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文学与“海丝”之约

温州文学与“海丝”之约

2024-04-18 10:09:00

  春暖花开,草木生长。日前,程绍武、南帆、陈福民、张定浩、陆春祥等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和文化学者,到温州采风创作。

  朔门古港、江心屿……一路走来,温州千年山水文化和商港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给名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千年前就商船通达四海,国际贸易繁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更是让我们窥见宋元时期温州古港景象,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交往中的中国风采。

  这一场温州文学与“海丝”文化的时空相约,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为文学名家们留下哪些创作灵感和素材?

  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雁山瓯水孕育万种诗情,诗风雅韵滋养千年古城。包括山水诗在内的各种文学形式,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从各种纬度从未间断地影响着这座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海丝名港。

  因为有了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温州成了一座港口城市。唐宋以来,中国文化重心南移,至南宋为最。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和工商业的勃兴、城市的日益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温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猛发展并产生井喷效应。温州文风鼎盛,才人辈出。诗词有永嘉四灵,林景熙乃宋代诗歌的光辉结束;戏曲有永嘉戏文、《琵琶记》,高则诚为南戏之集大成者。而永嘉学派的诞生,则标示着东瓯文化第一次走向中国学术的高峰。

  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汇、融合,造就温州多样性的生活形制,使温州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底色的城市。

  一百年前,英国人苏路熙来到温州,写下《乐往中国》一书。温州犹如“东方的威尼斯”,江南小城、江边港口的美丽景象为作家提供无尽的灵感。这座“海丝名城”,是张爱玲笔下“含有珠宝在放光”的温州城,是朱自清笔下的“女儿绿”,还有舒婷诗里的雁荡夫妻峰、汪曾祺眼中的楠溪江漂流和林斤澜小说里的矮凳桥风情。一百年后,一个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温州傲立在中国的海岸线上。

  如今,这座“海丝名城”,正承载着古老记忆,向我们讲述那些温馨而遥远的故事。在小城故事里,我们不仅能品尝到美食,更能感受到深深眷恋与回忆。温州小城的兴衰更替,几千载的岁月悠悠流转,仿佛一首永恒的诗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浸润着历史的故事与温暖的回忆。

  温州,“海丝”路上一座传奇的城市。

  二  

  海上丝绸之路,孕育了无数锦绣诗篇。

  “海洋文化”是温州文学的一个源头,这条文脉仍然体现在当下的温州文学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温州涌现一批活跃于海内外文坛的中青年作家,包括王手、程绍国、马叙、哲贵、东君以及从温州走出去的张翎、陈河、钟求是、吴玄等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许多著名文学刊物上频频亮相、屡屡获奖,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到哲贵的信河街系列,把他们俩的作品连在一起,大体能看出温州改革开放的轨迹,生动活泼的脉络。他们也像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一样,构成了独特而有声有色的“文学的温州现象”。

  海上丝绸之路,为温州人经商打开全新的世面。在这富有包容精神的地域文化中,温州人善于以开放的眼光接受不同的文化营养。而这种地域文化基因,恰成了温州作家创作极富开拓精神的底气。

  千年商港,每天有说不尽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如,王手的长篇小说《温州小店生意经》、刘文起的小说集《琴馋》、马叙的散文集《乘慢船,去哪里》、哲贵的非虚构作品《金乡》、瞿炜的长诗《瓯江传》等,既直接反映温州现实生活,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瓯越风土和温州风貌。温州作家更以温州独特的地理空间、瓯越文化的资源优势,创作大量作品。他们发扬温州历史商港人文精神,深化其人文内涵,用文学的形式,为“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战略性思考作了最生动的阐释。

  文学评论专家在研讨“文学的温州现象”时,曾总结温州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来源,一是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温州人的创新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二是温州重学,各种扶持举措对于文学创作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三是“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 的温州人精神,也在温州的作家群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作家们在纷繁的生活中攫取创作资源,汲取创作力量,书写这个时代的变化。温州文学穿越千年,穿越“海丝”,成为通向世界的“码头”。

  三  

  中国的“海丝文学”自古有之。自秦汉以来,产生了不少反映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通过海上丝路进行物质、精神文化交往的文学作品。如今,当文学再次遇上“海丝”,当作家“撞上”历史,会迸发出怎样的创作灵感,又会给温州的文学留下什么?

  用文学艺术讲好海丝故事。元代使者温州人周达观从温州港起航去古柬埔寨,写下了《真腊风土记》。温州的开放,向海而生,依港而兴。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温州开放的故事离不开海与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给作家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乘着“海丝”东风,作家们需充分关注现实,定能创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厚重作品。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保护和宣传,不仅为“海丝”文化建设带来全新机遇,也为温州文学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

  《真腊风土记》目录书影

  用文学语言传达温州精神。温州人在“海丝”路上抱团拼搏,向外拓展商业足迹,向内反哺家乡发展,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温州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海丝”精神,闪烁着温州商人“四千精神”的火花,让我们看到不等不靠、敢闯敢试、四海为家、诚信经营、抱团发展的“温州人精神”。“我们不缺文化遗产,我们缺的是人文关怀。”“海丝”文学故事资源的深耕细作,需要摆脱见物不见人的窠臼,见人见事、重形重意,找到人、事、物的有机链接,方可触摸到无垠波涛上泛着光芒的人文温度。

  用文学作品打造文创产品。近年来,随着朔门古港遗址的挖掘,温州与“海丝”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做好“海丝”文化活化利用?我们要把文学作品和文物活化、宋韵瓯风文化相结合,植入温州传统文化,贯穿“大文创”概念,创作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千年商港”大文旅,用大文创产品打造南戏故里新爆款。下一步,温州要以文化赋能行动,赓续城市文脉,焕发山水味、时尚感、文化韵并蓄的魅力温州。在壮大海丝“朋友圈”的过程中,持续向世界释放源源不断的城市影响力。

  来源:温州市文联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