最向往的学府。

  刘节

  刘节(1901—1977),字子植,温州城区人。刘节的父亲刘景晨,有现代“浙江知名的耆宿”之誉,是废除科举后第一批以官费考取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曾师从陈黻宸。

  1928年,刘节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是王国维、陈寅恪的门生。他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成都金陵大学等校,担任过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金石部主任。

  刘节的《我之信条三则》(手稿)杨瑞津藏

  1946年起,刘节长期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50-1954年兼历史系主任。他在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先秦诸子思想、史料学和史学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梁启超称他撰写的《洪范疏证》可“供全世界学者之论难”。著有《历史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古史考存》、《中国史学史稿》,又有《刘节日记》等。

  2001年11月3日,广东省历史学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纪念刘节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刘节文集》(论文选)。

  刘节早在清华时就是陈寅恪的学生。王国维自沉之后,刘节请陈寅恪撰写纪念王国维碑文,文中云:“先生之著述或有时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万纪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种精神也影响刘节一生。1952年院系调整后,陈寅恪成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节为系主任。但每逢过年,这位五十多岁的主任看望他的老师,总是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地行传统的叩头大礼。他曾代表陈寅恪去大会挨批斗,并说“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8.王季思:中文系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大学中文系有五大名师,分别是容庚、商承祚、王季思、董每戡、詹安泰,其中王季思和董每戡都是从温州走出的学者。

  从1948年起至逝世,王季思在中山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王季思是继王国维、吴梅之后我国著名的戏曲史论家与文学史家。特别是在《西厢记》的校注与研究方面,开一代之先河。他是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大也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古代文学的博士点和最早的全国重点学科之一。

  王季思

  王季思(1906-1996),名起,出生于温州郊区梧田上田村(今属瓯海区)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熟读经史子集,13岁小学未毕业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

  1925年,王季思考入东南大学中文系,师从戏曲大师吴梅教授,深受赏识。吴梅是中国最后一位能用元人曲律写作杂剧的戏曲作家。1929年大学毕业后,王季思先后在浙江省立十中、江苏松江女中执教。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王季思任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并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史及元人杂剧。1944年,王季思的成名作《西厢五剧注》出版。

  1948年,王季思到中山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分编委副主任等。

  王季思文集

  1958年,王季思发表的关汉卿研究和《西厢记》研究等学术论文,被译成多国文字,影响深远,奠定了他作为古代戏曲研究权威地位。他和北大游国恩教授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六十年代至今一直被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材。

  9.董每戡:首开中国戏剧史课

  董每戡(1907-1980),原名董国清,又名董华,永嘉三溪横屿头村(今属瓯海潘桥)人,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

  董每戡(左二)与夫人胡蒂子、学生及其子合影,1979年摄于中山大学

  董每戡早年就读温州艺文学堂,后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在瞿秋白影响下加入共产党。1929年,他先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文化大同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创作了不少剧本,其中《C夫人的肖像》尤为引人注目,演出时曾轰动上海剧坛,深受鲁迅和郁达夫等人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董每戡到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53年后转到中山大学,并在全国首开中国戏剧史课。

  《董每戡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017年6月,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媒体在报道时介绍说:“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分别于1948年和1953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是中山大学戏曲文学研究及戏曲史学科建设的主要奠基者。王季思先生注重戏曲文本考证与校勘,董每戡先生关注戏曲的舞台实践和演出形态,这‘一文一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思路奠定了中山大学戏曲研究的学术传统,两者的融会贯通也使其戏曲研究与时俱进延绵不衰,至今仍居于国内外一流水平。”

  10.连珍:图书馆馆长、主持创办图书馆学专业

  连珍(1914-2010),出生在乐清县虹桥镇峃前村。1928年,连珍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初中部。

  连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辍学回乡,进入闽浙边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远走滇南入中山大学借读,1942年连珍从中山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49年广州解放后,连珍历任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主任、总务长,1958年起任图书馆副馆长、馆长,直到1988年离休。

  连珍曾主持创办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开启华南地区图书馆学教育之始。该专业从1980年招收目录学研究生开始,同时举办了两年制图书馆学大专班,继而改办为两年制图书馆学专修科、四年制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成立了图书馆学系,至今该系已发展成为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三个专业的信息管理学系。

  来源:温州市政协微信公众号、温州三十六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