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成侨乡山村文化礼堂变身“直播间” 千千中国结“结”起缕缕银丝与红绳

文成侨乡山村文化礼堂变身“直播间” 千千中国结“结”起缕缕银丝与红绳

温州网 2024-04-22 08:28:00
“希望不仅能为群众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更是一个暖民心、聚人心的场所。”

温州网讯  春光将暮,山村里却生出了新的生机。

日前一个下午,81岁的夏淑娟饭后休憩了会儿就“闲不住”了,带着一部智能手机、一把红绳走进村里的文化礼堂。

“巾帼共富共享学堂——‘中国结’技能培训班”,文成县巨屿镇孔龙村文化礼堂的墙上挂着一条横幅,而这里还有一个更受当地人喜欢的名称,“银发直播间”。

“大家好,今天我来编个新花样。”支起手机,打开灯,点开一个叫“文成夏奶奶”的直播间,头发花白的夏淑娟并不生涩地冲手机镜头打了个招呼,开始翻动手里的红绳。

不一会儿,夏奶奶拎起编好的中国结朝镜头轻轻晃了晃,看到屏幕上滚动的观众留言,互动起来:“大家喜欢吗?直播完我还想开个小店看看呢,你们说有生意吗?”她发梢上微微有些光泽,不是来自窗口投进的阳光,而是因为“网红”直播时常用的一种环形灯。

这个40多平方米的房间本是孔龙村文化礼堂的舞蹈室,如今摆上了20多台环形灯。巨屿镇组织该村60岁以上留守妇女进行培训,鼓励她们加入“银发直播间”,推广“编中国结+直播卖货”的来料加工模式。一个来月,全镇已有10多位“奶奶”保持每天参与,编出4000多个中国结,“输送”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

“老妈今天开了两次直播呀。”留言的是夏淑娟远在意大利工作的小女儿。孔龙村是著名侨乡,文成县留守老人较多的村,现有总人口1400多人,常住的800多人里留守老人占比约四分之一。

如何接地气地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孔龙村党总支书记林长兴在文化礼堂上“动起了心思”。除了在巨屿镇指导下开办了“银发直播间”,孔龙村还排摸了当地老少使用文化礼堂的时间偏好、内容需求,在周末和假期推出手工、早教、讲故事等适合青少年的文体活动,在工作日白天组织写字、唱戏、看演出等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这样一绕、一穿,七八分钟,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就完成了。”夏淑娟和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分享着编织的诀窍和经验。有时,来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富班”的学生还给“奶奶们”开展短视频拍摄、剪辑和直播讲解等培训。

这天下午,旁边的教室里,几位志愿者在教村民玩七巧板。村民潘珠英是文化礼堂的“常客”,她笑着说:“在这儿,我们编红绳、玩七巧板,还一起唱歌、跳舞、看表演、听讲座。我们编排的节目还登上了‘我们的村晚’舞台呢。”

孔龙村文化礼堂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银发直播间”“伯温书屋”“春泥计划室”“健康小屋”“乡村记忆馆”、器乐室、舞蹈室等。“健康小屋”配备了康复器材和专业康复师,文化礼堂旁还设有邻里食堂,为村民和在当地工业园区上班的职工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饮。“希望不仅能为群众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更是一个暖民心、聚人心的场所。”林长兴说。

礼堂名片

文成人文历史悠长,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以刘伯温文化为龙头,畲族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发展的文化品牌,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素材。自2013年以来,文成县累计建成文化礼堂233家,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其中,获评省五星级文化礼堂29家,市四星级文化礼堂24家。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文成侨乡山村文化礼堂变身“直播间” 千千中国结“结”起缕缕银丝与红绳

记者 林岳 蓝蔚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