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南门寻旧

大南门寻旧

2024-02-17 09:32:28

  以前的温州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河纵横,桥多,房子依水而建,那时候河道直达各个住宅区,运粪水泥船撑到居民家门口,斗龙舟大战直达各个宗族河埠头。

  国际大酒店南面现立“古瑞安门”碑文,因为城门位于古城池南,习称“大南门”,进城门是城底,解放南路和人民路交叉口一带便称南门头。据资料说,这里以前众多手工业者、商贩和农民交易货物,分布着很多南货店,有“南门九间”之称。

  现在东联大厦的位置,当年是繁华旅馆,前面是旅馆住宿,后面是开水房和澡堂。上世纪七十年代,普通人家里是没有地方可以洗澡的。冬天洗澡去泡混堂,一些青年人偶尔到繁华旅馆澡堂奢侈一把,从广利桥到买麻桥一段路就是南门外,西出小南门,南出卖麻桥和东出蒲鞋市就是乡下了。

  南门外从南到北左侧以河为主,荷花河、山前河、马鞍池、蟾河、大南门河。大南门河以前很宽很宽,蚱蜢船儿五艘头尾相接拼不到对岸,北连小南门河,直通池上楼河道,还连接到南塘河。南蝉桥(俗名荷花桥)、车桥、广利桥……几座青石桥横卧其上,靠在这些青幽幽的桥栏上,余晖、石桥、静流……连时间都会慢下来。

  过车桥是虞师里(俗名米筛巷),解放南路改建前,巷口左边是有名的同昌中药店,对面是水产门市部,那时候江蟹几分一只,小黄鱼几角一斤。一到旺季,水产商店门口地上倒满小黄鱼、江蟹、鮸鱼、带鱼……至今记忆犹新。

  温州是一个比较早开埠的沿海城市,所以解放路许多建筑是中西合璧风格,例如典雅精致的五百红裳绸布店和大南国营百货商店。

  沿大路有闻宅、蔡宅、黄宅、叶宅、陈宅等十几座。当年虞师里住着都是大户人家,有美孚公司旧址、手工业幼儿园、棉纺织厂、四明会馆(宁波会馆)等好多洋房,绝大部分由青砖砌成,每座都是几进宅院,各有中堂与厢房,地面是花岗岩,围墙都是大青砖结构,明清建筑或者民国建筑。

  1958年,大部分老宅院变成国家经租房,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产权还是业主的。城南房管所每月前来收取象征性的房租。我家使用面积为25平方米,每月交房租1.20元,后来加到2.10元,1995年涨到了23元,直到2000年旧城改造拆迁为止。原本房与房之间通道相连,又用门户相隔,既可以独处,尽情享受小家庭天伦之乐,又利于聚族而居,相互间沟通联络。老宅中的“道坦”,我们捉迷藏,打铜钿丁,跳橡皮筋,踢毽子。但经租之后,老宅慢慢受到极大的破坏,各家擅自改造房子,拆墙或抬楼,最后在旧城改造中,这些建筑精品都荡然无存!

  蒲鞋市是古城唯一通向东边各地的驿道,西头有甘露亭,亭旁有一座洗脚桥,美名“仙雀桥”,有箬笠可供借用。过去有钱人进城前,把皮鞋夹在腋下,赤着脚走过泥路,到仙雀桥边洗了脚以后再穿上皮鞋进城,办完事后,出城经甘露亭,把借的箬笠原处归还。

  计划经济时期按量供应,买什么都排队。大人们凌晨提着竹篮到肉铺里排队,一开门,拼命地往窗口挤去,怕买不到猪肉。我们去蒋家巷口上游烟糖商店打一斤酱油、一包盐,也要排队。米店窗口更是时时刻刻有一队人,最热闹的算是虞师里煤球店和汤圆巷对面的煤球店,每逢月头,附近居民三更半夜就去排着长长的队。

  龙泉巷有一家酿造厂,是双缸酱油的生产地,每年还没到腊月,大家争先恐后排队打酱油,开始晒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和鳗鱼鲞了。

  我家巷弄口就是大南路,两侧种着一排粗大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如同黛色的大伞,看着很是温暖,夏天郁郁葱葱,知了停留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唱着歌,男孩子们拿着自制的长竹竿,竹梢上绑着一个铁丝撑开的塑料袋,轻轻地走过去,对准它,当无蝉声时,它已落入套子里,男孩子们麻利地取出战利品,然后塞进事先做好的竹笼里。

  每逢夏天下大雨,大路上经常积水,许多孩子很兴奋地拖着大脚盂,一人一只,坐在里面拿个小扫把划船,泛舟一样飘啊飘。我喜欢玩水,故意来往不停涉水,水中竟然有好多银环蛇,伸出它们的头,但不咬人,那时见而不怕。

  上世纪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城内河道大部分填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水乡风貌,已难觅芳影,也抹去我们的曾经印记,失去了逐水而居的感觉,失去了大宅院的欢乐,儿时的大南门,只能在回忆里穿梭留恋。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大南门寻旧

  作者 包蔓萍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