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九旬劳模陈祝安:“科学家没有退休”

九旬劳模陈祝安:“科学家没有退休”

温州网 2024-04-26 08:28:00
尽管年已九旬,陈老在科研之路上仍然步履不停。

  温州网讯 “祖母从深山竹林中挖出野生金蝉花,用它炖汤食用……”1942年6月,家乡遭到日军狂轰滥炸,瘦弱的陈祝安在逃难路上奄奄一息,是一丛丛纯净洁白的蝉花将当时8岁的他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和蝉花、双生座壳孢等虫生真菌结下了一生妙不可言的缘分。

  1934年出生的陈祝安是温州人,在同龄人大多已在家颐养天年时,他仍坚守在科研岗位上,思维清晰,还能灵活地操作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陈祝安在浙江省青田油茶研究所工作。青田盛产油茶,素有“浙南油库”之称。但当时有茶农却发现,辛苦种植的油茶不知道遭受了什么病害,出现枝枯叶落,全株枯死的情况。“我是1961年来到青田工作的,当时青田还属于温州。得知茶农的困难后,我和一位畲族同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踏遍了各大高山林区,翻越了500多个山头,终于弄明白了原因——这是一种以刺绵蚧为媒介引起的病症,叫做煤污病。”陈祝安回忆说。

  刺绵蚧是诱发油茶煤污病的主要媒介,陈祝安深入研究后发现,黑缘红瓢虫寿命长、食虫量大,是刺绵蚧强大的天敌。在生产实践中,调整黑缘红瓢虫群体自然分布数量,适时放养和回收,就能有效地控制煤污病的发生,即“以虫治虫”。

  同时,陈祝安还发现,一种叫双生座壳孢的虫生真菌,也能引发刺绵蚧死亡。他分离筛选出菌株,通过多次在林间放菌试验,找到了“以菌治虫”的办法。后来,陈治安的此项研究成果在浙、赣、湘、闽等省推广应用,防病面积2000余万亩,为农民挽回损失上亿元。

  1980年,陈祝安调任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致力于虫生真菌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以及省等11项研究课题。以稻水象甲的防治为例,该害虫是沿海地区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九五”期间,由他主持开展的生防、化防协调防治技术研究,对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成果获2001年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祝安在与多所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时发现,蝉花虫草具有镇痛、镇静、安眠、护肾、保肝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临床实验表明,蝉花虫草有抗肾衰的确切疗效。野生蝉花资源稀缺,因此他又投身蝉花的人工栽培研究。退休后至今,陈祝安依旧活跃在蝉花科研的一线。经过人工发酵的蝉花,现已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蝉花的人工培养物,作为保健品进入千家万户,使老百姓受益,并已走出国门。

  陈祝安的事迹如今也陈列在温州劳模工匠馆——他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曾在1978和1979年先后在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随后,他连续当选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起,陈祝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市总工会经济和劳动保障部部长潘丹彤介绍,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是与全国劳模相当的荣誉,“陈老是温州唯一获得以上两项荣誉的劳动者,也是唯一一位如此高龄还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劳模。”

  “科学家没有退休”。尽管年已九旬,陈老在科研之路上仍然步履不停。他说:“我的3个子女都已事业有成,不需要我操心。如今,我常住在嘉兴平湖,跟大部分劳动者一样,过着常年在外‘打拼’的生活,一年大概也就春节回家跟家人团聚。我想趁着还有余力,将毕生所学都传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多做贡献!”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温州两个“唯一”,坚守科研初心,常年在外“打拼”

  九旬劳模陈祝安:“科学家没有退休”

  记者:蒋文泽

  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