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温州人怎么过端午
春天归去,暑气渐盛。当水乡温州的塘河两岸响起隆隆的龙舟锣鼓声时,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又到了。
古时的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随着岁时更替、四季轮转而调整生产生活的节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应时当令、顺法自然。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冬节”指冬至日,“秋节”指中秋节,而“夏节”指的就是端午节。
《龙舟夺标图轴》元 吴廷晖绘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温州地域文化特点鲜明,农耕与渔耕文化、移民文化以及多民间信俗等共同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特点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西门五色龙”在温州市区勤奋河上竞渡
杨冰杰摄
一、龙舟竞渡争上游
温州方言称“端午”为“重五”或“重阳”等。“重五”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自然是“划龙船”了。温州龙舟竞渡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上古时期百越人民祈福请神的祭祀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龙舟竞渡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2023年杭州亚运会,温州作为协办城市,举办了所有龙舟比赛。温州的划龙舟活动在南宋时期已经蔚然成风。
北宋杨蟠在《咏永嘉》里就这么描写了当时温州龙舟竞渡争标的盛况: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宋《章安集一卷》《丛书集成续编》影印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温州籍思想家叶适曾作《永嘉端午行》与《后端午行》,生动描绘了千年之前温州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大场景:
永嘉端午行
行过桥东峙岩北,大舫移家住无隙。
玉瓶叵罗银价踊,冰衫雪袴胭脂勒。
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
起身齐看船势侧,桡安不动涛头高。
古来峥水斗胜负,湖边常赢岂其数。
岸腾沸波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
只今索莫何能为,败鼓搅壕观者稀。
千年风土去不返,醉里冤雠空展转。
叶适撰《水心文集?永嘉端午行》明末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后端午行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
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
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
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
根据叶适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南宋时期,每逢端午佳节,温州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人们穿上盛装,商贾小贩也聚集起来。水上正进行着激烈的竞速角逐,搅动得水面像是要沸腾一样。就连岸上的观众也按捺不住热情,用竞标博彩的方式参与其中。划龙舟如果得胜,还有后续的庆祝活动,回到庙里感谢神明相助。《后端午行》中记述了龙舟竞渡是为“祈年赛愿”而进行。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传统也一直绵延不绝。《弘治温州府志》载:
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至于诸乡,莫不皆然。
文中道出龙舟竞渡的地点:会昌湖,即杨蟠《咏永嘉》中的西湖,也点明其华丽程度为各郡之最。
《弘治温州府志》民国抄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万历温州府志》载:
各乡皆造龙舟竞渡。叶水心谓祈年赛,愿从其俗可也。但互争胜负,致有斗伤溺水者,且沿家索扰酒设,故官府每禁之。
万历《温州府志》明刻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
到清代,各朝县志对端午的记载也与叶适记载的南宋风俗基本一致。龙舟竞渡活动盛大,参与者众,但也偶有互争胜负、沿家索扰的问题,让官方想要禁止。清代《东瓯采风小乐府?斗龙舟》详细记述了龙舟竞渡中,两舟相触,龙舟倾覆以致斗殴,最后到官府争讼的过程。但瑕不掩瑜,龙舟竞渡这项深受百姓喜欢的民间活动终究世代相传。
二、台阁巡游祈太平
除了激情澎湃的竞速龙舟,在温州还有另一种龙舟,“彩龙船”或者叫“大龙”,也被称作“水上台阁”。这种龙船不以竞速为目的,而是船体庞大,装饰华丽。明清时期的多种民间诗集记录了“彩龙”民俗的盛况:
