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位明代二品大员,是古代乐清官职最高的名人,留下一处令人惊叹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这位明代二品大员,是古代乐清官职最高的名人,留下一处令人惊叹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温州三十六坊 2024-04-09 09:25:14

他活跃在一个温州名人群星闪耀的时代。

明嘉靖六年(1527),乐清人高友玑出任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任刑部尚书。同一年,龙湾人张璁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乐清人陈璋升任大理寺少卿。三年前,有“榜眼王”之称的龙湾人王瓒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他的人生经历中,闪现过许多熟悉的人名。曾被权宦刘瑾排挤,从广西参政降职为河南卫辉知府;首辅徐阶写诗称赞他的清廉;去世后,权臣严嵩为他撰写墓志铭。

他一度手握重权,曾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还两度出任布政使,当过工部、刑部尚书。这样的实权大官,却在史书中留下“持身谨慎,剖事严明。非国计,铢钱不敛。非急务,只丁不差”的高度评价。

致仕回乡后,他两袖清风,布衣蔬食,“见者不知其贵人也”。只有他的墓地被完好地保留至今,默默讲述这位二品大员的辉煌一生。2006年,明代高友玑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值清明,本期,三十六坊君为读者介绍这位乐清名人高友玑的故事。

“治绩为十三郡最”的能臣

高友玑是高世则后人,出身北宋知名武将世家高琼家族。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南渡来温,高世则在随同南迁的官员之中。绍兴年间,高世则两度出判温州。他爱慕永嘉山水之胜,“买田负郭,作园圃,莳名葩,植佳木”,从此留居温州。高世则去世后追赠太傅,谥“忠节”,奉敕葬仙岩之东山。据史料记载,高世则的长子高百之,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出任温州知州。高百之后人留居温州,遂成大族。

  清康熙《乐清县志》中关于高友玑的记载

三百多年后,从高世则到高友玑,已是十三传了。高氏的一支迁至乐清盘古,当地也因此改名高岙。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高友玑出生于乐清十二都高岙(今温州北白象镇)。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少年时以孝闻于乡里。弘治三年(1490),三十岁的高友玑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治狱详明。

  高友玑的字

高友玑是一位能臣。清雍正《山西通志》、《广西通志》都把他列入《名宦》。弘治十六年(1502),他出任江西九江知府,“治迹为十三郡最”。

正德二年(1507),升广西参政,营田州府(今田阳县)事。当时,田州还是蛮夷之地,因土司岑猛被降职激起叛乱,殃及地方平民。朝廷派官员去安抚平乱,这名官员却“惧而逸,不敢入其境”,外驻3年无功。高友玑单车入州,“待以恳诚,励以忠义”,在他的感化下岑猛遂“束身听命”,归还数以百计的被虏男女。高友玑整顿了地方建制,“立学训士,置堡伍,联其众”,“田人帖服”。

高友玑在仕途也上遭遇过打压。自正德二年起,宦官刘瑾开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尽管在广西参政任上政绩出色,他却因被刘瑾排挤,出任卫辉(河南汲县)府尹。高友玑在任上裁减官供、请停黄河劳役、宽负盐禁,民困得苏。刘瑾伏诛后,高友玑三年三升,任江西左参政,转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

  元人檀芝瑞《送别图》上,高友玑的题跋:“萧萧鹤发老尚书,援笔题诗赠鲁儒。君念芝兰归故国,须知越海有亲庐。”

正德八年(1513),高友玑擢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当时宗室豪横,高友玑不畏强权上疏弹劾,宗室虽然从此收敛,他却因此得祸,降二级致仕,“归卧南屏之阳凡七年”。《山西通志》中评价其“坚持风宪,不畏强御,谳狱平允,民无冤抑,至今称之”。

“持身谨慎,剖事严明”的廉吏

高友玑更是一位廉吏,为官清廉,不附权势。

  《万姓统谱》

翻开高友玑近四十年的从政履历,他大多的官职都是“含权量”高的实职。首辅徐阶赞他“簪笏后来知多少,柏台行李只图书”。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万姓统谱》中,则赞他“持身谨慎,剖事严明。非国计,铢钱不敛。非急务,只丁不差”。

  徐阶

明代将全国分成十三个行省,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称作方伯或藩台,含一方之长的意思。高友玑两度出任布政司,曾任山东布政司参政,转福建右布政使。前往福建时,同僚边贡赠诗云:“独鹤孤琴一盖飘,吾公遥向闽山去。”说明高友玑不摆架子,只携一琴一鹤去上任。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友玑于嘉靖四年(1525)出任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提督军务、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官员,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漕运总督的驻地位于江苏淮安,不仅管理跨数省的运河沿线,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掌控国家经济命脉。高友玑见“盐徒出没为患”,“讨诛渠恶,革驿传费,宿弊一清”。及至南京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更是正二品衔大员。

为家乡办实事的爱乡人

嘉靖八年(1528)三月,高友玑致仕还乡。回到家乡后,他在高岙前面的白鹭屿创办南屏书院,教育子孙乡人,每有朔望,亲到书院讲学。高友玑捐田百亩为校产作办学经费,自己却“居仅敝庐,布衣蔬食”,“所居朴隘,相传为几百年旧屋”,直到他去世也未改扩建。

  高岙盘谷

高岙与馆头(琯头)近在咫尺,为方便渡船靠岸和乘客上下船,高友玑还出资在馆头横春山麓修筑泊埠和马道,名曰“横春渡”,也称“馆头渡”。

高友玑还游玩过仙岩,留下《游仙岩》诗云:海内争传雁荡名,仙岩佳胜亦蓬瀛。悬崖瀑水披银练,峭壁峰峦列画屏。丹井由来多幻迹,白云深处有佳城。未能留滞追芳躅,还拟抽簪缔宿盟。

嘉靖二十五年(1546),高友玑以86岁高龄去世。次年,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谥襄简。明代提倡“厚葬以明孝”。高友玑墓经朝廷批准,由工部核发拨给工料费建造,显示主人尊贵身份。

  《赠谥碑》

高友玑墓前方左首立有礼部颁降的《赠谥碑》,右首为严嵩撰文的墓志铭碑,并设碑亭,神道碑刻前,合用一套墓仪石刻,计有石羊、石虎、石马、文官各一对。高氏家族墓地以精妙绝伦的石构建筑与石雕艺术闻名,是南方明代石构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高友玑墓前石羊、石虎、石马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这位明代二品大员,是古代乐清官职最高的名人,留下一处令人惊叹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