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搭子” 双城同行
随着新高铁线路的建设,上海与温州的距离不断拉近,往来愈发快捷。两地在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双向奔赴,也随之不断加速。
温州与上海的关系,从“不远不近的亲戚”,变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处长三角,链接全球,一起走向世界舞台。
回望一百年来温州文艺的发展历程,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大批颇有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温籍文化名人,都在上海起步。他们的一生,不仅与上海建立密切联系,还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上海的时光里。这些文艺之光,又照进了温州的城市发展。
双城,犹如一对文艺“搭子”,在“一体化”中结伴同行。
温州 图源:温州发布
一
温籍诗人、翻译家赵瑞蕻,1935年夏天到上海求学,热血澎湃,频繁地参加革命活动,与同学一起写进步文章,秘密出版刊物《中国青年行进》,还送给鲁迅先生两期,当面请教于他。
温籍诗人莫洛,1936年元旦后去上海读书,参加革命活动,开始文学创作。
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温籍诗人、翻译家、剧作家唐湜。1946年,他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时,结识李健吾、臧克家、陈敬容和曹辛之。此后两年里,唐湜参与臧克家领衔发起创办的《诗创造》编辑,并与诗友曹辛之、辛笛、陈敬容、唐祈等一起创办、编辑《中国新诗》,遭遇过能惊出一身冷汗的惊心动魄,也收获了许多富有理想色彩的美好和温馨。1948年,唐湜在上海结识了巴金,并由巴金、李健吾介绍,加入中华全国文学文艺工作者协会。1951年年底,唐湜接受巴金邀请,到上海文协外国文学组工作,翻译苏联短篇小说。唐湜说,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
20世纪30年代,大量温州学子到上海求学,一些爱好美术的青年,还不约而同地考入上海美专学习,其中有林夫、野夫、张明曹。他们在上海参与社会活动,与鲁迅先生有过亲密交往,并在鲁迅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成长为中国第一代木刻家,也是温州地区木刻艺术的播种者。
比他们更早去上海的,还有作为新文学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温籍作家郑振铎,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朱维之,著名画家马孟容、马公愚等,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在上海被誉为“海上艺苑的双子星座”,可见其影响之大。而温籍进步青年胡景瑊、郑嘉治等,在上海成立野火读书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立关系,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
上海 图源:上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二
那时的温州,是浙南的一座小城,依山面海,既封闭又敞阔。一批追求理想、追求革命的温州年轻人,纷纷把目光投到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已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左翼思想文化战线的主阵地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多元并存的上海“海派”文化光彩四射,备受世人瞩目。一批批温州青年怀着莫名的向往,乘坐海轮,陆续来到上海,寻求真理,寻找出路。大上海的景象与温州大不相同,给温州青年带来不尽的新奇。这是一座汇通南北、连接东西,云集海内外各界精英的城市。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李大钊、鲁迅等以笔为枪,奋战在民族救亡第一线。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后,更多文艺家集聚上海,用优秀的文艺作品,点燃文化战线上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温州青年在上海获取信息、交往名家,汲取新文化、新思想,参加各种文艺运动,在上海发出青春中国之强音。当时的上海社会动荡、贫富不均、新旧交替,也让温州青年看到不公和不平、黑暗和残酷,这使他们的革命思想更加坚定,人生方向更加明确。
每个温州人去上海,都有自己的理由。
许多年来,温州总有大量文艺家心向上海。1953年5月,温籍作家郑伯永到上海的中国作家协会华东分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有着革命战争生活经验的专业党员作家。在上海的当代温籍文艺家还有演员、作家黄宗英,作家叶永烈,画家林曦明,雕塑家曾成钢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温州风味,也反映上海的城市风貌与日常生活。
人和城市,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卓有成就的文艺家,除了自身超常的禀赋,还与他们生活的地域紧密关联。温州是他们文艺的根,上海是他们灵魂的巢。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上海,城市建设从“大拆大建”到“精细绣花”,其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温州,也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更新,温州人在家乡的发展和繁荣中增添获得感、幸福感。
三
开放包容的上海,吸纳了不少温州人才,助力自身发展的同时,上海拥有的前沿资讯与技术,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温州,给渴求进一步发展的温州,带来了学习的机遇和追赶的动力。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与机构会与上海的同行开展合作,乃至在上海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吸取先进经验,获取更广阔的资源,这些优势带回家乡,在温州开辟新的赛道,或为温州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 图源:浙江日报
艺术创作与技术研发一样,常常要在多样化的元素碰撞下,才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在上海这个汇集四方之才的地方,当地文艺界也以博大的胸怀,吸纳海内外优秀文艺工作者。许多温州人也在其中,与人切磋技艺,开创出新的成果。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环境下,从地方走出的人才,也会自然而然地重新成为一名学生,从中汲取新鲜多彩的养分,弥补既有的不足。
在积极开拓创新、走向未来的同时,回首往昔岁月,也能品尝到悠长隽永的滋味。温州与上海,都扎根于深厚的人文历史土壤之中。温州的海岛乡村、山水诗情,带给人无尽的遐思与不竭的创作动力;上海的故城旧事,是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回望的路标。如何将新旧结合,在带给人们发展效益之时,还要保留那些珍贵且不可挽回、难以复刻的历史遗产,一直是城乡规划中的难点。尤其,不能一味地加大投入,硬生生地留住奄奄一息的旧事物,而是要给旧事物注入自主运转的动力,焕发出新的生机,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在这一点上,或许上海也是温州可以借鉴的一个例子。
上海与温州,这两座规模不同、各具特色,但又处处透着相似的城市,一定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帮互助,从“双城记”走向“同城化”。
来源:学习强国
原标题:文艺“搭子” 双城同行
作者:曹凌云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