东瓯百咏
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
争看秋千天外落,梢婆笑学女儿装。
《瓯江竹枝词》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东瓯采风小乐府·扮彩龙
夏令甫近端阳节,头家整理龙船楫。
蝉街又复花柳塘,醵钱各把彩龙装。
妆扮童儿颜如玉,中有秋千好妆束。
南风习习飘旌旗,夕阳箫鼓几船归。
玉兔东升金乌落,又点灯球划灯阁。
1902—1928年温州郊区水上台阁
选自法国传教士冯烈鸿《我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图片源自《温州老照片》
两首诗描绘“彩龙”上装饰彩绸旌旗,上面有秋千、辘轳,有俊美的儿童打扮成各种神话戏曲人物,在秋千上表演各种杂技动作。有的甚至还有喷射烟火的机关。这样华丽的龙舟从蝉街到花柳塘的河道上经过,自然引起全城百姓围观。到了晚上,船上还会点起灯火,继续庆祝。热闹场面堪比元宵节。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是温州人,他在《龙舟夺标图》中描绘了皇室在宫廷后苑金明池举办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画面上殿阁巍峨,宏伟壮丽;湖面旌旗猎猎,龙舟竞发,橹桨奋动;岸上观者如云,人头攒动。这些场景的描绘如此生动,或许正是因为画家从小在温州已熟悉了这一切。
《龙舟夺标图》元 王振鹏绘
(故宫博物院藏)
竞渡的龙舟和观赏的龙舟,都是温州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且瓯歌》的《龙船》一诗中,诗人同时记述了两种龙舟争奇斗艳的盛况:
且瓯歌·龙船
五月五日天未燠,南门城外龙船作。
龙船作,人头簇,衣香扇影摇波绿。
龙船之高高于谷,龙船之长长十拓。
船头船尾台高矗,俊儿上驾青丝络。
秋千圈里旋轳辘,葫芦一转烟喷绿。
梢头婆,美如玉,婴哥架上莲翘搁。
龙太子,白袍服,峩冠长戟威仪肃。
大龙华兮草龙朴,摇旗击鼓人赤膊。
大龙迟兮草龙速,八桨如飞随浪浴。
舟置一偶雕以本,不及争先挞以竹。
移时事藏回村麓,演剧酬之罪自伏。
前倨后恭亦太促,游船无数沿堤泊。
布篷斜挂回栏筑,士女纷纷艳如萼。
荡向河滨资眼福,龙旗一柄船头扑。
犒赏随人不嫌薄,为说龙船能镇恶。
临水人家迎陆续,爆竹千声红一幅……
《且瓯歌?龙船》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台阁花船“彩龙”“大”而“迟”,竞速龙舟“草龙”则“小”而“速”。“彩龙”上有装扮华丽的“梢婆”和“龙太子”,“草龙”上则是赤膊划船的精壮汉子。“草龙”上会置一木雕神像,竞速结束如果得胜,还会在庙里演戏酬神,这和叶适的记载一致,证明温州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瓯海区“水上划台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2年温州水上台阁在会昌湖上巡游
三、蒲艾插门求安康
除了划龙舟之外,温州古人在过端午节时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各种古籍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
《平阳县志》民国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01
插蒲艾
一是插蒲艾。端午前一天,也就是五月初四,温州人会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上,菖蒲叶形似宝剑,艾叶也会被编织成人或虎的形状,称作“悬艾人”或“蒲剑艾虎”,用来驱邪避灾。《乾隆瑞安县志》:“端午……插蒲剑、悬艾虎于户。”
02
饮菖蒲雄黄酒,包角黍
二是饮菖蒲雄黄酒。“角黍”即今天所说的“粽子”。菖蒲和雄黄酒可以解毒祛病。不能饮酒的小儿则用雄黄酒涂“王”字于额头。《光绪永嘉县志》:“端午……晌午酌菖蒲雄黄酒,食角黍。”
03
戴长命缕
三是戴“长命缕”。在端午当天,家人用五色丝线系在孩童手臂,叫作“长命缕”,祈求孩子无病无灾。而且各府志会提到这“长命缕”,直到七月初七“七夕”日才会剪下。这习俗叫“换巧”。《万历温州府志》:“童子以五色线系臂……七夕……小儿于此日剪去端午系臂线,谓之换巧。”
04
浴兰汤
四是沐浴兰汤。端午日,人们采集各种草药,制成“兰汤”用来沐浴。有的还会在午时以食盐和各种草药制成“午时茶”,对风食诸病有效。《民国平阳县志》:“采百草煎汤以浴。……更有午时取草药,和食盐及茶制之。其盐制日重午盐,茶制日天中茶,亦曰午时茶,遇风食诸病煎服,屡有效者。”
《端阳故事图》册 清乾隆 徐扬绘
(中国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还有贴钟馗像、正午祭祖、小儿佩香囊、吃薄饼、吃大蒜、撞蛋、编彩丝蛋袋等等习俗,真可谓缤纷多彩。
彩丝蛋袋 网络图片
这些琳琅满目的民俗是温州历史文化中宝贵的遗产,至今仍然丰富着温州人民的文化生活,凝聚着温州人的团结精神。而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这些民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从古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印证。
来源:温州大典
原标题:古时温州人怎么过端午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