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各行业农科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年3998人次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温州各行业农科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年3998人次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温州网 2024-04-11 09:15:27

驻苍南县科技特派员开展“稻-鱼-菜”水旱轮作生产技术指导。图片由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提供

温州网讯  俗话说,农家少闲月。正值春耕,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温科院)的61名市级派科技特派员,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道扮靓这个春天。

龙湾区旱杂粮种植面积超过1500亩,科技特派员岳高红到当地推广旱杂粮新品种新技术;文成二源镇多种植鲜食高山玉米,玉米团队首席专家潘彬荣教授在宣讲中推荐温科院自主选育的“金玉甜”系列,推广甜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在文成南田镇,科技特派员王宁邀请果树专家开展杨梅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在海拔600米以上的瓯海泽雅镇屿山村,科技特派员常志远针对近年来山区干旱问题,送来旱稻种,减少供水不足梯田的欠收问题……

温科院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场景,正是我市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20年时间里,我市累计派出3998人次的科技特派员、254个团队的各个行业农业科技人员走进乡村,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实践行者。

截至2023年,他们在海岛山区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394项,项目总投入3.34亿元,推广新技术2593项,引进新品种3164个,帮助建立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利益共同体819个,带动增收农户数4.5万余户,深刻地改变了温州农业科技水平。

温州位于浙江最南端,地光温资源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名特优品种丰富,是浙江物种资源库。但相应地,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又大大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因此,如何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是温州农业发展长期的命题。

科学的育种育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起点。为了培育更多良种并向全省、全国推广,温科院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台州市农科院共建全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附属试验基地1100亩,聚焦水稻、鲜食玉米、花椰菜、西兰花、番茄等温州优势农作物。

培育出的新品种,获得了各地的欢迎。甜玉米“金玉甜2号”因甜味突出而广受市场青睐,目前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7%左右;杂交晚籼稻“Y两优689”则是省内占地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连续多年获浙江省主导品种。

除了让良种走得更远,更多的科技特派员立足地方特色优势,成就共富一方。省级科技特派员王友明发现文成蜜源植物分布广,品种丰富,六年间带动800余户蜂农养殖蜂群4.5万箱,年产值超8000万元,培育出文成中蜂产业,做强“文成原蜜”品牌。

市级科技特派员朱建军则是园艺、药用植物育种及栽培方面的专家,他主持选育并审定通过国内首个金线莲新品种“健君1号”,将林下种植金线莲成活率从不到20%提高到90%。2016年,在他的帮助之下,平阳建立了当时温州唯一经省级认定的林下道地药材金线莲种植基地,实现“一亩山万元钱”。

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在向工业领域溢出。去年,我市永嘉、平阳、苍南等三个山区县入选浙江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县(市、区)名单,发挥科技特派团多学科、跨单位的组团优势,帮助山区县精准匹配和对接全省高能级创新平台等资源。

记者手记

这道光,叫“科技特派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枚枚新种子、一次次新农作、一块块新农田……

农业各种“卡脖子”问题突出,因此更加需要农业科技人才全心研究,以科技的力量突破瓶颈。

如何才能让有情怀、有经验、有能力的科技人才义无反顾奔赴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显然是最好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在下一个20年的开始,如何再次深化这项已经应用广泛的制度值得思考。

首先,要让科技特派员无后顾之忧。应当在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保留其原职务和工资、津贴、福利,并在职位晋升、评优评先上予以更多倾斜。

其次,要让科技特派员在派驻地有满满的“获得感”。要让科技特派员们愿意“沉下来”,能够“融进去”,要支持科技特派员携项目、技术、资金在派驻地创办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让扎根在农村更加有动力。

最后,面对农村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应当进一步改进重塑科技特派员体制,例如展开科技特派团试点、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等等。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各行业农科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年3998人次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记者 潘圆 实习生 谢昊铮 通讯员 陈梦翔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